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nursing model for the ag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aging
ZHU Yuhan1,2, GONG Yuzhi1*, WANG Xiaoqing1, LIU Xiaoxia1, LIU Xia1, SHENG Jing1
1.Liyua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430077 China;2.School of Nursing,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 Author" GONG Yuzhi, E?mail: 2275979964@qq.com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riatric institution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riatric nurs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riatric nursing model in China,analyzed the problems between each mode of geriatric nursing and healthy aging in China,and 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current policy to reflect and prospe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eriatric nursing and healthy aging.
Keywords" healthy aging; gerontological nursing; nursing model; nursing management; review
摘要" 從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老年機構現狀、老年專科護士發展現狀及我國老年護理模式現狀4個方面進行描述,分析我國老年護理各個模式與健康老齡化之間存在的問題,結合現行政策的實施效果,對老年護理與健康老齡化的未來發展進行思考與展望。
關鍵詞" 健康老齡化;老年護理;護理模式;護理管理;綜述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5.04.023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高齡、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近2.5億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 000萬人,加快發展老年護理服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內容,如何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滿足他們的健康需求,促進健康老齡化,已成為當前的重要議題。目前,我國的老年護理模式主要有家庭護理、社區護理和機構護理3種,針對老年人健康需求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有利于提高其生命質量,縮短帶病生存期,延長健康預期壽命。本研究結合健康老齡化背景對老年護理模式現狀及問題進行描述,為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提供參考依據,旨在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1" 我國老年護理模式
1.1 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1.1.1 人口老齡化健康趨勢
國際標準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7%即為老齡化社會,我國2001年65歲以上人口達到7%,進入老齡化社會;2015年《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數據預測,2035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人,且在2015—2035年平均每5年增長約5 000萬人。“十四五”時期的人口老齡化壓力比“十三五”時期要大[1]。預計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3億人,占總人口的14%,進入高齡社會;2033年左右進入占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在生活照料、醫療衛生、康復護理等方面的護理需求不斷增加[2]。
1.1.2 老年人疾病現狀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死亡中80%是由于非傳染性疾病所致,而老齡化程度加劇會使與增齡密切相關的慢性疾病患病者數量大幅上升[3]。目前我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占全國慢性病人口負擔50%以上,2015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我國城市老年人當中患有慢性病的比例高達82.0%,農村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高達83.4%,同時患有2種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達50.5%,且老年人多病共存,患病時癥狀大多不典型,康復慢,并發癥多,病情發展較迅速,容易出現危象,對醫療衛生服務以及照料護理服務的需求增加[4]。
1.2 老年機構現狀
1.2.1 老年機構建設現狀
