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在位于長治市壺關縣東井嶺鄉東井嶺村的太行森寶東籬食用菌產業園(以下簡稱“太行森寶”)內,一排排培養架整齊排列,一個個“黃金疙瘩”——金耳菌長勢喜人、香味濃郁,工人們正忙著采摘裝筐,一派繁忙景象。
太行森寶以其獨特的產業模式和科技支持,正成為當地食用菌產業的領軍企業。這家以山西農業大學為強大技術后盾的全鏈條生產研發企業,涵蓋了食用菌的研發、種植、加工到銷售的所有環節,彰顯了科技與農業的完美結合。
在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中,菌種的選擇和培育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太行森寶深知此理,因此他們不僅積極引進優質的食用菌菌種,還不斷探索和創新培育方式,力求找到最適合當地環境和氣候的食用菌品種。
太行森寶負責人李剛自豪地說:“我們借助山西農科院博士站的研究平臺,已成功實現了引進菌種的本地化培育。特別是新型液體菌種培育技術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為產業園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太行森寶還是當地首家引進金耳菌的食用菌企業。在省農科院的技術支持下,太行森寶通過運用先進的克隆技術和組織分離技術,成功實現了從母種到原種,再到栽培種的三級液體菌種培育。這一技術的運用不僅縮短了菌種的培育周期,還確保了菌菇的產量和品質,為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此外,太行森寶還積極響應政府關于發展高質量庭院經濟的號召,通過創新“1+1+21+N”的庭院平菇種植發展模式,充分發揮了產業集聚的優勢。依托鄉鎮農投公司,以東籬食用菌產業園為核心,統一提供菌棒、技術、收購、品牌和銷售服務,成功在東井嶺鄉的21個村莊推廣了庭院經濟食用菌種植。這種創新的庭院種植模式,不僅為當地農民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還助力鄉村振興,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去年在北行頭村、南行頭村、崔家莊村推廣庭院平菇種植300余戶,戶均增收3000~5000元。”李剛對《科學導報》記者說。
目前,太行森寶已經建有1個年產36萬棒的菌種生產車間、1個年產50萬個的包裝筐生產車間、2個共100座大棚的生產基地、1個日配送量20噸的配送中心、1個年產100萬棒的菌棒廠,年產平菇食用菌1000噸,銷售收入達1500萬元。小小的食用菌已經成為東井嶺鄉農民增收的“致富傘”,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