摘要 引入教育相關理論及昂普分析模式,基于E-RMP(教育、資源、市場、產品)理論對貴州姑掛村水族特色村寨旅游開發進行探討。從教育的角度出發,綜合運用訪談法、實地調查法、文獻收集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對姑掛村的資源進行分類整合,在進一步分析旅游市場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建構姑掛村人為保護和旅游發展體系。
關鍵詞 姑掛村;E-RMP理論;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 F30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3-0129-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3.02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Based on E RMP Theory—Taking Gugua Village as an Example
ZHANG Jie, YANG Ti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Abstract Introduces education related theories and Anpu analysis model, and based on E RMP (education, resources, market, product) theory, discusse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Shui nationality in Gugua Village,Guizhou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interviews, field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re comprehensively used to classify and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Gugue Village, and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market,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construct the human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ystem of Gugua Village.
Key words Gugua Village;E RMP theory;Tourism development
基金項目 2024年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貴州民宿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策略研究”(2014RW192);2024年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創新創業實訓實踐基地(09/732201026-2);2021年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質量提升工程項目“貴州平塘平臘寨農文旅融合發展教學案例研究(2021xjg043)。
作者簡介 張婕(1982—),女,貴州甕安人,副教授,碩士,從事鄉村旅游及研學旅游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5-03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性快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熱情也隨之高漲。從各地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的數據來看,旅游業持續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是可開發的旅游資源,借助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對當地旅游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并反哺當地特色文化。國外關于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主要以推動村落發展的同時,保護和傳承當地文化,并且注重當地居民的權利。而國內關于少數民族村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等方面,注重在保護文化的同時發展旅游業。國內外學界針對某一村寨旅游與教育融合發展問題的研究較少,因此筆者將進一步基于教育、資源、市場與產品4個方面探討了解決部分少數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問題。
1 相關概念及其理論基礎