隨著我國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形成,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0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3.6萬所,養老服務床位780萬張,2021年,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5.8萬個[5];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1.8萬個,全國新建居住區配建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為62%。到2022年末,全國共有兩證齊全(具備醫療衛生機構資質,并進行養老機構備案)的醫養結合機構6 986所;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建立簽約合作關系8.4萬對,比上年增長6.7%;社區綜合服務機構和設施59.1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4.7萬個;國家老年醫學中心1所,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6所,設有老年醫學科的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5 909所,69.3%的二級及以上公立綜合性醫院設有老年醫學科,建成老年友善醫療機構的綜合性醫院8 627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9 494所,設有安寧療護科的醫療衛生機構4 259所[6]。
1.2.2 老年機構資源配置情況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養老服務床位823.8萬張,比上年增加62.4萬張,截至2022年末,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38.7萬個,養老床位合計829.4萬張[7]。其中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4.1萬所,床位518.3萬張;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4.7萬個,床位311.1萬張。“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要從“十三五”時期的48%提高到55%[2]。按照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趨勢,預計到2025年全國老齡人口將突破3億人,養老機構護理服務需求缺口巨大。目前我國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總數不足100萬人,截至2020年,全國養老機構從業人員61.5萬人,其中養老護理員約32.2萬人,經過民政部鑒定、具有國家職業資質認證的養老護理員僅4.42萬人。
1.3 老年專科護士發展現狀
我國老年專科護士培養始于2005年,較發達國家的老年專科護士培養和我國其他專科護士培養起步晚,仍處于探索階段。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有25個省份開設了老年專科護士培訓基地,共培養老年專科護士約3 400人[8]。各地區間專科護士發展呈現不均衡狀態,數量方面,老年專科護士較多的3個省份為四川省、云南省、廣東省,其中四川省1 049人,遠高于其他省份。西部省份老年專科護士數量在全國處于相對靠后水平,老年專科護士學歷配置存在顯著差異,貴州省、重慶市以及云南省老年專科護士學歷以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為主,而四川省等老年專科護士以專科及以下學歷者較多[9]。我國老年專科護士暫無層級之分,對其名稱和定義存在爭議,如專科護士、臨床護理專家等。我國學者將老年專科護士定義為通過老年疾病預防護理等相關專業的培訓,并且取得認定資格后,為老年人這一特殊的群體提供專業化、人性化的護理服務的專門化護理人才。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大力發展老年護理服務隊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極大促進了我國老年專科護士人才的培養。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制定了《老年護理專業護士培訓大綱(試行)》和《老年護理實踐指南(試行)》[10],教育部等七部門發布《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提出鼓勵引導有條件的職業院校積極增設護理、老年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點。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發展迅速,老年護理學陸續被全國多所護理高校列為必修課程。2000年,《老年護理學》本科教材正式出版,護理研究生教育中也設立了老年護理研究方向。第2屆國際專科護士大會時我國引進了美國老年護理專科護士的資格認證考試,開通了我國護理人員走向世界、融入國際護理的通道,預示著我國專科護理在醫療衛生領域中不斷蓬勃發展,為護理人員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未來。
1.4 我國老年護理模式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先后發布了《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中國老齡化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等,促進了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1985年天津市成立第1所臨終關懷醫院;1996年中華護理學會提出要發展和完善我國社區老年護理;1997年上海成立了老年人護理院。一些綜合性醫院逐漸開設老年相關的科室、門診、病房。有的城市還成立了老年護理中心、護理院,為社區內的高齡病殘、孤寡老年人提供上門醫療服務和家庭護理。與此同時,高等護理教育迅速發展起來,老年護理學陸續成為全國多所護理高等院校的必修課程,有關老年護理的研究也開始起步。國內外老年護理方面的學術交流逐步開展,進一步拓寬了老年護理服務模式。
目前,我國的老年護理模式可分為家庭護理、社區護理與機構護理3種模式。家庭護理模式是我國最傳統的老年護理模式,家庭是老年人的主要護理場所。家庭照顧者通常是老年人自己的家人或親友,他們需要負責老年人的日常照顧和護理工作,其次是家庭病床服務,由專業的醫生、護士和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為老年人提供在家里進行的醫療和護理服務,以確保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得到及時監測和治療。社區護理模式是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社區照顧”所提出的,是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護理模式,社區是老年人的主要護理場所。通常由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在內的護理服務。機構護理模式是以專業的養老機構或醫療機構為載體,經專業人員組織、管理、運營,通過有償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在這個模式下,機構成為老年人的主要護理場所。
