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有機結合對于協調區域文旅融合發展、活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研究目的:對溫州市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資源分布進行GIS地理空間分析,分別進行空間集聚性、空間核密度和緩沖區分析;揭示溫州市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空間現狀,提出布局模式。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實地考察法、數理統計法、GIS地理空間分析法等方法。研究結果:根據溫州市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資源空間分布情況,大致分為5種鄉村體育非物質文化旅游模式,分別是東部觀光表演型、西部娛樂康養型、南部節慶表演型、北部研學體驗型和中部競賽型。
關鍵詞:Arc GIS" 體育非遺" 鄉村旅游" 融合" 空間布局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4-124-3-TBB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承載民族文化基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體而鮮活的體現。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融合是文旅產業的創新模式。本文在尊重旅游開發的資源獨特性原則之上,聚焦體育非遺,在地理學視角下,對溫州市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景區融合發展的空間布局進行研究,為溫州市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區域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1、研究區域、數據來源和主要研究方法
1.1、研究區域
溫州市是浙江省內擁有省級及以上體育非遺項目和鄉村旅游重點村(鎮)較多的城市,陸域面積12102.65km2。根據溫州市非遺官網統計,截至2024年,溫州市共擁有省級、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17項,其中國家級4項,涵蓋“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舞蹈”2大類。根據文化和旅游部官網統計,截至2024年,溫州市先后建設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鄉)6個(含第五批擬推薦1個);根據溫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網統計,溫州市共有鄉村精品旅游村落47個。溫州市現有國家級、市級鄉村旅游重點/精品村落(鎮、鄉)共計53個。
1.2、數據來源
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公布的各批次國家級非遺名錄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公布的各批次省級非遺名錄為體育非遺的基礎數據來源,以文化和旅游部官網公布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目錄(浙江省第五批擬推薦一并列入)、溫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公布的溫州市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為另一數據來源。
1.3、主要研究方法
(1)最鄰近分析法。
本文中利用最近鄰比率“NN”判別溫州市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資源的分布特征,公式如下:
(2)核密度估算法。
用于衡量溫州市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資源的聚集情況。公式如下:
(3)緩沖區分析。
運用緩沖區分析法分析溫州市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村(鎮、鄉)在指定范圍內的鄰近程度并將其進行可視化表達,從而衡量兩者在空間上是否具備可達性。
2、溫州市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基地空間聚集性分析