1.1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概念
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的聚落特點,體現了該民族獨特的文化與特色。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數民族人口相對聚居且比例較高,生產生活功能較為完備,少數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顯的自然村或行政村[1-3]。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帶動少數民族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延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維護中華文化多樣性,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4-5]。
1.2 E-RMP理論
昂普(RMP)分析理論由吳必虎教授[6]提出,主要針對旅游開發中的區域旅游開發提出。該理論通過進行R性分析(resources analysis)與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以此為基礎進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并最終提出以旅游產品為中心的規劃框架[7-8]。參考RMP分析模式,同時引入教育學相關理論,兼顧E性分析(education analysis),對RMP分析理論進行優化改進。
2 基于E-RMP理論的姑掛村旅游發展情況分析
三都作為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是水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姑掛村位于三都縣三合鎮東南面,東靠水龍鄉祥寨村,西靠行償村,南接中樂村,北靠牛場村。全村共有8個自然組,主體民族為水族,占姑掛村人口比例的3/4以上。姑掛村于2016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但目前在水族歷史文化的挖掘、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旅游產品的開發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鑒于此,基于E-RMP理論,對姑掛村進行合理的旅游開發,以實現姑掛村旅游業整合發展,同時促進當地旅游在教育、資源、市場、產品4個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加快建設姑掛村旅游發展新格局。
2.1 姑掛村特色水族村寨旅游E性分析
2.1.1 旅游教育資源。2003年國家旅游局頒布的《旅游規劃通則》中規定,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均稱為旅游資源[9]。教育資源是指具有一定導向、育人和教化功能的事物與因素。綜上所述,旅游教育資源是指對旅游者有一定吸引力兼具教育價值,能產生一定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結合原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旅游資源分類結構,將旅游教育資源分為地文景觀類、水域景觀類、生物景觀類、天象與氣候景觀類、建筑與設施類、人文歷史類6類[10]。根據當地旅游教育資源的特性,將姑掛村旅游教育資源分為4類(表1)。從教育價值(教育科普價值和教育體驗價值)和旅游價值(旅游資源豐度與規模和旅游資源開發條件)共4個方面對其進行綜合評價(表2)。
表2中的評分根據國家資源評價表中的觀賞游憩使用價值和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以及規模、豐度與概率和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分。教育科普價值包括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與珍稀奇特程度。咕嚕產蛋崖具有地質意義且較為罕見,教育科普價值高;風流草跳舞以及入藥的特點使其科普價值提高;當地民居包含水族文化和建筑特色,可通過科普水族民居文化,提高教育知識水平;七大作坊技藝中介紹了7種水族傳統技藝,對中小學生而言是一大教育科普方向。教育體驗價值包含觀賞游憩使用價值以及游客互動價值,產蛋崖與風流草體驗感不及游客體驗民居文化特色與水族傳統技藝。其中,風流草與水族民居遍布當地,資源規模大。在資源開發條件上,產蛋崖的產蛋秘密極具開發價值與開發條件,而七大作坊中的傳統技藝也更能吸引游客的到來。
2.1.2 旅游教育市場。