健康老齡化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于世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新概念。2022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指出,社會關注老年人個體和群體健康同時,讓老年人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保持身心健康、生活自理、社會參與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減輕社會負擔,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4.1 家庭護理與健康老齡化
隨著我國老齡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健康問題越來越值得全社會關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護理服務越來越重要,家庭護理服務模式亟須創新。老年人因行動不便,且子女大多處于事業的關鍵期,少有時間和精力進行陪護,專業機構和人員提供的家庭護理服務尤為必要。此外,家庭護理能有效緩解大城市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的突出難題,在少占用、不占用醫院床位的基礎上獲得良好的居家護理。2022年,全國老年護理服務試點正式啟動。目前,全國各地老年護理機構、護理人員、護理醫療團隊從數量到質量都大大增加,“互聯網+護理服務”、上門巡診、家庭病床、“呼叫中心”等居家護理服務形式不斷創新。
1.4.2 社區護理與健康老齡化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已經初步延伸至社區、家庭,家庭醫生將老年人作為簽約服務重點人群,為高齡、失能等老年人提供上門巡診、家庭病床等服務。社區是康養結合服務生根發展的土壤,是各類社區康養服務組織順暢運營的中觀生態環境。實施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工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或社區養老機構、敬老院利用現有資源,內部改擴建一批社區(鄉鎮)醫養結合服務設施,重點為社區(鄉鎮)失能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醫養結合服務[11]。
1.4.3 機構護理與健康老齡化
老年機構護理主要包括醫療機構內部的臨床護理與外部的養老機構護理。老年臨床護理主要是指老年人在醫院接受住院醫療期間,由護士提供的專業護理服務,包括疾病、心理、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護理。養老機構護理目前主要有延續性護理與醫?康養結合。2023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拓展護理領域,促進護理服務貼近社會。包括開展延續性護理服務,擴大“互聯網+護理服務”,提高基層護理服務能力,增加老年護理服務供給。2020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提出將“互聯網+護理服務”與家庭醫生簽約、家庭病床、延續性護理等服務有機結合[12]。逐步推進延續性護理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對具有較高再入院率或有較高醫療護理需求的出院病人提供延續性護理服務[13],將護理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14]。
醫養結合是構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內在需求。自2013年以來,“醫養結合”成為我國整合各方資源、滿足老年人醫療與養老服務需求的基本政策舉措,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中,構建“醫?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尤為重要,實施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可依托鄉鎮衛生院或敬老院現有資源,內部改擴建一批鄉鎮醫養結合服務設施,重點為鄉鎮失能(含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醫養結合服務,逐步完善醫養結合政策體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多部門相繼出臺《醫養結合機構管理指南(試行)》《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簽約合作服務指南(試行)》以及《關于開展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提升行動的通知》等文件,醫養結合機構的規范化管理、服務質量提升在政策上向縱深推進[15]。
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老年人逐漸增多,對臨床護理實踐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醫療護理服務需求巨大[16]。對于老年人而言,生活照料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是最重要的兩種需求,但目前我國在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中,醫療部門和照料部門的分割以及不同層級服務機構服務供給的分散,制約著老年醫養服務的全面提供和服務效率提升[17]。
2" 老年護理模式與健康老齡化的關系
2.1 家庭護理模式與健康老齡化的關系
2.1.1 居家護理服務需求巨大,服務隊伍建設不足
迄今,全國各地老年護理機構、護理人員、護理醫療團隊數量和質量都在提高,“互聯網+護理服務”、上門巡診、家庭病床、“呼叫中心”等居家護理服務形式應運而生[18]。然而,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居家護理的需求隨之增加,長期照護的需求也急劇增長。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的衰退,往往需要長期護理,現有的居家護理服務體系還不能滿足這一需求,且目前居家護理服務工作社會認可度不高[19],護理服務人員數量不足,隊伍規模小、穩定性差,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存在工作強度大、薪資水平較低等現象,阻礙了健康老齡化進程。
