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化、體育、旅游三大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融合發展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引擎。本研究采用專家訪談法、實地調研法和問卷調查法等分析方法,將大運河自行車系列賽新沂站的經驗和問題置于文體旅融合的背景下,分析城市自行車賽事的現實追求、經濟影響和文化傳承。圍繞挖掘城市文化、創新賽事動力機制,直至城市與賽事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的整個過程展開討論。本次賽事在389名選手中共計發放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12份,有效問卷95份。研究認為,新沂自行車賽事存在著市場化程度不足、賽事缺乏有效的擴展與創新等方面問題。因此,提出了城市文化與大運河系列賽事融合發展的地方性經驗啟示與思考,通過促進城市的文化底蘊、大運河文化特色和政企協作發展,推動大運河系列賽事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文體旅融合" 大運河系列賽事" 城市文化" 自行車賽事" 新沂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4-046-3-TBB
大運河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宏偉工程,彰顯了人類對自然環境改造的豐功偉績,并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它不僅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繁榮,還促進了社會結構的變革,并孕育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運河文化。大運河賽事的舉辦,旨在彰顯江蘇省運河的歷史深度與文化內涵,推動“水韻江蘇”品牌的構建,塑造江蘇美麗中軸的形象,并進一步展現中國大運河的繁榮景象、精彩紛呈的場面與美麗江蘇的風貌。徐州,作為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通過發揮其“大漢雄風·豪情運河”等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質和時代特征的城市品牌效應,進一步提升了運河城市的知名度。針對賽事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挑戰,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城市文化資源以支持大運河系列賽事的持續發展,已成為推動賽事長期穩定且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工作。
1、問題的提出
1.1、經驗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公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強。體育賽事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活動,不僅滿足了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也成為了城市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在文體旅融合的背景下將之與體育賽事相結合,從而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成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路徑。
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推動,區域特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得到了進一步保障。我國的體育產業也迎來了繁榮發展,體育賽事的數量和質量得到了飛速提升,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的《大運河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中提到要培育大運河文旅融合精品線路和系列品牌、促進大運河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融合發展。2019年國務院43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指出:體育產業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此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體育賽事管理辦法》等政策為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提出了建設性規劃,開拓了創新發展路徑,明確了發展方向,為大運河系列賽事完善了賽事規范,提高了賽事質量,提升了地區辦賽水平。
在文體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大運河系列賽事作為展現運河文化、推動區域體育與文旅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平臺,其發展態勢備受關注。以大運河自行車系列賽徐州新沂站為例,近年來該賽事在當地成功舉辦,吸引了眾多自行車愛好者參與,同時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賽和旅游,對當地文體旅產業產生了積極影響。然而,在賽事發展過程中,城市文化如何有效助力賽事發展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例如,賽事如何更好地融入徐州新沂的地方文化特色,從而提升賽事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如何通過賽事的舉辦,進一步推動城市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實現文體旅的深度融合?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于大運河系列賽事在其他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與示范意義。
1.2、理論問題的聚焦
