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的春節歷史悠久,東西南北各地慶祝春節的習俗各有不同。我的家鄉是位于西南邊陲的“極邊第一城”——云南騰沖。這里雖然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卻融合了濃濃的漢文化情結,我們的春節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年夜飯吃“火山熱海”。
什么是“火山熱海”?它俗稱“土鍋子”,是家鄉年夜飯里毫無爭議的“主角”。“火山熱海”是家鄉著名景區火山熱海大滾鍋(溫泉)形象的結合——中間燒炭像極了火山,外圍熱氣騰騰的樣子,好似熱海大滾鍋。因此,土鍋子得到一個好聽而貼切的名字——火山熱海。它用的土鍋類似北京涮羊肉的銅鍋,只是不同于銅鍋使用金屬制成,土鍋是用家鄉的一種陶土烤制而成的,多為黑棕色。這種鍋經久耐用,能讓食材的味道更加鮮美、醇厚,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制作“火山熱海”是一個復雜辛苦的過程,其中的大部分材料,家里都要從臘月二十八就開始準備。因為泡皮和黃筍都是干貨,需要先放在冷水中浸泡一夜,等第二天“發”開了以后,才能撈出來在熱水里泡開。接著,把它們一片片放在砧板上,用刀削成薄片,越薄越好,這樣才能在煮制時盡早入味。
“火山熱海”的烹飪既有特色,也很講究:首先,用雞和鮮排骨或筒子骨熬成湯底,然后在上面鋪上青菜、芋頭、胡蘿卜、黃筍、酥肉、泡皮、蛋卷等十幾種食材。這個時候,我和妹妹可以幫忙打下手,依照“底素上葷”和“耐煮在下、鮮嫩朝上”的方法,將食材層層碼放進土鍋中,直到鋪滿整個鍋子。最后,微火慢煮數個小時。
微火慢煮時,我常常拿起小夾子守在一邊,時不時夾起一塊黑乎乎的炭放進中間的鍋口里,再拿小扇子輕輕地扇呀扇,湯汁伴著油花“噗嚕噗嚕”地翻滾,真好玩!漸漸地,底菜的本味與湯汁融合,伴隨著煙火氣息,鍋內的食材飄出陣陣香氣。這時,鍋邊很燙,需要大人戴著手套將其抬上桌。
圓圓的鍋子在年夜飯里最能代表團圓。一家人圍坐在桌邊,邊煮邊吃。熱氣騰騰的鍋子,加上歡聲笑語,幸福的氛圍呼之欲出,年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