2.1.2 信息平臺建設與醫療保障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
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應用于居家養老,以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這些技術手段的普及程度和使用率并不高。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對新技術缺乏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目前市場上針對居家養老的科技產品和服務尚不夠豐富和完善,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居家護理模式下醫療保障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大,醫療保障體系尚不完善,老年人難以獲得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由于缺乏集中的醫療照顧,許多老年人無法得到定期的健康檢查和專業的醫療治療,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難以承擔基本的護理所需費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對老年人的照顧能力逐漸減弱,現有的政策支持不足,家庭經濟負擔沉重,都制約了居家護理服務的發展。此外,居家護理模式下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連續性也存在問題,這可能導致老年人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影響其健康狀況,無法滿足健康老齡化的需求。
2.1.3 失能失智老年人護理難度大,需要專業護理
失智癥是老年期產生的一種器質性腦癥候群,智能逐漸衰退而引起社交及職業活動的障礙[20],如退休、失業、老伴及兒女離去等,也可發生認知能力減退、記憶力變差、健忘、判斷力及計算能力退步,嚴重的可出現疑心、幻想、不安、被害妄想或被迫妄想等精神癥狀,導致日常生活能力退化,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或完全依賴他人,更需要特殊的專業護理,包括心理護理、全面生活照料等。但現有的居家護理服務體系往往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長期、高重復度的護理生活,加之家庭非正式照料者通常不計報酬,會使照料者經歷一種“身體累、心累”的困境[21],也增加了老年人的生活壓力和困難,許多老年人會感到孤獨和無助,長期缺乏心理等專業護理,可致老年人出現沮喪、抑郁等不良情緒及心理問題,對其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2.1.4 意外風險高,醫養結合模式面臨挑戰
在居家護理模式下,由于缺乏專業的護理人員和設備,許多老年人無法得到及時、專業的護理服務。居家護理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更高的意外風險,他們可能會面臨摔倒、燙傷、走失、誤吸等意外傷害。這些意外傷害不僅可能對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可能導致他們的生活質量下降,對他們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康復護理對于老年人而言很重要,但因資源的短缺,許多老年人無法得到充分的康復護理,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醫養結合在實際操作中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將醫療與養老資源有效整合,實現“醫養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2 社區老年護理模式與健康老齡化的關系
2.2.1 社區護理體系的延續性不足
當前我國除了少數發達地區以外,大多數城鄉地區護理仍停留在傳統的社區護理階段,且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運作體系,缺少時間、信息和管理上的延續性,導致衛生服務效果不夠顯著[22],具體表現為3個方面:時間的非延續性,目前護理條件下,病人在醫院所得到的護理與轉移至社區和家庭后所得的護理存在脫節,兩者并未實現有效銜接,導致有護理需求的病人得不到及時護理,存在疾病反復或健康惡化的可能;信息的非延續性,由于當前社區護理與醫院護理的脫節,致病人健康信息斷裂,疾病信息未從醫院有效轉移至社區衛生機構,康復信息也未能及時向醫院反饋,降低了社區護理效能,增加社區護理的時間成本;管理的非延續性,病人自醫院轉移至社區、家庭后,相應的護理行動未及時銜接,隨后的家訪缺少明確的安排,對于存在需求的病人采用的護理舉措尚缺少議程上的清晰規劃,在優化家居環境、改善飲食方案、合理使用藥物等方面尚缺少明確的工作細則[23]。
2.2.2 社區老年護理模式人才隊伍有待優化
2.2.2.1 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數量不足
我國目前城市中社區護士與居民人數的比例為1∶11 114,據統計,我國社區護士與醫生比為0.68∶1.00,且地區差異明顯,均低于世界衛生組織至少2∶1標準比例,護士與醫生之間存在比例倒置的問題[24],無法有效承擔起為社區提供優質衛生服務的職責。
2.2.2.2 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當前社區護理人員的素質呈現出參差不齊甚至是整體低下的情況,我國從事社區護理的工作人員大多缺少專業基礎,也較少接受過系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我國在社區護理方面存在管理體系不規范的問題,進一步導致了護理質量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也進一步阻礙了我國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
2.2.3 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專業設備不足
