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成為指導中學歷史教學的指向標。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具體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及教學提示”,為教師開展學科教學提供了科學的指導。為了深化學生對“古代亞非文明”內容的理解,教師有必要結合新課標內容與教材的知識點進行梳理,然后形成具體的教學活動(如表1所示)。
以九年級上冊“古代亞非文明”為例,單元內容以農耕生活為特色,向學生展示大河文明,其涵蓋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以及古印度文明等。那究竟什么是文明呢?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明確文明的含義,文明即由可持續、體系化的文化集群構成人類共同體,并使得這種文化在交流中得以發展和延續,其涉及工具、語言、文字以及宗教信仰等,在時間與地理空間維度上分布不均,由此古代世界呈現出多元文明的特征。
一、整合單元內容,確定單元教學主題
教學目標作為學習活動的核心與關鍵,教師需要圍繞單元主題,結合新課標,提煉具體的教學任務,整合單元內容,串聯教學目標,為大單元教學奠定基礎。以九年級上冊“古代亞非文明”為例,歷史教師需要深入研讀新課標中“單元教學”的內容,結合新課程目標、內容以及教學研究和評價意見,將其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新課標重點強調學生需要掌握具有代表性的文明成就,理解古代文明的特點,并在地圖上標出我國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古代主要文明中心所在。“古代亞非文明”單元內容梳理如圖1所示,“文明”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產物,代表著城市、階級和國家的誕生以及一系列人類行為的進化,教師需要準確理解“文明”的含義,構建教學內容框架。
單元主題“古代亞非文明”揭示了歷史的時空維度。作為特定時空背景下的“產物”,文明展現了其獨特的時間特性與地域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將其置于特定的時空背景中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提及“古代亞非文明”,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四大文明古國。七年級歷史教材中已經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古代歷史部分。本單元則著重向學生介紹其他三個古代文明。由于文明的發展跨越時空、地域,教師可以利用時間軸、歷史地圖等輔助教學工具,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與理解人類早期文明的分布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在本單元教學中,筆者整合與串聯所學內容,聚焦單元主題,從課標中找準目標任務,梳理整合不同單元內容,將其重新設計為三個課時,其主題如表2所示。
結合課標、學情和教材內容,教師對本單元進行梳理,通過展示歷史地圖,讓學生找到對應文明產生的地理位置,分析文明產生的自然條件,有助于學生理解地理環境對文明形成的重要影響,構建古代亞非文明空間分布的基本認識。例如,在講授“古代亞非文明的輝煌成就”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歷史圖片、影像資料)等,通過直觀的形式盡可能地還原歷史,讓學生在了解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感受世界文化遺產的輝煌、燦爛,實現思想、情感上的陶冶。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深刻地理解古代亞非文明的獨特價值。
二、梳理單元教學主題,確定教學思路
現階段歷史學科大單元教學呈現出整體化、結構化以及主題化的特點,其有效避免了教學內容的碎片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單元內容的知識脈絡,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構建清晰的教學思路。以九年級上冊“古代亞非文明”為例,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文明”的內涵,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具體情境中,促進理解。同時,教師在設計中引入導入性問題,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助推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與單元主題。考慮到九年級學生課時緊張,學習內容較多,因此筆者將其劃分為三個課時,如表3所示。
初中歷史教學更側重于基礎性,強調讓學生對歷史發展有基本的認識,因此在本單元的教學設計中,讓學生梳理時間與空間的關系,認識到歷史的產生、發展和變化。
三、創設單元學習情境,搭建教學支架
筆者總結出“創設學習情境,構建學習支架”的有效策略,以九年級上冊“古代亞非文明”單元為例,其內容廣泛、時空跨度較大,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輔以講授法、討論法等,相互促進,讓學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在教學探索古代亞非文明的智慧時,以創設情境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授課中結合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歷史地圖,引導學生識別古代亞非文明的地理位置(兩河流域、古埃及等),讓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繪制出本單元時間軸,為學生設定時空框架。教師設計歷史情境體驗環節,向學生展示金字塔、古埃及象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等歷史圖片與相關影視資料,結合相關文字史料,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情境,設置問題,鼓勵學生開展分組討論,分享個人見解,通過視覺與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增強學生的歷史感,培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整合、解讀以及解釋能力。在關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探析中,首先進行詩歌對比、分析,讓學生從氣候、地形等視角進行差異分析,使用詩歌既能展現出當時的文化背景,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跨學科知識的融合。結合多媒體資源與教材內容,繪制古代兩河流域的年代序列圖譜,概述其具體的發展歷程,輔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學科學習方法,強化個人歷史視角下的時空理念。開展文明成就的對比學習,讓學生對比分析古埃及象形文字與蘇美爾楔形文字,講解60進位制的現代應用,如時間計算,并思考這些文字與我國甲骨文之間的相似性和獨特性,在對比中,加深學生對不同文明成就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