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應用型高校“三創”教育數字化轉型對于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至關重要。文章從邏輯、特征及實踐路徑三個方面探討了這一轉型過程。邏輯包括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教育公平性的提升、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及技術創新的促進等;特征則表現為智能化、網絡化、交互性、開放性和持續性。基于此,文章提出了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智慧校園構建、數字教學平臺開發、虛擬實驗室與仿真軟件應用、數據驅動的教學評估以及創新創業平臺搭建等實踐路徑,旨在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三創”教育;數字化轉型;教學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3-0142-07
在新時代背景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三創”教育(創新、創業和創造教育)作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現代化,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推動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應用型高校作為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主力軍,其“三創”教育數字化轉型,對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急需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創造才能的高素質人才。然而,傳統教育模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1]。數字化轉型為應用型高校“三創”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本文將從邏輯、特征和實踐路徑三個方面探討應用型高校“三創”教育數字化轉型,以期為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應用型高校“三創”教育數字化轉型邏輯
應用型高校“三創”教育數字化轉型邏輯涉及多個層面,包括社會需求、教育公平、教學模式、教師角色、技術創新和校企合作等[2]。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如圖1所示,共同推動應用型高校“三創”教育的數字化轉型,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一)社會需求驅動:轉型的外在動力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與技術進步,社會對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近年來,國家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凸顯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高技術與新興產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應用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關鍵機構,必須積極響應這一變化,調整教育方向,推動“三創”教育數字化轉型。現代企業在招聘時日益傾向于選用具備創新能力與實踐經驗的畢業生,因此高校在課程設計上需加強與實際工作的結合。
通過引入數字化工具,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3]。例如,宿州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借助其在電子信息領域的優勢,積極支持宿州市農業轉型。該學院成立的安徽省農業生態大數據工程實驗室,推動了大數據、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態中的應用,顯著提升了當地農業和農村建設的信息化水平。這種實踐不僅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從而增強了其就業競爭力。此外,通過數字化平臺,學生得以更為全面地了解行業動態,參與實際項目,將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相結合。
(二)教育公平性提升:轉型的社會動力
教育公平性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而教育數字化轉型為提升教育公平性提供了有效的途徑[4]。在傳統教育模式中,優質教育資源往往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偏遠地區學生面臨資源匱乏的困境。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加強政策支持,積極推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縮小區域與城鄉教育差距的目標。在2024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要求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
通過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受益范圍,可以更有效地促進教育公平。例如,湖南大學積極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注重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教育均衡發展。通過網絡平臺,學校向偏遠地區開放優質課程,使更多學生能夠享受高質量的教育資源。這種數字化轉型不僅提高了教育公平性,而且提升了整體教育質量,使更多學生得以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此外,數字化轉型為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提供了更多學習機會、更多教育資源,縮小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及校際的差距。
(三) 教學模式創新:轉型的內在動力
教育數字化轉型正在推動傳統教學模式變革,使教學由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這一轉變不僅符合現代教育理念,而且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明確提出,要通過課程改革解決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核心問題,推動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并鼓勵高校探索新教學方式,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在推進“三創”教育的過程中,應用型高校可以借助數字化工具,采用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等創新教學模式。例如,合肥學院與德國埃姆登/里爾應用科學大學、德國大陸馬牌輪胎有限公司共同設立了“大陸班”,實施“雙元制”課程教學,旨在培養適應“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要求的應用型人才。這一合作不僅引入了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此外,上海交通大學構建的“評估—培訓—認證”三位一體的教學發展體系,顯著加強了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的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促使他們在實際操作中掌握所需技能,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數字化轉型使學生能夠更主動地參與教學,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5]。
