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創造和文化傳承四個維度,其中語言運用是基礎,思維發展是關鍵,審美創造是升華,文化傳承是歸宿。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和形成基本語文素養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奠基作用。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方法,對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部分教師對核心素養的理解仍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實際教學中難以將其有效融入課堂。教師雖然認識到了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難以實現教學目標的轉化。課堂教學仍以知識傳授為主,未能充分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和人文素養培養,導致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在教學實踐中,閱讀教學普遍存在重點淺表、內涵缺失的問題。教師過分注重文本的字詞句解釋,而忽視了文本深層含義的挖掘和探討。學生的閱讀活動往往停留在字面理解層面,缺乏對文本主題的深入思考和情感體驗。這種淺層化的閱讀方式不僅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也使得閱讀教學失去了應有的育人功能。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往往過于關注考試重點,忽視了文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影響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課堂教學缺乏必要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師過分強調教材內容的講解,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和實踐體驗。課堂互動流于形式,師生對話缺乏深度,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和創造潛能。同時,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過分強調知識考核,忽視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發展,這種機械化的教學方式嚴重制約了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精心設計多樣化的閱讀情境。通過多媒體技術和情境創設,為學生營造生動有趣的閱讀氛圍,激發其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在情境創設過程中,應注重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增強閱讀活動的真實性和情境性。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學習的兩個重要環節,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在閱讀教學中,應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通過多樣化的讀寫結合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教師要注意讀寫結合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在寫作中深化閱讀理解。通過系統的讀寫訓練,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語言運用體系,提升其綜合語文素養。
教師應創造充分的對話空間,構建開放型的課堂互動機制。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進思維的碰撞與交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握引導的方式和力度,既要保證討論的有效性,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科學構建分層次、遞進式的閱讀體系。在基礎層面,注重基本語言知識的積累和基礎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提高層面,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品質;在拓展層面,強調閱讀視野的拓展和文化素養的提升。課內閱讀應以教材為基礎,系統設計預習、精讀和延伸閱讀等環節;課外閱讀則要通過推薦書目、閱讀指導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選擇、有重點的自主閱讀。同時,要建立課內外閱讀的有機銜接機制,通過系統的閱讀體系建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將閱讀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注重知識運用和能力培養。一方面,通過讀書交流會、主題演講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要將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等實踐活動相結合,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活動設計的層次性和系統性,既要有適合全體學生參與的基礎性活動,也要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拓展性活動。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實現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在評價內容上,要注重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參與度、思維深度、情感體驗和創新表現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在評價方式上,要綜合運用課堂觀察、作業點評、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建立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立體評價體系。同時,要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和激勵功能,通過及時、有效的反饋,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努力方向,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要將評價結果作為改進教學的重要依據,形成評價促進教學、教學促進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整體革新。通過構建科學的教學策略體系、開展有效的教學實踐、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才能真正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這一過程需要教師的專業引導,也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唯有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山西省霍州市鼓樓辦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