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宜昌市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實施方案》一文,立足于新時代我國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實施背景,深入剖析宜昌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現狀與挑戰。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實證調研法等研究方法圍繞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核心理念,探討其在地方實踐中的目標設定與實現路徑。通過對宜昌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現狀的翔實調研,揭示了宜昌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在資源配置、設施利用、活動組織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新發展階段下,宜昌市應以提升公共服務質量與滿意度為目標,強化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協同治理,優化設施布局,創新服務模式,完善政策法規,以期在回應市民健身需求的同時,推動城市健康與可持續發展。通過這一系列策略的實施,旨在構建更為高效、公平、多元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其他城市和地區提供參考,共同推動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的進步。
關鍵詞:新發展階段"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 治理困境與策略" 宜昌市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4-025-3-TBB
1、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也得到提升,身體健康日益成為公眾關注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全民健身作為提升國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的實施,標志著全民健身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深遠意義。
在這一背景下,以湖北省宜昌市為例,深入研究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治理問題,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在新時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挑戰在于如何將戰略目標轉化為實際的政策行動,實現從“有”到“優”的轉型升級。因此,研究新發展階段宜昌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治理的目標設定、面臨的困境以及可能的策略,有利于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優化,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滿意度,促進城市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2、新發展階段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理論基礎
2.1、全民健身的內涵與價值
全民健身是提高國民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全民健身,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其核心價值不僅在于提升國民體質,更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發展。全民健身是體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通過提供公共體育設施和服務,確保人人都有均等的機會參與體育活動;全民健身是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在推動體育產業增長的同時還能帶動相關消費,包括體育用品和體育旅游等方面;全民健身是提升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弘揚團隊精神,通過體育比賽和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
全民健身的內涵不僅包括了體育本身,更涵蓋了健康促進、社會公平、經濟增長和教育文化等廣泛領域。在新發展階段,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治理需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全民健身的多元價值在社會各層面得以體現和提升。
2.2、公共服務治理理論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我國明確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根本目的。這意味著公共服務將面臨新的挑戰。公共服務治理理論是研究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過程中相互作用、協調和制衡的學科領域。這為新發展階段的宜昌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治理提供了理論支持。在實踐中,宜昌市依托其理論基礎,創新治理模式,優化服務體系,以期在新發展階段實現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高效、公平和可持續發展。
3、新發展階段宜昌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現實困境
在新發展階段,宜昌市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遵循國家戰略,取得了顯著進展。《宜昌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體育強市的意見》和《宜昌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的出臺,為宜昌市全民健身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藍圖和方向。例如,宜昌市重視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如建立宜昌奧體中心公園,推動公共體育設施的完善;重視智慧體育的引入,如推廣“運動吧”小程序,提升場館的開放使用效率;重視體育活動的開展,如舉辦湖北省第十六屆運動會,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雖然這些成就引人注目,但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仍然面臨一些挑戰。
3.1、相關制度政策不完善
制度條件是體育社會組織生存的基礎,完善的制度環境是其成長的保證。宜昌市在制度供給方面的問題凸顯,特別是在實現全民福利和資源便捷獲取方面。盡管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如何確保這些政策在實際操作中兼顧所有社區和不同社會群體,以及實現公共福利資源的公平分配,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3.2、活動組織不夠創新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盡管政府和體育社團組織了一系列活動,但在活動的多元化和創新性上仍有提升空間,市場和社會力量的參與仍需加強。激發更廣泛人群的參與熱情,鼓勵更多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全民健身活動,是推動全民健身深入社會各個角落的關鍵。
3.3、健身指導水平不足
體育社團、企業和社會組織在科學健身指導上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雖然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健身教練在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方面發揮了作用,但如何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以及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提升指導效率,是提升市民健身效果的重要途徑。
3.4、資源配置不夠優化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依然不足?;隗w育場地統計調查結果,繪制宜昌市各縣市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統計圖(見圖1)。統計資料表明,截至2023年底,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98m2,較2022年(2.71m2)有較大增長,且已經超過《宜昌市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實施方案》中提到的“到2025年,宜昌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m2以上”。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目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超過15m2。這反映出宜昌市政府在設施利用及資源配置上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但健身設施的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3.5、治理主體缺少合作
