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國歷年來都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將就業擺在“六穩”工作、“六保”任務之首。當代大學生受內外因素影響,導致就業困難,需要積極采取應對方案,否則會影響社會經濟的前進,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通過分析大學生當前的就業意愿,根據影響因素提出有效的引導方案,使大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迎合崗位的用人需求,帶動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進步。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意愿;影響因素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平穩轉型,就業形勢愈發嚴峻,在此背景下,部分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偏差導致就業困難。因此要適當地提高大學生在新型就業形勢下的適應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做好職業科學規劃,形成正確的就業意愿,提高大學生綜合發展水平。
一、大學生就業意愿呈現的特征
(一)就業從眾性特征
就業從眾性一直是大學生就業意愿中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話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選擇從眾的就業方式,即選取一些熱門行業和職位,選擇穩定的公務員或國企工作,或者選擇在大城市就業,這樣的選擇成為一種趨勢。這種從眾的就業行為并非完全毫無根據。
首先,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方式時,往往會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家庭的期望、社會的評價以及同齡人的選擇都會對大學生的就業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一個穩定的工作,社會則更看重一些熱門行業和知名企業。面對這些期望和評價,大學生常常選擇從眾而不敢冒險,以免給家人帶來失望。
其次,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大學生面臨著來自不同情形的競爭壓力,就業從眾性也與大學生當下的焦慮和對未來的擔憂有關。學生不僅擔心自己所選擇的道路會面臨失敗和失業的風險,也擔心自己在職業發展上無法超越他人。因此,為了減少風險和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學生選擇從眾,選擇那些看似更為穩妥和前途光明的職業。
就業從眾性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隱患,值得認真思考。(1)它會導致人才的浪費。每個人的興趣和能力都是獨特的,大學生可能會因為追求熱門職位而忽視自己的興趣和潛力所在,盲目從眾只會讓你在不適合的領域里掙扎,導致職業發展的局限性,最終導致人才流失和職業不滿,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2)從眾的就業選擇容易導致某些行業的就業競爭激烈,而其他行業的就業機會卻被忽視。這樣就會出現某些領域內的人才過剩和就業歧視的問題,使得部分行業的專業人才供給與實際需求不匹配[1];(3)從眾性還可能導致個人的迷失和焦慮。當你盲目追求別人的選擇時,很可能會忽視自己內心的聲音和真正的需求,從而陷入迷茫和焦慮之中。
所以,大學生在就業時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盲目從眾。要結合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市場需求來做出決策,這樣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實現自己的價值。
(二)就業盲目性特征
就業是每個大學生都面臨的現實問題,當下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上呈現出一定的盲目性特征。所謂就業盲目性,指的是大學生在就業選擇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盲目地追逐某種就業機會,而忽略了個人興趣、才能和發展潛力。
首先,這種就業盲目性的產生,與社會環境、教育體制以及個人心理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比如,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巨大等。大學生們為了能夠脫穎而出,往往盲目地追求所謂的熱門行業和職位,而不是基于對自己的了解和興趣的選擇;其次,教育體制的問題也是導致就業盲目性的重要原因。當前的教育體制普遍過于功利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但往往忽視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職業意識,導致大學生在畢業前對自身定位不清,對職業選擇缺乏深入了解;最后,個人心理方面的問題也是造成就業盲目性的重要原因。許多大學生缺乏自信心和勇氣,害怕面對未知和風險,因此更傾向于選擇穩定而且看起來可靠的工作,而不是追求自己真正熱愛并且適合的職業道路。
就業盲目性對大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帶來了不良影響。(1)盲目就業也會增加就業壓力。由于大學生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他們可能會在就業市場上四處碰壁,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心,還可能讓他們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影響身心健康;(2)盲目就業往往導致大學生在職業發展中缺乏長遠規劃和目標,很容易陷入職業瓶頸和工作枯燥乏味的狀態;(3)盲目就業還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如果大量的大學生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那么他們可能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大學生在就業時一定要避免盲目性,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制定明確的職業規劃,這樣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二、大學生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
(一)客觀因素
作為當代社會中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群體之一,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然而,必須承認,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并不僅僅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客觀因素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客觀經濟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就業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們追求穩定和豐厚的經濟收益十分合理。然而,面對當前經濟的不穩定性和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許多大學生對就業前景產生了擔憂。學生擔心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崗位,或者在就業過程中遭遇各種困難[2]。這種擔憂往往會降低大學生的就業意愿,甚至導致學生選擇放棄就業而選擇其他出路。社會環境和就業政策也是客觀因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環境的變化會對大學生的就業意愿產生深遠影響。例如,一些社會輿論認為,某些行業或職業的就業前景不佳,這會影響到大學生對這些行業的興趣和就業意愿。此外,就業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也會對大學生的就業意愿產生重要影響。一些鼓勵創業、支持自主就業的政策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意愿,而一些限制和約束的政策則可能降低學生的就業意愿。最后,大學生個人條件和能力也是客觀因素的重要組成,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學歷背景、實踐經驗和個人能力等,直接決定著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就業意愿。如果一個大學生擁有優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備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并且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那么學生往往會更加自信并有較高的就業意愿。
(二)主觀因素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思維觀念的轉變,大學生就業意愿的主觀因素也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比如,學生對就業的理解和追求不同,這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意愿的主觀因素之一。有些大學生認為,就業的目的是生存和滿足基本需求,學生更注重工作的穩定性和收入水平。而另一些大學生則更加注重個人發展和興趣追求,學生更傾向于從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盡可能地實現自我價值。因此,這種不同的理解和追求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對就業的態度和意愿。個人的性格特點也是主觀因素之一,不同的性格特點會對大學生的就業意愿產生不同的影響。比如,外向的大學生更加善于社交和溝通,學生可能更傾向于選擇需要與人打交道的職業,如銷售、公關等。而內向的大學生則更善于思考和獨立工作,學生可能更傾向于選擇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職業,如科研、技術開發等。因此,個人的性格特點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對不同職業的偏好和就業意愿。此外,個人的經歷和成長環境也是主觀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經歷會塑造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念。比如,在農村長大的大學生可能更注重就業地點和穩定性,學生可能更傾向于留在家鄉或就近就業。而在城市長大的大學生可能更注重職業發展和挑戰性,學生可能更愿意去大城市或外地就業。因此,個人的經歷和成長環境會對大學生的就業意愿產生深遠影響。社會輿論和家庭期望也是主觀因素中的重要因素。社會輿論對大學生就業意愿的影響不可忽視。社會上對某些職業的評價和認可程度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意愿。比如,一些熱門行業和職業可能更受社會認可,大學生更愿意選擇進入這些行業就業。而一些被社會認為較為邊緣化的行業,可能會對大學生就業意愿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對大學生就業意愿的引導對策
