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于北京中軸線南段東側,毗鄰天壇公園的原北京自然博物館是建國初期國家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的第一座大型中央自然博物館,也是許多孩子們童年里印象最深的地方,更是不少“小恐龍迷”“小自然愛好者”的夢想殿堂。2023 年6 月5 日, 這里正式揭牌為國家自然博物館,成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自然博物館,這里的首任館長就是從事古生物研究的孟慶金。從大連自然博物館到北京自然博物館,再到國家自然博物館,孟慶金館長是如何與這些億萬年前的生物“隔空對話”的呢?既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又獲得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的他,又是如何讓自然科學研究與公眾科學普及“零距離”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自然博物世界吧!
恣意暢然的自然之路
孟慶金館長的童年充滿著鳥語花香,他探索自然的興趣也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
出生在東北農村的孟慶金館長,從小就酷愛在大自然中玩耍。這里的冬天非常寒冷,大人們忙完秋天的農活,都悠閑地待在家中等待著下一個播種季節的到來。孩子們待不住,常常在外面跑著,腳踩在松軟的雪地上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遠眺山野一片銀白,野生動物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不見一點兒蹤影。最讓孟慶金館長難忘的,就是在那漫天飛雪的冬日和小伙伴們一起沿著雪地上留下的一串串長長的腳印,去田野里尋找野兔的時光了。
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冰雪融化,大地披上綠裝,野生動物又回到這里繁衍生息,不禁讓人贊嘆大自然的神奇與生命的奧妙。
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孟慶金館長毅然選擇了當年在全省只招收三名考生的、依山傍海的大連水產學院(現大連海洋大學)的淡水漁業專業。大學的生活雖然是短暫的,但講授《魚類學》課程并擔任畢業論文導師的秦克靜老師那一絲不茍、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卻對孟慶金館長產生了極大影響。在學校學習期間,孟慶金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全面掌握了家鄉的水產事業發展情況,準備畢業后回家鄉工作。然而大學畢業后,由于成績優秀,他被分配留校任教。
直到1999 年初,出于對大自然的喜愛,孟慶金主動申請離開學校,擔任初建新館的大連自然博物館館長,由此開啟了自己古生物學研究和博物館科普工作的“雙重任務”,在此后的數年間,他始終沒有停歇過,一直堅持去野外考察實踐。
回憶起當初在大連自然博物館工作的情景,最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是歐式博物館建筑的藍色屋頂、米黃色外墻上雕刻著的海洋生物,還有館外那片蔚藍色的大海,以及成群結隊在海里游玩的小魚和下雪天站在黑色礁石上的海鷗。這些與自然相關的細節之處,令他至今難忘。
大量的野外考察實踐,讓孟慶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讓他享受了更為充實的人生。無論是在甘肅戈壁灘的無人區,還是在廣闊無垠的星空下,甚至是在沒有任何娛樂、方圓百里都不見人煙的荒漠里,孟慶金都絲毫不在意所處的艱苦環境和考察的辛苦,他和他的團隊深入化石產地進行發掘與研究,就這樣收集到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發現了珍貴的化石,并依據化石標本將大量古生物研究成果用于舉辦展覽和科普活動,使這些億萬年前的古生物本來的面貌重現于世人面前。
與恐龍的“時空對話”
如果你來到國家自然博物館,一定要看看這里的一件寶貝——這個標本的外形似鳥,頭頂上有一簇紅褐色羽毛,還有一對黑白相間的羽翅,而最為奇特的是,它的雙腿上也覆蓋著羽毛,并一直延伸到腳趾,就像是另一對翅膀。
這個標本的羽毛顏色就是由孟慶金館長和他的團隊識別復原的。這也是世界范圍內首次完整恢復的一個有羽毛恐龍—— 赫氏近鳥龍的羽毛形態和顏色。
化石本身是沒有顏色的,那么研究人員是如何想象出它的顏色的呢?回憶起這件標本的復原過程,孟慶金館長至今記憶猶新。他和他的團隊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從化石中殘存的羽毛結構特征入手,通過對大量恐龍羽毛化石的研究和比對,尋找羽毛化石結構中的物質——黑素體,依據其形狀、大小和排列方式,與現生鳥類羽毛結構相對比,如果相似度很高,即可依據鳥類的羽毛顏色來推斷確定羽毛化石最終的顏色。而赫氏近鳥龍的成功復原,也打破了人們對恐龍固有形象的認知。
在古生物研究這個看似枯燥的領域里,孟慶金館長樂在其中,他認為,當自己真正通過研究億萬年前的生命,而得出一些有科學價值的信息時,會感到非常激動與興奮。
讓博物館成為終身學習的場所
國家自然博物館現有藏品約40萬件,不僅珍稀標本數量在國內自然博物館中居首位,許多標本在國內、國際上都堪稱孤品。與此同時,國家自然博物館還推出多種教育活動和不同主題的臨時展覽和巡回展覽,“博物館之夜”“小小講解員”等眾多科普教育活動已經形成特色品牌。
在國家大力倡導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的當下,博物館作為科學普及的重要場所,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必去之地”。孟慶金館長十分重視博物館的科普工作,對于科普工作,他有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到博物館去”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博物館必將成為終身學習、全民教育、獲取信息及文化休閑的學習中心。
多年來,大到研究如何展示生物演化的歷程、人類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小到選擇標本的照片、填寫照片的說明……孟慶金館長在他的自然博物世界里忙碌并快樂著,他愿意在科學普及道路上,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為科學知識傳播、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多做一些工作。
對于熱愛自然的小讀者們,孟慶金館長希望他們可以常到博物館里去玩,去了解體驗宇宙和地球的滄桑巨變;去近距離觀察滅絕的恐龍、兇猛的獅子、美麗的蝴蝶,以及絢麗多彩的山川大河景觀;去親身感受生物的生存智慧,探索生命世界的美妙與奧秘。
現在,國家自然博物館新館的建設正在逐步推進中。新館位于北京中軸線南段大紅門地區博物館群,面積近20 萬平方米,將成為未來南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正如孟慶金館長所說:“過去的博物館只有教育功能,而現在的博物館更是一個城市的客廳,是開放的,它不是學校,而是一個終身學習的場所?!?/p>
在這里,你可以與億萬年前的生命對話,欣賞自然之美,感受生命之美;也可以了解時代信息,體驗現代生活……希望這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館可以成為科學的殿堂,讓更多人愛上古生物、愛上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