社區老年護理模式需要充分的物質基礎方可發揮出最佳效用,當前我國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且各地發展水平極不均衡。社區護理用房不規范,按照國家衛生部門的規定,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的最低面積標準為1 000 m2,但就目前各地實情來看,社區平均業務用房面積為2 623.29 m2,部分地區社區護理用房存在大規模節余甚至浪費嚴重,而同期部分地區社區護理用房則嚴重不足,業務用房不達標或不平衡,且目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存在眾多的舊房和危房,據不完全統計,在中西部多達41個地市級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之中,有約三分之一的衛生業務用房建設于30年前[25?26]。社區老年護理專業設備不足,一級醫院應基本設備配置應有心電圖機、洗胃機、電動吸引器、呼吸球囊、氣管插管等19種設備,8.97%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擁有19種設備,26.28%的中心擁有16~18種設備[27]。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國家規定的一級醫院的基本設備配置擁有率不高,基本診療設備配置無法滿足社區居民的衛生服務需求,且預防保健、康復設備較缺乏。
2.3 機構護理模式與健康老齡化的關系
2.3.1 護理資源不足、質量不一
機構護理資源不足是影響健康老齡化的一大障礙,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機構護理的需求持續增長、機構床位數不足、護理人員短缺、醫護人員專業化程度不夠等問題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28]。這些問題導致了部分地區、特定時間段內護理資源的緊張,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由于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監管機制,盡管大部分機構致力于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但仍存在部分機構因設施陳舊、管理不善或員工培訓不足等問題,導致服務質量不佳、參差不齊[29]。這種不均衡的護理質量可能導致老年人在接受機構護理時無法得到全面的照顧,從而影響他們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
2.3.2 健康促進不足,慢性病管理體系不全
機構護理不僅要關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還應注重老年人的健康促進[30]。許多機構可能對老年綜合評估機制落實不到位,未及時開展針對老年人的綜合評估,無法及時發現或處理老年人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缺乏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和康復訓練的意識和服務項目,導致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得不到改善甚至惡化。此外,一些機構存在醫療設備不足、醫療技術落后等問題,這也制約了老年人的健康促進。老年人的需求各異,但目前大多數護理機構提供的服務較為單一,缺乏個性化護理[31]。未能根據老年人的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缺乏綜合性護理服務管理措施,目前大多數護理服務只滿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缺乏綜合性的服務,包括老年人精神需求及社交需求等。老年人容易發生意外跌倒、燙傷等情況。部分老年人因語言、聽力或認知障礙,難以與護理人員有效溝通,這不僅影響護理效果,還可能導致其他問題,如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2.3.3 缺乏信息化支持,老年護理服務健康檔案不完善
針對老年人慢性病管理、雙向轉診等,缺乏信息化系統和技術支持,導致信息共享不暢,數據管理不規范,影響了護理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科技創新有待持續加強,應運用科技手段提高養老服務的便利性和效率。老年護理服務健康檔案不完善,老年人經常在幾種護理模式間互相切換,由于缺乏連續性的護理服務檔案,導致護理沒有連續性,影響老年人健康老齡化發展。
2.4 醫保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支付運營與健康老齡化的關系
為貫徹落實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任務,2019年DRG付費國家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此舉對深入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義[32]。幾年的運營使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行為更加規范、檢查用藥更加合理、治療的針對性更強,但老年病人占比較高的醫療機構或老年病專科醫院,病人年齡大、身體素質差,就診時間長,伴隨疾病多,醫療風險增大,不同于其他綜合性醫院收治病人年齡分布較均勻,無法通過其他年齡段病人的收治來稀釋全院病組費用比率,運營中顯示醫療資源消耗與年齡有關聯性,DRG病組入組受年齡影響,且臨床診療過程中突發疾病風險上升,其治療藥耗占比均較普通病人高,即使DRG支付規則中伴并發癥與合并癥的權重增加,但無法有效體現老年病人由于多種疾病甚至突發疾病需要多學科聯合治療而增加的診療費用,同時由于年齡結構的特殊性,病種結算率低,老年病人真實診療成本難體現,老年病人多病共存的屬性導致在DRG支付模式下難以體現其醫療價值。
3" 建議與展望
3.1 加強護士隊伍建設,推動人才培養與學科發展