(一)學校要開展就業指導課程
學校開展就業指導課程,是為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愿,幫助學生順利步入社會,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這些課程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確就業目標,并提供必要的職業規劃、求職技巧、面試技巧等準備工作,以助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取得優勢[3]。
例如,就業指導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定位能力。通過開展各類心理學課程,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興趣、優勢和劣勢,從而輔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這些課程將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性格特點、價值觀和職業目標,使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更清晰的規劃和定位。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還注重提供職業規劃和求職技能的培訓,通過開展職業規劃課程,學生可以了解各個行業的發展趨勢,掌握行業內的就業信息和就業前景,從而更好地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此外,學校還會組織一系列的求職技能培訓,包括簡歷撰寫、面試技巧、溝通能力等,以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此外,學校還要定期邀請各行業的專家、成功就業的校友等進行就業經驗分享和職業導師指導,為學生提供實際的就業指導。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和指導,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不同行業的職業需求和發展趨勢,還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職業人際關系和人脈資源,為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提供幫助和支持。除了課程的開展,學校還要積極組織就業招聘會、實習機會以及提供就業信息的發布平臺,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就業機遇。招聘會為學生與用人單位搭建了一個面對面交流的平臺,實習機會則為學生提供了實踐鍛煉的機會,而就業信息發布平臺則為學生提供了及時的就業信息和渠道。
(二)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其就業觀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的未來發展。然而,在當前社會,就業觀的失衡現象依然存在,很多大學生陷入了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與現實差距之中。為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應該秉持著一種科學的、理性的和實用的認識,正確引導大學生的就業意愿[4]。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需要大學生具備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大學時期是一段自我探索與成長的過程,大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地對自己進行反思,了解自己的特長、興趣和價值觀。只有通過充分認識自己,才能選擇與自己興趣和能力相匹配的職業方向,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大學生還應該對社會現實有一個清醒地認識,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和形勢,做到對自身條件有一個客觀的評估。同時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需要大學生具備合理的期望與目標,就業觀的樹立不僅僅關乎就業的實際問題,更關乎個人心態的調整[5]。大學生在面對就業選擇時,應該做到既有目標又有計劃,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發展。通過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職業發展趨勢,制定一系列可行且有挑戰性的目標,逐步實現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同時,還要明確就業的含義不僅僅是有個好工作,更重要的是通過工作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作出貢獻。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需要大學生具備積極的心態與適應能力,在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時,大學生應該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要堅信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同時,要加強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就業技能,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面對工作的機會與挑戰,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要求。只有通過積極的心態與靈活的適應能力,才能更好地實現個人的職業發展。
(三)構建良好的就業環境
在現代社會中,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如何引導大學生的就業意愿,以及構建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只有通過良好的就業環境,才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并幫助學生實現自身的職業發展。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出臺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來引導大學生的就業意愿。比如,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降低創業門檻、提供創業扶持等。同時,相關部門還可以加強對企業的約束和引導,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確保企業能夠公平招聘、公正評價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高校在構建良好就業環境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提供更多的職業指導和就業培訓,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和趨勢,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和就業準備。此外,高校還應該積極與企業合作,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平臺,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就業推薦。
結語
大學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其就業意愿與今后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當前大學生在就業時還存在從眾性和盲目性對相關崗位的用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要積極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科學規劃就業之路,強化教育培訓體系改革,共同地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問題,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幫助。
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優化研究》(項目編號:2023SJSZ026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趙斌斌.鄉村振興背景下城鄉推拉力對大學生農村就業意愿的影響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05):54-58.
[2]蔡文伯,達選瑩.大學生就業意愿:主觀與客觀學業成就影響孰輕孰重——來自家庭背景的經驗證據[J].化工高等教育,2023,40(04):129-140.
[3]趙晉國,趙莉,江芳妍.農科類專業大學生基層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3,(08):163-165.
[4]王懿.推拉理論視角下大學生回鄉就業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08):51-58.
[5]魯文才.新疆涉農專業大學生基層就業意愿影響因素調查研究[D].石河子大學:2024.
(作者單位:三江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