從理論層面來看,文體旅融合發展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理論交叉。在這一背景下,城市文化與體育賽事的互動關系成為研究的關鍵。一方面,城市文化為體育賽事提供了豐富的內涵和特色,影響著賽事的定位、品牌塑造以及參與者的體驗。另一方面,體育賽事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的載體,也對城市文化的傳承、創新與傳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目前關于城市文化如何具體助力大運河系列賽事發展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在賽事與城市文化的融合機制、城市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賽事對城市文化的長期影響等方面,缺乏深入系統的理論探討。
從宏觀視角來看,構建大運河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發展路徑,能夠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特定的城市政治環境和經濟發展造就了大運河賽事的成功,大運河賽事活動也為城市文化傳播提供了重要載體。城市文化在賽事構建中起著重要的能動作用,賽事中的體育文化又是對城市文化的良好補充。鞠樹超、王欣、萬心怡等學者認為體育賽事給主辦城市文化的發展帶來黃金機遇,打開了向大眾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未來的城市競爭將不僅是經濟實力的較量,更是城市文化的競爭。如何利用體育賽事的文化效應提升城市文化的競爭力,已引起各級領導和學者的關注。
基于上述理論思考,本研究將以大運河自行車系列賽(新沂站)為案例,深入分析城市文化對大運河自行車系列賽的影響、大運河系列賽對城市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兩者的融合發展路徑。通過這一研究,將為探索如何通過體育賽事將體育文化與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進一步推動地方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重要的實證依據和理論支持。這一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將為未來城市文化與體育賽事的融合發展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向指引。
2、城市文化與新沂站自行車賽融合發展現狀
2.1、自行車賽事物質文化與城市物質文化結合現狀
此次自行車賽,以大運河物質文化為主體,深刻挖掘地區城市文化特色,將歷史、人文、自然風光注入到有形載體之中。打造有形產品,注入大運河文化元素,豐富創新大運河文化傳播路徑。以賽事為載體,深刻發掘大運河文化特色,構建物質文化主體,完善城市物質文化建設。體育賽事的物質文化與城市物質文化的有機結合,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2.2、賽事制度文化與城市制度文化結合現狀
制度文化層面,大運河制度文化具有獨特的整合與溝通功能,促進了各地的文化交流,豐富了地域間的情感融合。從體育賽事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歷史淵源看,體育賽事制度文化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賽事制度文化既離不開城市制度文化的影響,又是城市制度文化的具體體現。本次賽事的制度性安排上,嚴格規劃場地,保障生態維護,有效保護了大運河的自然生態。新沂還通過整合各地資源,推動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以實現大運河沿線城市傳統體育的長效保護與傳承。同時,體育賽事通過統一的組織與管理,有效地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選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共同感受體育文化、領略體育魅力,是對大運河制度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2.3、賽事的內層文化與城市精神文化結合現狀
體育賽事的精神文化對城市文化核心競爭力的影響顯著。體育賽事精神文化強調競技精神,包括團隊合作、拼搏進取、永不放棄等價值觀念。新沂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弘揚城市的歷史文化、地方文化和建筑文化,同時提升市民對大型體育賽事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大運河貫北南通,聯通古今,生成了海納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同時,體育精神文化具有廣泛的包容性,無論地域與背景,都可以投身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體育精神文化是對大運河精神文化的形象表現。同時,體育競技中的拼搏進取,不懈奮斗,生動詮釋了大運河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是大運河精神文化的具體體現。
3、城市文化與新沂自行車賽事融合發展路徑探究
3.1、挖掘城市文化基因,提升品牌站位
(1)豐富體育賽事文化對大運河文化的作用機制,促進文化間的融會貫通。
體育賽事文化與城市文化均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這3個文化形態。體育賽事文化3個形態對城市文化中的每一個形態均產生作用,并通過這個路徑的作用機制,影響城市文化核心競爭力。打造大運河品牌賽事,加強對賽事品牌的營銷宣傳推廣。豐富賽事文化元素,增強制度文化的效應,以賽事為載體,以運河文化精神為抓手,積極促進體育文化與運河文化融會貫通,構建運河特色文體旅融合發展體系。積極構建體育賽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作用機制主體,在體育賽事的舉辦中,提高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層次與形象。發掘利用多種載體,有效傳播大運河文化,發掘運河文化內涵。將大運河文化元素融入體育賽事中,使選手在感受體育文化精神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大運河的文化內涵。提升相關賽事品質,促進參與人群的情感釋放與精神寄托,自然引導其增加對大運河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推動大運河文化傳播發展。