對溫州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空間集聚分析,NN為0.526789<1,即溫州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地整體上呈現出集聚分布狀態。同時,Moran I指數=0.841723,M>0,驗證溫州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地在空間上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對溫州市鄉村旅游基地空間進行空間集聚分析,NN為0.639303<1,即溫州市鄉村旅游基地整體上呈現出集聚分布狀態。同時,Moran I指數=0.654583,M>0,驗證溫州市鄉村旅游基地在空間上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3、核密度分析
如圖1,溫州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分布不均勻,呈現“一核一帶”的分布特點。其中一個高密度聚集核心為泰順縣羅陽鎮(泰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帶主要是由樂清西南部、永嘉東南部、鹿城中部、龍灣西部、甌海東部、瑞安東部、平陽東部、蒼南北部構成的溫州東部聚集帶。整體呈現“倒葫蘆狀”。
如圖2,溫州市鄉村旅游基地呈現不均勻空間分布狀態,具有“四點一帶”聚集特點。四點主要分布在溫州中東部,分別是永嘉、龍灣和鹿城交界區、平陽和蒼南交界區以及龍港;一帶主要由文成和泰順兩個縣組成。
4、緩沖區分析
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景區在空間上的可達性分析是設計兩者融合發展空間布局的必要準備,而距離是衡量兩者在空間上是否具備可達性的關鍵因素。本文以5km、10km、15km、20km(分別約10min、20min、30min、40min左右路程)為半徑進行緩沖區分析。
通過進一步分析(圖3),發現溫州市鄉村旅游5km緩沖區可融合的體育非遺有7個,占41.17%,分別是南拳、貝殼舞等,主要分布在鹿城、洞頭等主城區;10km緩沖區體育非遺有12個,擴增有踏八卦、雁蕩飛渡等,分布區域較為均勻,基本覆蓋各區縣;15—20km緩沖區近乎覆蓋了所有區域。
5、溫州市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資源融合的空間布局模式
5.1、東部觀光表演型
東部以甬莞高速為界,途經靈昆樞紐,距離溫州市中心30分鐘車程。洞頭區傳統魚燈舞、貝殼舞的由來都與當地傳統漁業生產有關。魚燈舞、貝殼舞主要分布在沙角村、東屏街道、海霞村、鹿西鄉、北岙街道等溫州市精品旅游村落。魚燈舞表演一般都在正月十五至十八,整個舞蹈結構是按“官牌九”之名設計走陣方式。隨著魚燈表演的發展,“魚燈舞”由原來的簡單游藝活動逐步演變成具有濃郁漁家風情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數量也由原來的10盞燈增加到26盞燈或更多。2022年杭州亞運會期間,洞頭《魚燈舞》作為閉幕式表演節目之一受到了國內外一致好評。每年夏季洞頭迎來旅游高峰,游客們一邊領略著東海風光,一邊欣賞著獨特的非遺舞蹈,感受當地獨特的人文氣息,十分愜意。
5.2、西部娛樂康養型
西部以泰順縣為主,途經泰順樞紐,距離溫州市中心90分鐘車程。泰順縣山水詩路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包含了泰順縣的古村落、廊橋流水的文化園、優雅的古建筑、碇步,充分展現了泰順縣獨特的旅游資源,是一條春夏秋冬四季皆宜的山水詩路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當地以龍舞(碇步龍)和龍鳳獅子燈作為特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碇步龍發源地位于仕陽鎮溪東村,表演時,舞龍者在鼓樂聲中邁著舞步,在碇步上騰挪跳躍,當地盛傳“走走碇步,平步青云。走走泰順,一切都順”,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龍鳳獅子燈流傳于泰順縣大安、下洪一帶,因龍、鳳、獅子合舞而得名,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燈舞之一。整個舞蹈表現了人們追求美好愛情,向往太平盛世,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天地和諧的愿望。每年正月,當地眾多表演者要先依次到宮廟、祠堂、公眾場地表演燈舞,公眾場地演出完畢后,隊伍又到各家各戶表演。在當地人心中,年初只有讓祥龍瑞獅到家中舞一回才心安。
5.3、南部節慶表演型
南部以平陽縣為主要非遺旅游區,輻射蒼南縣,距離溫州市中心60分鐘車程。據民國《平陽縣志》記載,“鰲江劃大龍”在民間流傳的歷史逾400年,在浙、閩交界地區影響廣泛。平陽鰲江劃大龍長約百米,重達3噸,需260余名壯漢合力才能抬動,素有“東方第一龍”的稱號。為求風調雨順、魚蝦滿艙,沿海民眾產生了對海龍的崇拜,“鰲江劃大龍”應運而生。如今,鰲江劃大龍不僅是平陽的一張金名片,更是流淌于老百姓血液中的文化情懷,是人們期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精神寄托。每年正月,當地村民就開始準備大龍的制作和訓練事宜,一條大龍需要7名工人花50天方可制作而成。農歷二月初二這天,當地百姓迎來了年初最為熱鬧的劃大龍盛典。200余人身著代表著吉祥如意的傳統服飾,抬起大龍游行在各個主干道上,兩側的觀眾相互簇擁,只為一睹其風采。借助自媒體的宣傳作用,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來,帶動了當地餐飲和手工業的快速發展。溫州南部除鰲江劃大龍外還有白鶴拳、雄奇拳五基法兩個體育非遺。平陽白鶴拳是一種對抗性拳法,有修身養性的作用。雄奇拳五基法源于明初,由金鄉衛守將林三溢在抗擊倭寇的實踐中以沙場搏殺為根本創編。借助節慶,平陽白鶴拳和蒼南雄奇拳五基法可以與鰲江劃大龍進行同臺表演,創新開發溫州市鄉村體育非遺旅游產品,充分整合旅游資源,推動當地體育非遺旅游產業發展。