在治理能力方面,各縣域內體育與健康、教育、醫療等領域的融合不夠深入,不能很好地滿足老齡化社會的健康需求。雖然擁有大量的全民健身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但很少用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治理。
3.6、城鄉服務差距過大
宜昌市基層服務網絡的完善程度不一,城鄉之間的服務差距仍然存在。根據調查繪制的2024年宜昌市全民健身狀況調查19歲及以上城鄉參與度占比情況圖(見圖2)。數據顯示19歲以上城市居民全民健身參與度高達76.7%,而鄉村居民參與度僅為23.3%。市場組織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力度不夠,城鄉之間的參與度差距明顯,有待進一步縮小。
4、新發展階段宜昌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治理策略
新發展階段,面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挑戰,宜昌市需要創新治理策略,以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并推動城市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宜昌市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正處于轉型期,既要鞏固現有成就,又要應對新階段的挑戰,以下策略旨在優化制度供給、強化科學健身指導、提升社會組織能力、依法治體并強化技術支撐,以構建一個高效、公平、多元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4.1、優化制度供給,完善政策法規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全民健身的法治環境,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有效監管,如借鑒青島市的數字賦能,建立健身服務的信用評價體系,促進公平競爭。通過法治化手段,維護公眾的健身權益,保障公共服務的穩定供給。完善的配套制度法規是培育和發展體育社會組織的關鍵,通過完善全民健身政策法規,確保制度設計中充分考慮公平性和可及性。宜昌市政府需在治理策略上進行創新,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如福建省的財政投入機制,并結合地方特色,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策略,以克服現有困難。
4.2、提升組織能力,促進多元參與
推動城市群眾體育公共服務跨域治理共同體建設,需要社會組織與政府、企業等主體緊密合作,構建起良性融合的關系網絡。通過協同治理理論,整合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借鑒泉州市的資源整合模式,建立公共體育設施的共享機制,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服務效率。同時,通過稅收優惠、項目資助等政策,激勵企業和社會組織投資全民健身。
4.3、促進科學健身指導,提升服務質量
優化健身指導隊伍,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專業水平,通過培訓和資格認證,確保他們具備最新的健身知識和技能。借鑒上海的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模式,針對特定群體,如老年人,提供定制化的健身指導。同時,利用移動應用和大數據技術,制定個性化健身方案,使科學健身指導觸手可及。
4.4、強化技術支撐,打造智慧體育城市
利用數字技術強化信息管理和服務。繼續推廣“運動吧”小程序,通過數據分析優化設施使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智能健身設備,提供實時監測和建議,提升用戶體驗。同時,通過遠程健身課程和線上競賽,打破地域限制,服務更多人群。
4.5、協同全民健身要素,促進融合發展
(1)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展。
《“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以此推動健康中國的構建。積極實施主動健康策略,瞄準慢病防治與管理,促使健康端口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前移。積極推進“體醫結合”。全民健身提倡“運動就是健康”,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提升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從而減輕醫療保健系統的壓力,提高生活質量,延長預期壽命。
(2)全民健身與體育運動融合發展。
為了促進基層健康活動的開展,鼓勵運動項目協會積極為社區提供支持,并與地方體育社團建立緊密聯系,組織如“村BA”“村超”和“村排”等健康活動。同時,構建一個全社區范圍內的運動項目評價體系,這樣不僅有助于確保全民健身活動的效果,還能提升體育運動的知名度和參與度。在激發社區成員體育熱情的同時,提高其健康水平,同時也能夠增強社區的凝聚力。
(3)全民健身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旨在通過促進不同區域間的相互合作和資源共享,實現共同繁榮,鼓勵通過體育活動和旅游的結合,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例如,北京2022年冬奧會帶動全民冰雪熱;2024年元旦假期,哈爾濱實現旅游總收入近60億元。全民健身與“文旅”融合需持續優化與之相關的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精心規劃和實施筑堡工程,創建文化休閑場景中的“15分鐘體育健身圈”,實現體育、文化、旅游和商業的有機結合,構建一個全民健康的綜合平臺。
4.6、縮小城鄉服務差距,提升參與度
以減少發展的不平等作為目標,努力打造地方性的援助系統,加強跨區域合作,實現 “一縣一品”,助力鄉村振興。為實現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全民參與,應制定一套標準化的考核體系,確保城鄉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建設上達到統一標準,提高居民的參與熱情。同時,政府應深入考慮不同地區和群體的特殊需求,努力縮小城鄉及貧富之間的服務差異。
5、結語
隨著這些策略的推進,宜昌市將逐步構建一個以市民需求為導向,政府、市場與社會力量協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這一體系在解決現有問題,提高市民健身滿意度的基礎上,還將推動城市健康水平的提升,為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鑒的治理模式,共同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2).
[2]王曉盛.論科技創新是助推民族復興的戰略支撐[J].華東科技,2022(12).
[3]高奎亭,陳家起,李樂虎,等.城市群體育公共服務跨域治理多主體協同關系與優化策略——基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實證考察[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3,47(3).
[4]陳叢刊,王思貝.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全民健身治理現代化的根本[J].體育學刊,2022,29(3).
[5]宜昌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宜昌市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實施方案的通知[J].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報,2023(1).
[6]張楠,王蓓,張然,等.后冬奧時期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高質量建設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3(7).
[7]趙鵬,王鶴.公共治理視角下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的培育邏輯、制度困境與應對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10).
[8]鄒俊峰,陳家起,高奎亭.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群體育公共服務跨域治理研究——基于長三角的考察[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4,58(3).
[9]陳叢刊,陳寧.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礎、重點與實踐[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