(2)開展周邊產品建設,拓寬運河文化傳播渠道。
在互聯網與數字媒體興起的時代,研發賽事周邊產品成為一種新的風向標,創造了文學作品、影視劇等周邊產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情感。其傳播區域廣,文化輻射力大的特點,促進了運河文化品牌的傳播,給了世界一個認識、感受該地區城市文化的機會。通過提升運河元素在周邊產品設計元素中的涉及比重,創新產品形式,在相關產品設計中促進運河文化元素與體育賽事元素的融會貫通,以賽事周邊產品為載體,可以有效提升大運河文化的知名度,擴大大運河文化的受眾群體。以實物為基礎,拓展運河文化宣傳渠道,提高信息分發效率,增強大運河文化的區域影響力。
(3)結合地區特色文化,推動運河文化創新性發展。
結合新沂地區的特色遺產、商貿形態、商幫文化與民俗文化,推動區域一體化建設,將大運河文化自然融入當地特色文化之中,形成區域獨特的運河文化基因,進一步擴展、充實、創新大運河文化。豐富地區特色文化活動,鼓勵當地群眾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開發保護,對大運河文化精神的傳承宣傳。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承接大型賽事的能力,促進地區健身休閑業與競賽表演業發展,構建運河特色文旅融合品牌體系,持續推進地區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
3.2、建立完善的運河文化對外交流機制,增強協作效應
(1)三元互動,協作發展。
相關政府部門、體育組織、文化機構應該建立緊密的三元互動合作關系,共同推動大運河系列賽事的發展。充分提升政策服務主體、社會運營主體、技術服務主體、社會大眾主體的供給能力。政府部門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整合各方資源,為大運河系列賽事的舉辦提供支持和指導,優化場地使用、做好安全保障、疏通交通堵塞;體育組織負責賽事的具體組織策劃和執行管理,包括賽程安排、規則制定、裁判安排等工作,可以加大運動員招募和培訓力度,保障賽事的質量和水平;文化機構可以充分利用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資源,為賽事提供文化支持和背景,豐富賽事的內容和活動,策劃和組織與賽事相關的文化活動,如文藝表演、展覽展示等,為賽事營造文化氛圍。明晰權責劃分,明確職能。清晰定位賽事主體,妥善處理賽事主體利益交叉問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促進賽事的商業性開發與運河文化宣傳。分工明確、各盡其職是提高責任機制治理效率的有效途徑。
(2)“引進來”和“走出去”雙重并舉。
大運河江蘇段現有馬拉松、競走與行走、自行車、小鐵人等系列賽事,為了優化運河系列賽事的發展,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雙重并舉,加強與國際賽事的交流合作,提升賽事的國際影響力,引進國外優秀賽事活動,推動運河系列賽事的多元化發展;打造知名運河系列賽事IP,推動運河賽事走出國門,沿著“群眾性、國際化”的發展方向,深耕賽事文化、提升競技水平、規范賽事標準、擴大賽事影響、傳播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的特性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外柔內剛的特點,是中華文化“多元融合”的真實寫照。“和而不同”的文化性格以及“海納百川”的文化取向,正是這些多元化的特征鑄就大運河賽事和運河文化互惠共生、連續共生的協同發展。
3.3、完善大運河江蘇段水上旅游空間布局
利用大運河江蘇段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夜游項目,引導沿線各地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為方向,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深化“文旅融合、水陸互動”發展方式,統籌大運河江蘇段主線與支流,促進運河與江海河湖水系互動,構建“一主二十七段”的水上旅游空間布局。提煉漕運、水工、名人名居名巷等大運河文化符號,利用演藝、非遺、美食等資源,開發具有運河文化主題IP的大運河船上、水上、岸上旅游項目。為參賽選手和游客提供更多品質化、個性化、精細化、智能化公共服務,營造融文化、體驗、游憩等于一體的主客共享運河文旅空間。
參考文獻:
[1]鞠樹超,王欣,萬心怡.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文化建設的影響研究[C]//中國班迪協會,澳門體能協會,廣東省體能協會.第十四屆中國體能訓練科學大會論文集(下).南昌大學體育學院,2024.
[2]魏洪平,黃強.休閑體育視野下體育賽事文化對城市文化核心競爭力的作用機制研究[C]//中國探險協會,北京體育大學,哈密市人民政府.第一屆全國戶外探險與休閑體育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第二屆全國高校“休閑體育”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研討會、第二屆首都高等學校休閑體育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體育部,2024.
[3]張子怡,屠力卡.基于體育強國發展背景下的體育賽事文化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7).
[4]張佳星,張恩利.多元主體治理視角下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的困境與突破[J].山東體育科技,2024,46(05).
[5]彭春蘭,龍佩林.新時代文體旅融合背景下我國鄉村民俗體育復合治理的地方性實踐——基于湘西古鎮龍舟活動復興集體行動的社會學考察[J].體育科學,2024,44(06).
[6]馬越斐,李海.數字經濟賦能文體旅產業深度融合的內在機理、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05).
[7]張亦弛,胡偉賢,張建明.大運河江蘇段體育賽事旅游發展策略研究——基于SWOT-AHP模型[J].體育科技,2023,44(05).
[8]谷天奕,溫陽.賽事賦能運河體育文化創新發展的邏輯及其優化探索[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2,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