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充分認識老年醫療機構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保障老年人健康權益的作用,把養老護理人才培養納入國家有關發展規劃,持續增加護士數量,醫療機構根據功能定位、服務半徑、床位規模、臨床護理工作量和技術要素等科學合理配備護士人力,滿足臨床護理服務需求,結合老年病人護理需求和護理學科發展,開展有針對性的老年護理專業護士培訓。加強院校與醫養結合機構的融合,增加對醫養結合機構深層次的學習,推進校企合作。優化養老服務專業設置,結合行業發展新業態,動態調整增設相關專業并完善教學標準體系,加大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力度,培養適用于健康老齡化社會的專業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增加養老護理需求關聯度較高的康復護理、營養護理、心理護理、醫療哲學、醫療法學、醫療倫理學、老年心理醫養密切相關、交叉的人文社會科學等課程。探索高級老年專科護士培養機制。將高級實踐護士(APN)引進機構老年護理系統,申請老年高級實踐護士的處方權,可以辦理入院證,推動提高整體老年護理水平,為促進老年病人安康注入強而有力的新元素。醫院建立APN崗位,制定老年專科技術規范和高級護理實踐標準,開展高級護理實踐領域和臨床活動。針對不同老年人群的需求,推動多種護理模式共同發展。家庭護理、社區護理和機構護理應相互補充,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護理服務。建立跨學科團隊合作,實現老年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加快發展安寧療護,推動落實《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加快培養安寧療護服務專業人員,切實提高生命終末期病人安寧療護質量[33]。促進老年護理國際交流合作,逐步實現護理管理的現代化、科學化、精細化,在護理管理、制度政策、人才培養、護理技術等方面加大交流合作的力度。充分借鑒先進理念和實踐經驗,推動人才培養與學科發展[34]。
3.2 加強醫療護理員使用管理,完善老年護理服務體系
隨著醫療服務的不斷發展和改革以及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對長期護理和康復護理的需求和醫療護理員的需求將逐漸增加,醫療護理員作為醫療團隊中的一部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五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相關文件精神指出,進一步加快護理事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形成一支由執業護士和輔助性護理人員組成的護理從業人員隊伍,規范醫療護理隊伍管理,促進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適應人民群眾多樣化、差異化的健康服務需求[35]。各級衛生健康部門對醫療機構內醫療護理員聘用和管理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各級人社、財政部門積極支持醫療護理員培訓工作,按照規定落實職業培訓相關補貼政策。各級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加強對登記注冊的勞務派遣機構、家政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醫療機構應當使用培訓合格的醫療護理員從事相應工作,合法、規范用工,進一步完善老年護理服務體系。
3.3 創新護理信息化建設手段和服務模式,助力老年護理服務
建立政府主導的“互聯網+老年護理”服務平臺,充分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和移動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36],結合發展智慧醫院和“互聯網+醫療健康”等要求。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完善包括數字醫療、遠程醫療和移動醫療在內的養老醫療方式,建立全面詳細的健康電子檔案、穿戴智能設備連接醫療終端以監測老年人的日常身體情況、簽約的醫務人員通過移動設備為老年人提供醫療健康信息和醫療咨詢服務等,著力加強護理信息化建設。結合“健康維護”模式的建設,將提升我國老年人的行動能力和社會功能健康作為政策的落腳點。鼓勵醫療機構結合實際,積極豐富創新多層次、差異化的老年護理服務模式,結合優質護理服務的推進和要求,為老年住院病人提供全面、全程的責任制整體護理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為老年病人開展延續性護理服務,將機構護理延伸至社區和居家。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豐富和創新護理服務模式,為失能或高齡老年人提供日間護理、居家護理、家庭病床等服務[37]。增加老年醫療護理資源,滿足轄區內老年人的醫療護理需求。開展老年醫療護理服務試點,提高從業人員服務能力,健全價格支付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試,積累經驗。試點經驗向全國推廣,以點帶面,帶動全國老年醫療護理服務快速發展。
3.4 建立整合型老年醫療服務體系,推動老年健康服務均等化
根據老年人口的多元化需求特征,圍繞老年人群體功能,提供綜合性的有效健康服務。根據當前經濟發展趨勢,可分為保障型和高端型醫養結合養老,將市場化和公益化合理分工,滿足病人個性化需求。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將政策更多地惠及弱勢老年群體,逐步縮小城鄉、地區以及人群間在基本健康服務和健康水平上的差距,推動老年健康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于流動人口、失獨老年人、高齡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進一步關注他們的健康需求,分析其特征以及變化趨勢。在堅持公益性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健全責任明確、分擔合理、多層次有序組合的健康保障體系,切實減輕老年群體醫療保健費用負擔。
3.5 構建長期照護政策體系,確保健康老齡化方案順利實施
結合社會企業等形式,將公益性事業與市場化運作有機結合,以提高社會福祉為使命,打造長期照護的產業體系,并探索常態化、可持續的社會融資機制,形成自我造血功能。探索建立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加強制度設計和實踐探索,多方籌資由政府主導長期護理險[38],堅持公平性、專業性、綜合性和制度性等原則,把長期照護體系建設為惠及全體公民的專業服務行業,并綜合多種形式和價值實現方式,探索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等配套性制度,提升長期護理保險運行效率,推進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發展互助養老模式,依托志愿者隊伍,利用“黨建+互助養老”培育互助志愿者隊伍建設,鼓勵社會資源參與養老服務,同時吸納一些退休醫務人員,其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和多年累積的實踐經驗,可協助社區全科醫生、社區護士、社區公共衛生人員開展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康復指導、衛生政策宣傳、專項服務行動等工作,通過“互助養老”模式滿足老年居民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實現老年人健康自我管理,構筑互助互惠的新型鄰里關系, 弘揚了老年人間的互助精神,促進社會的和諧。