旅游教育市場與其他旅游市場有所不同,一般是指中小學生市場。據貴州省統計局統計,2012年黔南州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為548 275,2013年黔南州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為534 371,2014年黔南州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為525 416,2015年黔南州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為521 348,2016年黔南州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為523 907,2017年黔南州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為531 874,2018年黔南州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為547 683,2019年黔南州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為564 175;2020年黔南州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為577 279;2021年黔南州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為583 266(表3)。
因此,中小學生市場極為龐大,教育旅游熱度上漲。新冠疫情來臨,姑掛村旅游教育市場面臨著教育旅游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教育旅游路線不明確,教育旅游的教育性不鮮明等問題。考慮到開發姑掛村旅游教育市場,首先瞄準中小學生這一目標群體,對當地旅游教育資源進行分類并大力開發,合理探索出適宜當地的教育旅游路線。其中,開發旅游教育產品要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便于達到教育輔助旅游、旅游助力教育的目的。
53卷3期""" 張 婕等 基于E-RMP理論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發展研究
2.1.3 旅游教育產品。
姑掛村的旅游教育產品數量不多。村寨內咕嚕產蛋崖是地質運動小型科普地,科普產蛋崖的由來以及產蛋的原理,但對于當地的技藝并未進行大力宣傳,同時七大技藝均為觀光游覽活動,未開展相關的游客體驗。新冠疫情的到來,使姑掛村旅游業衰落,七大作坊由此被廢棄。
通過對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心理偏好的把握,中小學生游客對教育旅游的偏好大致為觀光游覽類與體驗類。針對姑掛村的基本情況,對其旅游教育產品提出以下開發建議:一是建立咕嚕博物館,制作產蛋崖產蛋原理的動畫并打造模擬實驗室,同時在博物館中介紹風流草,根據其跳舞的特性仿制玩具,積極打造游娛購一體的博物館;二是帶領中小學生進入當地民居參觀,劃撥土地進入模擬民居建造;三是合理利用當地七大作坊的技藝坊進行翻修與改造,介紹技藝的同時融入手工體驗,增強游客體驗感與參與感。讓中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的同時,加強動手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發展當地教育旅游。
2.2 姑掛村特色水族村寨旅游R性分析
2.2.1 旅游資源概況。
敬霞節和端節是姑掛村最具有特色的節慶之一。敬霞節之中的“霞”是水語“水神”的意思,是以血緣家庭為單位,各村寨聯合舉行祈禱雨水的原始宗教活動。端節,亦稱為“借端”,水族一般會慶祝七七四十九天。根據每個地方慶祝的日期不一致,分為7個端,當地的節慶活動基本上全民參與。水族的紡染織繡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最主要的就是馬尾繡。馬尾繡是以馬尾為原材料的特殊技藝。水族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水族騎馬不放馬鞍,這證明了水族人民馬術的高超。在姑掛村,有跑馬場,每年還會舉辦賽馬比賽。姑掛村內部坐落著國家級省重點AAA級名勝景區——咕嚕景區,擁有世界之謎——石頭下蛋。即“每30年為一個周期產蛋”的地質奇觀。景區有水族打造的大型篝火晚會《咕嚕之夜》,位于水家大院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場集藝術性、民族性與視覺性為一體的大型篝火晚會。2012年的《姑魯之戀》電影也拍攝于咕嚕景區,圍繞著核心景區產蛋崖講述了一段曲折而感人的愛情故事。
2.2.2 旅游資源分類。
姑掛村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種類也十分繁多。當地旅游資源存續狀況良好,可開發性與可利用性強。擁有著地文景觀類、水域景觀類、生物景觀類、建筑與設施類、歷史遺跡類、旅游購品類以及人文活動類七大類旅游資源。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11]中旅游資源的分類標準,對姑掛村的旅游資源進行分類(表4)。
通過對姑掛村旅游資源的調查與分析,發現姑掛村旅游資源豐富,旅游價值高,資源組合度良好,利于對姑掛村進行旅游開發。
2.2.3 旅游資源評價。