5.4、北部研學體驗型
北部以永嘉縣為主要鄉村體育非遺旅游地區,向東北輻射至樂清,距離永嘉縣直線距離20km左右,距離市中心30分鐘車程。因其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也是體育非遺和旅游鄉村占比最多的地區。永嘉書院、宋韻文化、樂清雁蕩山是溫州北部地區的文旅名片。借助文化和山水特色,研學型和體驗型是主要旅游形式。永嘉書院研學旅行基地是溫州市教育局發文認定的綜合實踐教育基地,曾榮獲“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為研學旅行提供了豐厚而又獨特的課程資源。其地處沙頭鎮,與巖頭鎮、蒼坡村等省市級鄉村旅游基地形成了5km緩沖區的鄉村旅游核心,而永嘉南拳和踏八卦擁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永嘉南拳的愛國教育、武德教育、國防教育以及踏八卦的道教文化豐富了當地文化體系,提升了廣大青年研學者的文化體驗。此外,樂清市依托雁蕩山這一國家5A級景區,可以將雁蕩山飛渡和樂清南拳融入其中。溫州市北部鄉村體育非遺旅游應打造研學與體驗相融合的特色品牌,讓旅游者在親身參與體育非遺活動中領悟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增加消費者的體驗感和獲得感。
5.5、中部競賽型
中部地區主要以主城區為鄉村體育非遺旅游基地,包含鹿城、甌海和龍灣。龍舟是溫州市傳統體育非遺,其傳承范圍十分廣泛。溫州市水網豐富,三垟濕地、塘河以及其他主城區內河常見龍舟競渡,龍舟已經成為集健身、文化、社交、娛樂、研學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熱門運動。每年4月至10月是劃龍舟的高峰期。端午前夕,各村舉行請龍舟典禮,一條條活靈活現的龍舟陸續下水,劃手們手持槳板,在號子的領導下一起發力,鼓點時而急促時而緩慢。杭州亞運會時,溫州成為龍舟競賽主辦地,這豐富了城市體育旅游資源。借助后亞運的契機,溫州中部地區應當加強對劃龍舟這一體育非遺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以體育賽事為載體舉辦多級龍舟賽事,如青少年龍舟賽、龍舟錦標賽、龍舟公開賽等,努力打造全國領先的龍舟賽事體系,吸引廣大消費者前來。溫州市全年氣溫維持在18—19℃,龍舟運動周期較長,為舉辦多級賽事提供了天然條件。借助賽事可將中部地區其他非遺一并融入,這有助于體育非遺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6、結論與建議
6.1、結論
溫州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共17項,鄉村旅游基地共53個,二者整體上呈現出集聚分布狀態,在空間上存在相關性。溫州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呈現“一核一帶”的分布特點,溫州市鄉村旅游基地呈現“四點一帶”聚集特點。溫州市體育非遺與高速收費站分布存在明顯關聯,在交通上與體育非遺旅游存在可達性。溫州市鄉村旅游重點村(鎮、鄉)20km(約40min)緩沖區的體育非遺可實現全覆蓋。
6.2、建議
根據溫州市體育非遺與鄉村旅游資源空間分布情況,建議大致分為5種鄉村體育非物質文化旅游模式:東部觀光表演型、西部娛樂康養型、南部節慶表演型、北部研學體驗型和中部競賽型。
參考文獻:
[1]柳伯力.體育旅游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2]潘竟虎,李俊峰.中國A級旅游景點空間分布特征與可達性[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01).
[3]賈艷紅,蘇婕,徐詩穎.賀州市康養旅游地空間結構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4,47(11).
[4]魏婷,李鐵錄,馬士龍,等.基于“點軸系統”理論的內蒙古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05).
[5]劉睿,汪小雨,趙子譽.長三角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景區融合發展的空間布局[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0(03).
[6]朱澤輝,劉家明,朱鶴,等.中國溫泉旅游地的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4,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