3.6 加強政策支持,創新老年專科性特色
老年病人多病共存,病情復雜、嚴重,需要多學科聯合治療,為適應老齡化社會下醫療資金的使用,讓多病共存的老年病人及時救治,建議給予老年醫療機構傾斜性政策,調整現行醫保DRG付費模式,適當增加資金補償,并監督執行,保障老年病人就醫需求,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鼓勵創新性開展特色專科技術,給予特例單獨支付的政策支持,將其納入高倍病例支付同時,將病組入組規則標準與病人實際臨床表現相結合,縮減支付標準與實際發生費用差異性。
3.7 增加老年服務供給,共建老年護理事業新紀元
推動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盤活資源,將部分一級、二級醫院轉型為護理院、護理中心等。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建設規模化、連鎖化的護理院(站)、護理中心、安寧療護中心等,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結合實際開展家庭病床、居家護理服務,有效擴大老年護理、康復護理、居家護理等服務供給[39]。推動二級及以上醫院設置老年醫學科、中醫老年醫學科,為老年病人提供住院醫療護理服務及中醫藥技術服務。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多種方式,為老年病人特別提供一體化服務。中國老年護理事業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市場潛力,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將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只有不斷創新和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促進健康老齡化的發展[40]。
4" 小結
健康老齡化是人類面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一項戰略目標和對策,在當前我國人口疾病與健康變化的背景下,老年人對醫療衛生服務以及照料護理服務的需求不斷提升,本研究通過分析中國老年護理各個模式與健康老齡之間存在的問題,結合現行政策的實施效果,對老年護理與健康老齡的未來發展進行思考與展望,以期倡導社會參與,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共同促進健康老齡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24-01-07].https://www.gov.cn/guowuyuan/zfgzbg/2022zfgzbg/.
[2]" 銳觀網.2023—2028年中國養老護理市場投資規劃及前景預測報告[EB/OL].[2024-01-07].https://www.reportrc.com/report/20230216/30664.html.
[3]" 觀研報告網.中國老年康復服務行業現狀深度研究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 [EB/OL].[2024-01-07].https://www.chinabaogao.com/baogao/202203/579154.html.
[4]" 王莉莉.新時代我國老齡健康產業界定、現狀及發展趨勢[J].行政管理改革,2022(3):19-28.
[5]"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EB/OL].[2024-01-07].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6/content_5721786.htm.
[6]" 全國老齡辦.2022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EB/OL].[2024-01-07].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12/content_6920261.htm.
[7]" 民政部.2022 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4-01-07].https://so.mca.gov.cn/searchweb/.
[8]" 胡秀英,楊莘,程云,等.我國老年專科護士培訓基地建設情況的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3,29(15):2022-2027.
[9]" 白春蘭,王凌穎,胡秀英.西部地區醫療機構中老年病房及護士配置現狀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2):199-203.
[10]"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關于印發《老年護理專業護士培訓大綱(試行)》和《老年護理實踐指南(試行)》的通知[EB/OL].[2024-01-07].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d/201912/85d625e8b1e944d6b54eb5082d100f04.shtml.
[11]"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1087號(醫療體育類106號)提案答復的函[EB/OL].[2024-01-07].http://www.nhc.gov.cn/wjw/tia/202101/e41e398685bb41669effc5b3850ab4af.shtml.
[12]"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EB/OL].[2024-01-0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2/16/content_5569982.htm.
[13]"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505號建議的答復[EB/OL].[2024-01-07].http://www.nhc.gov.cn/wjw/jiany/202102/c2cf9ff048d84c54a8d033b5cfafc302.shtml.