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對姑掛村旅游資源作出評價等級:一級:當地民居,四季花海,聚賢樓(水家大院),長壽亭;二級:九阡酒,紅酸湯,三月八;三級:千年烏木,都柳江及其溪流,魚包韭菜,當地傳說故事;四級:水歷,跑馬場,斗牛場,馬尾繡,蠟染,敬霞節,端節,粽粑節,水書長廊,戲水長廊水族陳列室,咕嚕之夜,百年禾倉;五級:水族服飾,七大主題作坊,水書,咕嚕產蛋崖。最值得開發的是五級旅游資源,其次是四級、三級旅游資源,需要調整開發模式與策略讓其煥發出旅游新生的是二級、一級旅游資源。姑掛村的水族文化是姑掛村旅游資源的一大賣點,更是姑掛村得以關注的重點,重點開發并予以保護和傳承姑掛村的水族文化讓廣大游客了解水族文化。
2.3 姑掛村特色水族村寨旅游M性分析
2.3.1 旅游區游客特征。
通過實地調查以及訪談,了解姑掛村旅游區的游客特征,調查分析游客特征,為后續的旅游產品及旅游開發提供有利數據支撐。咕嚕景區以產蛋崖為核心,輔之以花海以及各類活動。景區宣傳主要采取網紅宣傳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下以各地旅行社的導游宣傳為主,咕嚕景區的游客主要來源于周邊省市的工作單位。
2.3.2 旅游區經濟收入。
據貴州省統計局統計,三都水族自治縣2017年旅游總收入56.71億元,2018年旅游總收入73.73億元,2019年旅游總收入79.77億元;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旅游總收入為14.14億元;2021年旅游總收入上漲至28.85億元(表5)。通過訪談得知,2022年“五一”期間,咕嚕景區經濟收入大約在100萬元;同時,通過走訪了姑掛村村委會得知,2022年姑掛村整體收入約為500萬元。
2.3.3 旅游區市場概況。
據貴州省統計局統計,2017—2019年三都水族自治縣旅游人數不斷攀升。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三都縣全縣的旅游人數大幅度降低,2021年略有回升。從數據可得出,三都縣的入境旅游者極少。通過訪談姑掛村村民以及工作人員,了解到當地的游客大多來自周圍地區,年齡大多在30~60歲,還有小部分親子游。
從姑掛村市場優勢上來看,三都縣加快推進低收益的旅游項目成長,并初步取得成效。其次,三都縣咕嚕景區開展了“水韻咕嚕·石破天驚”主題活動,確定了核心吸引物為產蛋崖與水書。最后,政府有意通過產蛋崖、咕嚕河、田園風光、水族文化、養生度假等多個板塊展示水族文化,體驗水族風情。
姑掛村的旅游市場也存在著劣勢。第一,三都水族自治縣2021年入選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屬于貧困縣,2022年3月退出貧困縣序列,經濟發展水平低。第二,地方政府資金不足以支撐投入姑掛村旅游開發,需要進一步擴大資金投入鏈。第三,姑掛村前期經營多次易手,導致市場開發不大。第四,在基礎設施上,也需要多加完善,特別是當地的接待力需盡快提升。第五,除了咕嚕景區為AAA級景區外,沒有過多的旅游資源,對外省市吸引力不強,宣傳力度小,導致姑掛村缺乏知名度,認知度較低,對游客的吸引力下降。第六,當地未形成完整閉合的旅游線路,既破壞了整體性又不利于管理,同時難以聯動其他景點以滿足游客的其他需求。
姑掛村在經營管理上也存在著不足。村寨內部的農家樂皆由旅游集團進行把控,村民未參與其中,2022年仍在營業的不足2家。其次,姑掛村內部住宿業仍處于發展前期,甚至為停滯期,而當地居民自營缺乏經驗,未參與住宿業的營業。姑掛村接待力弱,游客只能住宿在離姑掛村較遠的地方,因此不能在姑掛村停留多日。
2.4 姑掛村特色水族村寨旅游P性分析
2.4.1 旅游產品開發現狀。
旅游產品與旅游資源有很大的區別,旅游產品是由實物和服務構成。貴州三三綜合農業旅游管理公司在姑掛村落戶,修建了半居民宿,對姑掛村的打造,以“半”文化為主。人生難得一半清醒一半糊涂為“半”文化的主旨。而“三三”則引用了《道德經》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由政府招商引資,企業獨自經營。半居民宿在2022年上半年開啟試運行階段,以“半”文化為主題,已有3棟民宿。同時,以“半”為房牌號,打造獨有的民宿文化。民宿有員工100余人,多為當地人。該公司深挖水族文化,統一規劃,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先行覆蓋周邊300 km的區域,周邊以散客為主,貴州省內外的游客以團隊為主。同時加強與其他單位的合作,達到互利共贏。體育館附近的咕嚕國際酒店滿足中高端人士的要求。在華南、華北等建立穩定的游客渠道,約700余家合作單位,預計合作單位每年輸送50萬名游客。同時,研學旅游、體育旅游等齊步發展,舉辦活動先行向當地旅游局報備,但仍由企業自行主辦。
2.4.2 旅游產品開發存在的問題。
姑掛村水族文化氛圍濃厚,前期規劃尚可,但對水族文化的宣傳仍不到位,即使有著隨處可見的水族文字,游客卻不知其意,不利于宣傳的同時也不利于水族文化的傳播。在疫情的大背景以及國家相關防疫背景下,姑掛村缺乏游客的進入,本身知名度較低,難以吸引省外以及國外游客的進入。姑掛村的基礎村寨布局尚未完善,部分場所尚未開始修建。
姑掛村的旅游資源尚可,但缺乏旅游產品。姑掛村大部分旅游產品為農作物及其制品,工藝品等十分少見。同時,由于資金的不足及缺乏游客進入,當地住宿業十分缺乏,甚至難以招待游客。村寨以觀光游覽類的旅游為主,體驗互動類與參與類的旅游產品匱乏,導致當地回頭客少,姑掛村旅游業后繼無力。姑掛村具有很濃厚的未開發氣息,不適宜后續的旅游業發展,唯一的旅游商品店里只有水族的部分服飾售賣,《咕嚕之夜》特色晚會更不在當地的宣傳范圍之內。
