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的初心與使命,是全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要,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五育”進入了“融通”階段,面臨著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不平衡、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各“育”獨立、重理論輕實踐、評價難以落地等困境。針對這些困境,文章從轉變思想觀念、做好人才培養體系設計、形成人才培養共識、建立人才培養機制、促進各“育”融通、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和實踐的策略,以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人才培養;“五育融通”;困境;進路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3-0128-0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五育融通”人才培養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時代應答,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2]。推進“五育融通”人才培養,事關人的全面發展,事關教育現代化的全面深化,事關新質生產力的全面提升,事關教育強國戰略的全面實現。“五育融通”人才培養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關注熱點,也是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研究重點[3]。本研究從“五育融通”的本質與內涵出發,分析“五育融通”人才培養的困境,提出“五育融通”人才培養的進路。
一、何為“五育融通”
“五育”指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4]。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工作[5]。基于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相關工作,筆者認為“五育融通”是“五育并舉”和“五育融合”的升級、深化和發展。較“五育并舉”和“五育融合”,“五育融通”更加關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之間融匯,各元素之間順暢傳遞信號與信息,以高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關于“五育”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源遠流長,可追溯至1912年教育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提出的“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6]。專家學者們認為這是“五育并舉”的最早出處。蔡元培先生還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育人思想[7]。
“五育融通”人才培養曾經歷了“五育孤立”“五育割裂”“五育不全”等過程,后經歷了“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等階段[8]。“五育”人才培養的核心在于培養當代大學具有“真、善、健、美、富”的完全人格和底色。協調發展、綜合發展、全面發展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價值和終極目標,“五育并舉”強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德智體美勞之間的平衡和平等,“五育融合” 更加強調德智體美勞之間的關聯和協調[9]。 德智體美勞各“育”之間融匯后,它們之間如何相互融洽共生,使人才培養更加順暢、人才培養目標實現更加高效,更值得關注。這也就是“五育融通”提出的主要觀點。
“五育并舉”人才培養模式側重于“平衡說”,認為各“育”之間是相互平衡的。“五育獨立”則是“相對獨立說”的代表,其認為“五育”的各“育”之間是相互獨立的。有的“五育”育人模式參照了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的“層次關聯說”等[10]。“五育融通”人才培養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特征,具體體現為:“五育”各“育”之間相互滲透形成“滲透說”、“五育”之間各“育”構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系統說”、“五育”人才培養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的“整體說”、“五育”嵌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過程說”[11]。從國家層面來看,“五育融通”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從教育層面來看,“五育融通”是實現教育強國和教育現代化的時代需要;從學生層面來看,“五育融通”是實現“全面的人”“整全的人”“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
雖然廣義上的“五育并舉”“五育融合”也體現了“五育”之間的相互交融,但為了明晰起見,本文將“五育融通”歸納為人才培養過程中使德智體美勞各元素形成一個相互融會、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網絡,整個網絡結構中各元素之間信息傳遞通暢,功能充分發揮,以達到全面育人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目標。
二、“五育融通”人才培養的困境
受社會分工的影響,“五育融通”的融通生態尚未順暢,“五育融通”教育仍面臨“并而不融,融而未通”的困境。“五育融合”最根本的困難就是“融合”。
一是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不平衡,“五育融通”面臨有壁壘的困境。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生接受的是同樣的課程教育。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后,由于學科專業的分類,人才培養在服務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施了分科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各學科專業的屬性要求,學科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之間如何平衡的困境也就出現了[12]。“五育融通”仍存在各類或明或暗的信息壁壘、資源壁壘和職能區隔、資源分散、不易統籌等現象。同時,部分專業課教師對教育觀念的認識不到位,思想轉變不夠深刻,不愿意將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講授之中;部分專業課教師雖然愿意將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之中,但并不真正重視,往往只愿意在課程專業知識教學設計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二是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五育融通”面臨有障礙的困境。“五育融通”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高等教育階段,“五育融通”人才培養工作系統的組織或各“育”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尚未形成,誰來牽頭、誰來參與、誰來評價、誰來認可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13]。“五育融通”的生成與運行,首先要重點厘清“五育融合”工作系統的要素與構成,弄清哪些要素參與了“五育融合”的構成,即解決“什么與什么融合”“誰與誰融合”的問題;其次要關注教育內部系統(在學校發生的“五育融合”)、教育外部系統(在社區出現的“五育融合”)和教育內外的聯合系統(如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推進的“五育融合”)。