[14]"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3053號建議的答復[EB/OL].[2024-01-07].http://www.nhc.gov.cn/wjw/jiany/202007/50564863f7aa495592a0b6df47962a11.shtml.
[15]" 孫鵑娟,蔣煒康,陳雨欣.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政策意涵與實踐路徑[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3(2):109-118.
[16]"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加強老年護理服務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讀[EB/OL].[2024-01-07].http://www.nhc.gov.cn/yzygj/s7652ms/201912/df41796dbb3e47ef854fcdbc97aed3b0.shtml.
[17]" 陳飛,陳琳.從老齡健康視角評估醫養結合試點政策[J].經濟學動態,2023(10):108-127.
[18]" 何燕華.健康老齡化戰略下我國長期照護制度的反思與重構[J].湖湘論壇,2018,31(5):95-107
[19]" 王晨.創新居家護理服務模式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J].健康中國觀察,2023(9):86-87.
[20]" 王磊,戴建兵.積極老齡化背景下上海市失能老年人服務缺口及保障研究[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3):82-85.
[21]" 初立蘋,何寶君,倪紅霞.家庭非正式照料與長期護理保險發展探析[J].上海保險,2021(11):35-38.
[22]" 邵鳳.社區延續護理模式優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23]" 潘多拉.老齡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是挑戰也是機遇[J].中國衛生人才,2022(4):8-9.
[24]"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4-01-07].https://www.gov.cn/xinwen/2022-02/28/content_5676015.htm.
[25]" 陳珺怡.新加坡社區醫療體系對中國社區護理發展與未來養老模式的啟示[J].湖北中醫雜志,2022,44(12):58-62.
[26]" 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24-01-07].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
[27]" 王紅漫.中國健康老齡化發展藍皮書: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研究與施策[M].北京:華齡出版社,2022:1.
[28]"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關于印發老年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的通知[EB/OL].[2024-01-07].https://www.gov.cn/xinwen/2019-12/08/content_5459446.htm.
[29]"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健康老年人標準 [EB/OL].[2024-01-07].http://www.nhc.gov.cn/wjw/lnjk/202211/89cb032e5a4a4b5499dfa9f0d23243ff.shtml.
[30]"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全面加強老年健康服務工作的通知[EB/OL].[2024-01-0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18/content_5669095.htm.
[31]"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EB/OL].[2024-01-07].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83907.htm.
[32]" 國家醫保局.關于印發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國家試點技術規范和分組方案的通知[EB/OL].[2024-01-0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1/18/content_5562261.htm.
[33]" 郭俊晨,許湘華,黃夢英,等.安寧療護病房病人對遠程照護服務需求的質性研究[J].護理研究,2023,37(23):4281-4285.
[34]" 韓巍.典型國家養老護理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1):76-82.
[35]" 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湖北省老年醫療護理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4-01-07].https://wjw.hubei.gov.cn/zfxxgk/zc/gkwj/ywh/202203/t20220318_4047739.shtml.
[36]" 龐慧,王文軍,高淑紅,等.人工智能在養老機構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23,37(23):4229-4234.
[37]" LENOIR J.Effective user interface of IoT system at nursing homes[M].Cha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9:490-498.
[38]" 沈晨,魏曉蕾,麻盛淼,等.老年綜合評估在國外長期護理體系中的應用現狀及思考[J].護理研究,2024,38(1):75-81.
[39]"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計劃(2023—2025年)[J].中國護理管理,2023,23(7):961-963.
[40]" 盧映君,張維森,李珍,等.養老機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和諧水平及影響因素[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3,20(24):3678-3683.
(收稿日期:2024-02-25;修回日期:2024-12-05)
(本文編輯 蘇琳)
基金項目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梨園醫院院內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23LYYYHLZX0005
作者簡介 朱宇涵,護師,碩士研究生在讀
通訊作者 龔玉枝,E?mail:2275979964@qq.com
引用信息 朱宇涵,龔玉枝,汪曉晴,等.健康老齡化背景下老年護理模式現狀與展望[J].護理研究,2025,39(4):66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