咕嚕景區門票價格與景區內部的游覽體驗不相匹配。景區的游覽路線為爬山至產蛋崖處,聽講解人員講述產蛋原理隨即下山,對游客而言,參與體驗度低。在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除了增加靜態的旅游產品外,應當適度加強對動態體驗性以及文創產品的開發。同時,大力宣傳《咕嚕之夜》,聘請優秀的演職人員進行演出,提高《咕嚕之夜》的觀賞性與互動性。
3 E-RMP理論下姑掛村旅游開發建議
3.1 提升旅游教育價值
在姑掛村打造水族文化教育旅游基地,通過學校與政府2個平臺的宣傳,增加姑掛村的游客人數。充分了解分析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需求特征,即小學學段需要進行勞動體驗與情感體驗;初中學段對旅游資源的科普教育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種類與規模和知名度的需求較高;高中學段,對旅游資源的科學研究價值、藝術鑒賞價值、情感體驗需求高。同時以教育為核心,促進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不斷提高其認知水平,讓中小學生從姑掛村的教育旅游產品中增加智慧,鍛煉自身。對于教育旅游,增強教育功能與經濟功能、文化功能、休閑娛樂功能之間的聯系。此外,聯合周邊省市,與各地教育旅游機構達成共識,實現多方合作,互利共贏。
3.2 加強旅游市場開發宣傳
3.2.1 大力發展非標住宿業,拓展住宿業旅游市場。
構建層次分明,容納各人群的住宿體系,引進知名酒店品牌落地經營,布局設施凸顯當地文化特色,進行規范化管理,拓展住宿業的旅游市場,進而影響姑掛村的旅游市場。以半居民宿作為龍頭企業,聯合咕嚕國際酒店發展。當地民居以自住房加入其中,融合水族文化以及自家的水族底蘊,打造傳統的水族民居民宿。
3.2.2 構建城村發展格局,雙向聯合發展。
以全域旅游建設為著力點,構建縣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淡化姑掛村與三都縣的區域劃分,將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書聯系起來,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行旅游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模式。深度開發周邊游及全國游,不斷拓展市場規模,同時以姑掛村為核心,聯合周邊村寨,加大水書的宣傳力度。
3.2.3 打造咕嚕景區形象與品牌,深度開發少數民族村寨旅游。
咕嚕產蛋崖是咕嚕景區的核心景點,是一塊金字招牌。整合景區內部的旅游景點,圍繞產蛋崖打造咕嚕形象,以產蛋崖為基礎,輔之以水書等水族特色文化標志表現本土文化,深度挖掘當地資源精華,打造極具水族風情的特色咕嚕景區。利用品牌效益,做好推廣,多方式全方位開展旅游營銷,吸引官方媒體進行報道,帶來巨大流量。同時,做好景區形象與品牌的維護,實時關注旅游新聞,做好旅游公關。
3.3 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
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快人才引進速度,推動多產業融合發展。對于姑掛村的發展而言,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游客需求的日益提高,需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隊伍。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根據崗位的不同進行培訓,在培訓課程中宣講水族文化,做到游客提問能立即問答的程度。加強姑掛村在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的接待能力,利用現代科技,做到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雙管齊下地進行宣傳推廣。
3.4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姑掛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在建設的同時融入當地水族文化元素與現代理念以突出水族文化,在當地民居等特色建筑上添加水族特色的文化符號或水書文字。游覽特色水族文化村寨途中,加入教育、生態等元素進行融合發展,將現代理念融入少數民族理念中,并修繕當地特有的建筑,打造獨屬于姑掛村的特色品牌。姑掛村內部導覽標牌等常見物應當融合當地文化,以特有的水族標志設計導覽標牌,并印上水族文字,凸顯水族風格。在姑掛村內部的觀光車,造型應與姑掛村整體風格相統一,在車上張貼相關標志,車身顏色與水族文化相融合。旅游區內不設置回頭路,道路連貫不斷,游覽路線上店鋪合理安排,恰當安排游覽的小型景觀小品變換視覺。
3.5 打造多元化旅游產品
3.5.1 打造水族演藝品牌。
大力推動姑掛村水族民族品牌的建設,完善當地旅游資源開發規劃,提升旅游品位,依托當地旅游資源打造有一定影響力的晚會表演,進一步擴大景區的輻射影響力,實現文化與旅游的雙向促進發展。
3.5.2 深挖水族文化+旅游。
AAA級景區咕嚕景區將水族文化與旅游資源相結合,并將當地的農耕文化與現代農耕文化相結合,做到古今結合,內外兼修。引入知名團隊,依托當地的歷史傳說文化傳奇等故事,合理利用3D、4D、5D等新技術打造大型水族風情表演晚會,同時打造一批觀賞性高、藝術水平高的文藝精品。開展征集活動,引入創意設計、工藝美術等產品,并與各地旅游景區對接,建設特色旅游商品平臺,促進旅游商品的推廣。
