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這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上,沉淀著千年的文化寶藏。自漢代張騫通西域以來,這里就成了各大文明的集散地,多元的文化在這里薈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正是這些寶藏的守護者與展示者。
伏羲女媧絹畫:西域瑰寶與多元文化的交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藏的伏羲女媧圖是一幅唐代絹畫,于1965 年在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出土。畫面上的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他們上身相擁,蛇尾纏繞,頭上繪日,下方繪月,周圍有星辰。在圖中,伏羲女媧手里還拿著有特定含義的“神器”——左邊的女媧手里拿著圓規、右邊的伏羲手里拿著方矩(即曲尺,為畫方的工具)。古人相信天圓地方,所以伏羲女媧在一起就有了規劃方圓、建立秩序,甚至創生萬物的含義。而世界秩序建立后還需要保持,所以二者手中還有另外兩件“神器”——女媧左手四根木棍狀的物件是古代算術用的工具,叫“算籌”,它代表著是非對錯;而伏羲手里拿著的神器叫“墨斗”,它代表著黑白,里面拉出的線代表著曲直。這幅畫中所有的元素代表著是非對錯、黑白曲直、規矩方圓,還代表著陰和陽。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伏羲是三皇五帝之首,是中華的人文始祖;而女媧是摶(tuán)土造人之神,是華夏的孕育之母。女媧造人、女媧補天、伏羲一畫開天、伏羲演八卦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伏羲之名首見于《莊子》,而女媧之名更是見于《楚辭》《山海經》《禮記》 等書。據《史記》記載,伏羲是雷神之子,“蛇身人首,有圣德”。漢代,中原各地對伏羲和女媧的崇拜已經很普遍,將他們視為造物主和繁衍人類的先祖,很多地方會在宗族祠堂或墓室中供奉刻畫伏羲女媧的圖像。
那么在唐代的西域地區,為什么能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呢?這是因為,自漢代建立西域都護府以來,中原的士兵、商旅等隨著絲綢之路,來到這片各種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土地,他們把中原文化的風俗和信仰,也帶到了這里。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為后世留下印記,就像伏羲女媧圖,新疆各地館藏的就有不同樣式的30 多幅。文化的交融和互相影響在這些作品中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比如,畫中的人物形象好多是深目高鼻、虬髯多須,具有中亞人的面部特征,而他們身著的服飾也多為胡服樣式。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沙漠的秘密,歷史的光輝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眾多瑰寶中,“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無疑是最為耀眼的“明星”,因為它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歷史的見證者。
這件錦護臂長18.5 厘米, 寬12.5 厘米,是在新疆尼雅遺址的一處漢代墓葬中被發現的。墓中一人的右臂上綁著一塊色彩鮮艷的織錦,彩色紋樣間8 個篆體漢字躍然而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中國古代占星用語。“五星”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東方”是中國古代占星術中特定的天穹位置,“中國”是一個地理概念,大意是中原地帶。這句話寓意著,當金、木、水、火、土五星同時出現在天空的東方時,便對中國有利,它反映了古人對天文的關注和敬畏。在漢朝,人們相信天象與地上的事情密切相關,這種信念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藝術和文字。
這塊織錦被譽為20 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它不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還是漢朝治理新疆的重要見證。它不僅體現了當時西域人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和向往,更體現了中華文明已通過絲綢之路與遙遠的西域文化發生了深度交流。想象一下,在那個古老的時代,沙漠中的綠洲城市里,人們穿戴這樣的織錦,慶祝著節日或重要的事件。這些織錦上的圖案和文字,不僅裝飾了他們的生活,也傳遞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和對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