(四)教師角色轉變:轉型的職業發展動力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教師角色發生了顯著變化,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這一變化促使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以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國家和地方政府近年來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訓,鼓勵教師不斷提升教學能力。例如,新華學院通過聘請企業高管擔任副院長,讓其主要負責產學研工作,同時邀請行業專家參與培養方案的制訂與畢業就業指導,顯著提高了人才培養的科學性與應用性。此外,華東師范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為高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頂層架構與技術支撐。這些措施不僅幫助教師提升了數字化教學能力,而且加強了教師與行業的聯系,使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更為契合。
教師角色的轉變,不僅提升了教學質量,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識,為其未來發展作好鋪墊[6]。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學習與實踐,逐漸適應新興技術帶來的挑戰,增強了職業滿足感。
(五)技術創新的促進:轉型的技術動力
技術迅速發展為“三創”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經濟發展,鼓勵高校結合新技術進行教育改革。人工智能、大數據與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教學效果,而且幫助高校實現了智能化管理[7]。例如,北京理工大學根據黨委書記張軍院士提出的“五維教育”理念,融合三維空間、時間維度與知識維度,打造以人為本的智慧教育體系。這一體系通過智慧賦能教育,重塑了教育生態,為師生提供有成長價值的教育新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學校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大數據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力。
這種基于技術創新的教育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使教育更加精準化與個性化。此外,通過技術手段,學校能夠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這一轉型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其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與社會需求。
(六)校企合作深化:轉型的合作動力
數字化轉型為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國家政策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強調深化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通過數字化工具,應用型高校能夠更有效地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例如,衡陽師范學院與深圳市通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通拓國際電商學院,共同培養跨境電商應用型人才。這種合作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而且使教育內容更符合市場需求,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能力。此外,常州大學與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大數據學院,面向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開展人才聯合培養,標志著本地高校與企業、政府教育資源的共享及政產學聯動的深化。
這種合作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學習與實習環境,還為企業培養了符合其需求的人才,實現了雙贏,推動了經濟與教育的協調發展。通過校企合作,學生能夠在真實工作環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并與行業專家交流,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從而為未來職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二、應用型高校“三創”教育數字化轉型特征
(一)智能化:轉型的技術特征
智能化是應用型高校“三創”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特征之一,標志著教育模式向個性化和智能化轉變。通過引入智能算法和自適應學習系統,教育過程得以實現精細化管理,為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體驗[2-3]。例如,蘇州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云中大學”項目,采用了先進的技術手段構建智慧校園。項目整合了數據中臺和各類應用,旨在通過5G、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重塑教學環境。360智慧教室的實施,使得臨床醫學的案例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和沉浸,學生能夠在模擬真實場景中進行學習和實踐。這種智能化的學習環境不僅提升了教學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使得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成為可能。此外,智能輔導系統能夠實時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自動調整教學內容和難度,以確保學生能在最適合自己的節奏下學習。這種個性化的學習體驗,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和主動性,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網絡化:轉型的平臺特征
網絡化為教育資源的共享和遠程協作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改變了傳統教育中知識傳播的方式。應用型高校通過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打破了地理限制,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廣泛傳播和有效利用。這一轉型不僅促進了校際的知識交流,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視野和更多的學習機會。例如,福建高校在推進“三創”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建立試驗基地與技術指導,成功實現了科研成果的轉化與共享。集美大學的“蠔殼惠民”團隊,不僅在校內開展了科研,還在全省24個縣區建立了40個試驗基地,為相關人員提供土壤調理劑和技術指導。這種網絡化的教育模式,不僅增強了教育的公平性和開放性,還加強了高校與社會的緊密聯系,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平臺與機會[8]。同時,網絡化教育資源的共享使得不同地區的學生能夠平等地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提升了整體教育水平,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交互性:轉型的互動特征
交互性是提高教育參與度和合作能力的關鍵因素,尤其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應用型高校通過多種方式增強了師生及學生間的互動與合作。例如,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依托國家級和省級科研實踐平臺,組織學生赴野外進行專業實踐。這種實踐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感,而且加強了對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技巧的培養。在課堂上,通過在線討論、協作項目等方式,學生能夠積極分享自己的觀點和創意,從而引發更深入的思考和討論。這種交互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在參與中獲取知識,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此外,通過這種合作學習模式,學生在團隊中承擔不同角色,提升了自身的社交技能和團隊意識,為未來融入新環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交互性的推動下,應用型高校的教育模式正逐漸向更高層次發展。
(四)開放性:轉型的內容特征