3.5.3 開發特色水族旅游商品。
咕嚕石蛋是當地最具科考價值的地質類景觀之一,可開發石蛋盲盒等特色旅游商品。一是作為置物盒,置放珠寶等;二是與知名化妝品牌聯名,聯名作出鵝蛋粉、腮紅、香膏等;三是融入水族文化,打造水族密盒,放入紙張,根據紙張可領取水族傳統物件,如馬尾繡繡品、酒等,感受盲盒石蛋帶來的驚喜;四是與其他景區或者動漫聯名,在石蛋內部放置卡通人物,也可自主打造獨屬于景區的卡通人物形象、珠寶系列。將石蛋、烏木以及水族圖騰等相關元素提取,做出烏木石蛋簪、烏木發釵、石蛋紋路的彩寶首飾等一系列珠寶飾品。風流草,即會跳舞的風流草,作為咕嚕景區的代表之一,利用其跳舞的特性打造玩偶等布藝產品。
開發石蛋特色餐飲產品。一為石蛋炭烤,以石蛋鋪燒烤架,以此來炭烤食材,或是用烏木來炭烤食材。二為風流草,可全草入藥,也可入菜做調料。石蛋酒或石蛋風流草酒,石蛋+任意植物釀酒,作為療傷物品。石蛋+當地特產任意進行融合發展。再如,將咕嚕景區與當地水族傳統文化二者結合,打造影視劇與動漫,以水族遷移歷史為主要脈絡,更好地宣揚姑掛村。冰箱貼、景區標志的衣物與包、充滿水族神秘祭祀圖案的筆記本、掛件、書簽等均可在更好地宣傳水族文化的同時帶來經濟效益。
3.5.4 融合現代科技,實現人文活化。
重新打磨《咕嚕之夜》,融合現代科技,打造大型民族風情表演晚會。以鳳凰引路,神靈保佑,布谷傳情,姑獲成仙和水族遷徙為主線,融入其余傳奇故事,打造民族風情劇本,邀請當地的少數民族進行演繹,更具民族風情。構建博物館與陳列館等文化展館的布局,以當地文化為主線,圍繞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AAA級景區和水族歷史,打造民俗館、風情園、歷史文化展覽館等進行旅游展示,打造觀花、釣魚、休閑等現代民族村寨景觀。同時,加強文化展館的數字化,利用互聯網、VR等科學技術實現足不出戶也可游覽姑掛村,切身感受姑掛村的歷史文化與價值所在。
4 結語
從姑掛村現有的旅游產業情況入手,在實地調查與面對面訪談等方法的基礎上,基于E-RMP理論,從教育、資源、市場與產品4個方面對姑掛村的旅游開發提出設想。深度挖掘姑掛村的水族文化,聯合政府與企業,高度重視姑掛村的發展,提高規劃水平,做到高位推動;在產業的引領下,升級姑掛村旅游業效能,延長產業鏈,增加當地居民收入,增加當地勞動崗位;注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及雙碳目標達成,通過旅游的發展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做到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以生態促經濟,以經濟保生態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國家民委.國家民委關于印發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2-12-10)[2023-05-26].http://www.gov.cn/gzdt/2012-12/10/content_2287117.htm.
[2] 王林.傳統經濟轉型背景下民族村寨的文化變遷及景觀重構:以湖南省河路口鎮為例[J].旅游研究,2014,6(2):20-26.
[3] 通道“十二五”時期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庫[J].民族論壇(時政版),2014(7):F0003.
[4] 段超.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1(5):20-24.
[5] 羅緒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傳承研究:以湖北利川魚木寨鄉村旅游發展為例[J].度假旅游,2018(8):76-77.
[6] 吳必虎.區域旅游開發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陽市為例[J].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7] 范美琳,馬遠軍,仇琰云.基于E-RMP分析的區域研學旅行產品開發:以金華市為例[J].地理教學,2022(8):56-59.
[8] 羅輝.基于修正RMP模式的旅游小鎮主題策劃:以云南省玉溪市高古樓文化旅游小鎮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1):19278-19280.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旅游規劃通則:GB/T 18971—200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10] 孫濤,程燕,宗黎,等.三峽庫區“一村一品”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研究:以萬州恒合土家族鄉為例[J/OL].經營管理者,2011-01-20[2023-06-15].https://www.docin.com/p-730930429.html.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17[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