三是“五育融通”教育體系不完善,面臨各“育”獨立的困境。在“五育融通”教育過程中,“德育政策”“智育政策”“體育政策”“美育政策”和“勞育政策”都重視本領域的教育,卻忽略了與其他教育的融合,形成了“主體”與“融合主體”之間的動態調整[14]。此處的“主體”為從事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某一“育”工作的實踐主體,“融合主體”則指以某“育”為主體的它“育”。
四是“五育融通”側重理論研究,面臨沒有成熟實踐體系的困境。“五育融通”側重理論研究,對于如何開展“五育融通”的實踐研究沒有可以借鑒的模式[15]。在宏觀的層面上,“五育融通”應從課程、課堂、實踐教學、畢業設計、學科競賽等環節全面構建實踐體系。
五是“五育融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建立,面臨“如何評價”“評價如何落地、落細、落實”等困境。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后,各地教育部門開始不斷深化落實該方案,教育評價改革在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桎梏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對學生學習期間的“五育融通”成效進行評價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怎么評價、評價成果去向等困境仍需要進一步研究[16]。
三、“五育融通”人才培養的進路
(一)轉變思想觀念
各高校要加快推進“五育融通”教育思想觀念轉變,把立德樹人、“五育融通”和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上將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高度融合,打破“五育融通”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信息壁壘、資源壁壘,避免職能區隔、資源分散、各“育”獨立等現象。首先,“五育融通”人才培養要牢固樹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觀念。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刻把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內涵,回歸對教育本質和人才培養規律性的認識,做到以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和終生幸福為中心,真正服務于學生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其次,“五育融通”人才培養是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指導思想,實現以教育、科技一體化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舉措。“五育融通”人才培養不是重此輕彼,而是使“五育”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相互交匯、深度交融、融會貫通,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始終做到“教”與“育”同向同行、同向發力、同頻共振。最后,“五育融通”人才培養始終要做到“道”“術”兼修,避免重“術”輕“道”;要做到理念與實踐并重,避免重實踐輕理念;做到知識與能力并舉,避免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做到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避免重專業技能輕全面發展。
(二)做好“五育融通”人才培養體系設計
要結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做好“五育融通”人才培養各環節的設計工作。要圍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實驗實訓設計、學科競賽、文化營造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教師要在育人過程中全面加強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同時充分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全面融合、全面會通,解決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學時分配不均衡、各“育”互斥的問題。要確保“五育融通”在本科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并不斷夯實其綜合性、全面性。目前,貴州民族大學正在積極推動“五育融通”人才培養綜合工程,實施“五育融通”綜合教學模式改革,建立學校的“五育融通”資源庫,以期實現師師助力“五育融通”、生生融入“五育融通”,最終構建高等教育“五育融通”新生態。
(三)形成“五育融通”人才培養共識
要形成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對“五育融通”人才培養的共識。由于社會分工的現實需求,社會較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成績,例如在人才招考、招聘時,在考核政治素質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知識水平,某些崗位由于特殊性還會考核學生的體能,但是對于美育和勞動教育方面關注較少。這樣一來,高校等人才供給側也更側重于學生德育和學科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培養,不主動探索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實踐內容的設計、相應教學手段方法的運用等,甚至有人認為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會干擾或者阻礙學生的發展。這樣的思想觀念不利于“五育融通”的有效開展,因此要重視“五育融通”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要促進用人單位、社會、學校和學生的一致認同。
(四)建立“五育融通”人才培養機制
