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寒意依然,節日的喜慶依舊在歡樂聲中持續。2月16日,《科學導報》新春走基層記者走進忻州市河曲縣西口鎮唐家會村設施農業園區,一排排日光溫室蔬菜大棚整齊劃一地排列在地頭。
走進溫室內,隨處彌漫著泥土和果蔬的清香。一串串色澤鮮艷、個頭飽滿的西紅柿從藤蔓上垂掛下來,五彩椒、黃瓜等各類蔬菜長勢喜人,枝頭上掛滿了初露頭角的嫩綠果實,仿佛進入了一個蔬菜“王國”。
村民劉外正在給新栽種的西紅柿吊蔓,她高興地和記者分享了種植大棚給她帶來的幸福生活,并帶記者來到她的另一個羊角蜜大棚參觀。看著一排排蔥蘢茂密的瓜藤和藤蔓上大小不等的“羊角蜜”,她臉上洋溢出豐收的喜悅。劉外指著一個還未成熟的甜瓜說:“我今年第一次種這品種,外面的叫甜瓜,這里的叫小瓜子,學名‘博洋九號’,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個瓜最大0.5公斤左右,再有半個月差不多就上市了。”
產業興旺,富民有望。溫室大棚種植帶動鄉村產業發展,這只是唐家會村發展產業的一個縮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來,唐家會村始終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進一步擴大特色設施農業發展規模,堅持“因地制宜、市場導向、品種選優”的思路調整產業結構,引進先進技術,豐富種植品種,打造特色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形成了草莓、西瓜、西紅柿、香瓜等一年四季可采摘的特色精品農業產業。
截至2024年底,該村共建成溫室大棚106座,占地面積230畝。每座大棚年收益平均達到5萬余元,帶動了71戶213人和建檔立卡戶8戶18人致富。2023年以來,又投資336.5萬元對106座溫室大棚進行全覆蓋改造提升,把綠色采摘與批量生產有機結合,再一次掀起了村民大棚種植的熱潮。設施農業的發展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不僅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更是鼓了農民的“錢袋子”。
“我們利用蔬菜大棚‘錯茬種植’,提高種植技術和果蔬品質,通過時間差,填補了錯季果蔬市場的銷售空檔,實現了一棚多收,提高大棚產值,促進了村民增產增收。” 唐家會村主任李貴文說。
近年來,河曲縣西口鎮始終把產業振興作為拓寬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抓手,立足產業發展實際,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出臺政策措施,加快設施農業向高效、特色邁進,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推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