開放性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特征,它突破了傳統教育的局限,促進了跨學科、跨地域的知識交流與合作。應用型高校通過構建開放共享的知識生態系統,不僅加強了校園內部的交流與合作,也與其他高校、研究機構等建立了聯系[1]。例如,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與30家知名茶企共建了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每年組織學生前往基地學習采茶、制茶,讓學生深度體驗茶文化。這種開放性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實踐機會,也使他們在實際操作中提升了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開放的合作模式激發了教育創新,為新教學理念和方法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通過與行業的緊密聯系,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動態,從而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開放性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促進了知識的快速傳播和技術的不斷更新,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
(五)持續性:轉型的發展特征
持續性體現了應用型高校對教育質量的不懈追求。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高校建立了靈活的反饋機制,根據最新的技術和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內容與方法。這種持續迭代的實踐,確保了教育內容的時效性和相關性,使得教育體系能夠迅速適應社會的變化。例如,黃河科技學院聯合南陽師范學院等高校,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新理念的發展,構建了“BPA”課程體系,實施了項目化教學和翻轉教學。這些創新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參與實踐,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同時,數字化平臺的建立也使得教育資源能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促進了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通過持續的評估與反饋,學校能夠快速了解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并及時進行調整,這種靈活應對的機制不僅提升了教學的質量,而且為學生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學習體驗。持續性的發展模式確保了教育的長期健康發展,為未來的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應用型高校“三創”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路徑
(一)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
應用型高校的“三創”教育必須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進行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這一過程要求高校在充分理解國家政策、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及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明確具體的轉型目標,確保這些目標與學校整體發展戰略相匹配。例如,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實施“五大工程”的過程中,通過將國家政策與地方實際緊密結合,成功推動了教育質量和效率的提升。頂層設計不僅涵蓋了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而且涉及資源配置的優化和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通過這種系統化的改革措施,學校能夠形成一個高效的教育生態,提升師生間的互動與協作。
在頂層設計的實施過程中,學校應設定清晰的時間表與階段性目標,確保每一項改革措施都有明確的評估標準與反饋機制,從而提高學校管理的透明度,增強全體教職員工對改革的參與感和認同感。此外,學校應鼓勵教師和學生參與到轉型過程的設計與反饋中,形成良性的互動與合作關系。這種自下而上的參與方式,可以提高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促進新思想的碰撞和實踐的深化。
(二)智慧校園的構建
智慧校園是實現“三創”教育的基礎,其核心在于通過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和智能管理系統,提升校園的整體運營效率并優化教學環境。智慧校園的建設不僅包括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如智能教室、在線管理系統等,而且涉及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全面革新[2]。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該校通過高能級基礎平臺的建設,為學生創造性學習和自主探索提供了重要支持,提升了教育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展示了智能化管理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巨大潛力。在智慧校園中,學生不僅能夠更為便捷地獲取學習資源,還能利用智能設備進行互動學習,提高了學習的參與度與主動性。
智慧校園還鼓勵跨學科的合作與交流,使得不同專業的學生能夠在共同的學習平臺上進行合作,激發創新思維。此外,借助數據分析,學校能夠實時監測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狀態,從而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調整。這種智能化的管理與服務模式,不僅提升了教育的整體質量,而且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機會,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數字教學平臺的開發
數字教學平臺的開發是推動“三創”教育開展的重要手段,這些平臺通過提供視頻課程、在線測試、作業提交等功能,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方式與學習體驗。在現代教育環境中,傳統的課堂教學已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因此,建立多功能的在線學習平臺尤為重要[8]。例如,河南科技大學在智慧教學環境的建設中,成功創建了虛擬教學資源庫,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思考。通過這個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求,靈活選擇學習內容和進度,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商丘師范學院與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數字湖智慧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選擇,豐富了學習資源。此外,該平臺引入了互動式學習工具,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行實時討論和反饋。
數字教學平臺的構建也為教師提供了更為高效的教學工具,教師可以通過平臺獲取學生的學習數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調整。此外,數字教學平臺有助于教師開展交流與合作,互相分享教學經驗與資源。這種協作模式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而且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全面的支持。
(四)虛擬實驗室與仿真軟件的應用
虛擬實驗室與仿真軟件在“三創”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高效的實踐教學環境。利用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技術,學生可以在模擬的實驗環境中進行學習與實驗,能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科學概念,增強實踐能力。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的虛擬仿真實驗室為例,該實驗室通過提供多種模擬實驗,解決了傳統實驗教學中資源匱乏和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9]。學生在不受現實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可以自由探索創新的可能性,提高實驗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虛擬實驗室的應用也極大地豐富了課程內容,使得學生可以在不同學科間進行交叉學習,拓寬知識面。