要在校內建立健全適應社會需求和高校自身實際需求的“五育融通”人才培養機制,將“五育融通”人才培養工程落地,抓好抓實“五育融通”人才培養,為社會輸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五育融通”人才培養主要的困難在于如何將“五育融通”貫穿于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之中,避免開會時稿紙上一堆表態,會后逐層傳達逐層甩手的上熱、中溫、下冷現象,甚至是敷衍應付現象。高校要將“五育融通”工作作為育人的重要環節,在課堂、實習、實踐、實訓、畢業論文設計以及第二課堂之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五育”融通到各環節。在各環節中,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對育人的內容進行整合,不斷更新育人的手段和方法,做到主動引入、主動匯入、主動融入,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嵌入、共同育人,形成良好的育人機制。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綜合性的課程與實踐項目,建立既遵守基本原則又相對靈活處理的學分兌換機制。
(五)完善“五育融通”教育體系
要把實施“五育融通”與全面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結合起來,把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與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資助育人有機融合,教育引導學生在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同時,注重自身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高校要結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實施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設置一批科研反哺教學以及產教融合專項項目,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融入項目研究中,由科研和產業帶動形成“五育融通”的教學資源,并將資源充分應用到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中,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展育人元素,最終形成綜合育人的模式。在“五育融通”人才培養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把創新融入自己的成長過程,積極探索構建自身全面發展的成長路徑。
(六)構建“五育融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全社會要積極參與構建科學合理的“五育融通”人才培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是推動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文件,也是“五育融通”人才培養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教育評價如何真正意義上地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桎梏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如果用人單位在畢業生崗位招聘時,對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方面進行考核,那么學生在校期間就會自然而然地重視各方面的發展。高校在各類評優評獎過程中,應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實實在在地列入參評指標體系之中,而并非寫在文件上的、在實際工作中不好落地的一句話。學生要將自身的成長與全面發展結合起來,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平衡發展。
四、結語
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五育融通”人才培養任務十分艱巨并且十分重要,需要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努力、共同配合。高校要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綜合發展為導向,在人才培養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改革、不斷創新,走出一條“五育融通”人才培養的新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05-09].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 石中英,董玉雪,仇夢真.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內涵、合理性與實現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4(2):65-69.
[3] 高翅.以“五育融通”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實踐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3(21):41-44.
[4] 靳蔭雷,朱寧波.“五育融合”的現實透視、內涵審思及路徑選擇[J].教育科學研究,2023(4):33-39.
[5] 寧本濤,樊小偉.論“五育融合”的生成邏輯和實踐路徑[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5):62-69.
[6] 楊柳,寧本濤.以“五育融合”重塑教育的完整性[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15/16):87-93.
[7] 朱麗楨,段兆兵.從并舉到融合:“五育”融合之源、之難與之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2):3-8.
[8] 馬飛.論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的教學范式轉型[J].當代教育科學,2022(7):33-40.
[9] 王鑫,鞠玉翠.“五育融合”課堂教學實踐:經驗、障礙與路向[J].中國電化教育,2022(4):85-92.
[10] 李政濤,文娟.“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0(3):7-16.
[11] 石中英,董玉雪,仇夢真.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內涵、合理性與實現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4(2):65-69.
[12] 屈玲,馮永剛.“五育并舉”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及保障[J].中國電化教育,2023(12):41-47.
[13] 聶永平.堅持五育并舉" 實現融合育人[J].中國教育學刊,2023(7):108.
[14] 謝云,余衛東.“五育并舉”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優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34-36.
[15] 顏怡,馮益平.高校“五育并舉”育人體系構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0):82-84.
[16] 楊斌,張新民,何剛.打通“五育”并舉的“最后一公里”[J].人民教育,2021(3/4):107-109.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