借助虛擬實驗室,學生不僅能學習到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能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增強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這種實踐方式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培養了他們的溝通與協作能力。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虛擬實驗室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更為細致的觀察與指導,及時給學生提供反饋,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五)數據驅動的教學評估
數據驅動的教學評估是提升“三創”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在現代教育中,教師通過學習管理系統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能夠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調整。這種基于數據的評估方式提升了評估的準確性,使得教學更具個性化[10]。例如,許昌學院通過深入挖掘學習數據,不僅能夠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度,還能分析出哪些知識點對學生而言較為困難。這種針對性的反饋機制,使得教師能夠迅速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此外,數據驅動的評估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激發他們的創新潛力。通過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學生可以設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并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得到了增強。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與支持,幫助學生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1]。同時,學校可以基于數據分析結果,優化課程設置與教學資源配置,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
(六)創新創業平臺的搭建
搭建創新創業平臺是實施“三創”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平臺通過提供在線創業社區,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創業指導與融資服務,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12]。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傳統的就業觀念逐漸轉變,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因此,應用型高校應積極搭建創業平臺。例如,常州大學的阿里云大數據學院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開展了云計算和大數據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這種校企合作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而且使教育內容更加符合市場需求,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山西大學商學院通過加強校際合作,將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創新實踐機會。這種跨校合作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資源與機會,促進了創新思維的碰撞與發展。
此外,創新創業平臺可以通過組織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工作坊等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業意識。這些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而且幫助他們積累實踐經驗,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應用型高校“三創”教育數字化轉型不僅符合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對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需求,而且通過智能化、網絡化、交互性、開放性和持續性等特征,推動了教育模式的轉變。這一轉型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教育公平性的提升,同時激發了教學模式的創新,促使教師角色向引導者和支持者轉變。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政策支持的不斷加強,應用型高校應繼續深化頂層設計,構建智慧校園,開發數字教學平臺,充分利用虛擬實驗室與仿真軟件,實施數據驅動的教學評估,并搭建創新創業平臺,以實現更加高效、個性化的教育目標,為社會輸送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丁云霏.數字化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與實踐路徑[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4,28(5):21-27.
[2] 季凱,張志華.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邏輯框架與優化策略[J].江蘇高教,2023(10):39-46.
[3] 陳林,趙夢龍.教育數字化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J].教育評論,2024(8):11-19.
[4] 許恒,黃超凡,王雅琪,等.數字化發展對教育公平的影響研究:理論機制與運行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3(10):57-65.
[5] 王校偉,馮華,于婷.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陜西省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24(20):75-80.
[6] 張茂聰,李琰.教育數字化時代的高校教師發展[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69(2):69-78.
[7] 王樹濤,鮑俊威.數字化轉型助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內在邏輯與發展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23,43(11):1-10.
[8] 周洪宇,李東海,郭偉.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空間邏輯[J].中國高教研究,2024(10):27-35.
[9] 羅儒國.教師教學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困境與紓解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12):102-107.
[10] 金勁彪,許松,章清.教育評價數字化轉型的挑戰及實現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24(4):111-117.
[11] 孫華,馮立,袁慧,等.數字化轉型中新工科的內理探究和實證研究:基于雙創教育教學體系的評價和效果分析[J].天津電大學報,2023,27(4):68-74.
[12] 王如意,蘭衛紅,韓冰,等.雙創教育升級背景下高校眾創空間數字化轉型“蝴蝶”模式:以武漢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夢工場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3,14(1):88-96.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