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源于古代祭祀儀式,后逐漸發展為民間舞蹈,是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表演項目。高臺獅子多在春節期間等重大節日進行表演,是重要民俗活動之一。賈家高臺獅子也稱“成都東部新區高臺舞獅”,于2023年入選成都東部新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獸,舞獅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據《簡陽縣志》記載,在重要節日期間,成都東部新區地區人民除了其他類型的歌舞,還特別喜歡舞獅子。在此情況下,彭家先祖彭喜德在1905年拜本地武術名家余三教士為師學習武術,在傳授武藝的同時其師父結合本地舞獅文化,將創編的高臺獅子技藝傳予彭喜德,讓其用于輔助習練武術基本功,逢年過節也會讓其舞獅助興。習練成功后彭喜德開始將所學高臺獅子總結歸納為一套特有技藝傳于家中后輩。由于彭喜德巧破殺獅祭祖陣,每逢婚喪嫁娶、農歷新年等重大節日本地民眾便會請到家中表演一番,其舞獅隊也成為本地最有名的舞獅隊伍。組建的舞獅隊伍越來越大,因彭家世代習武,并且世代生活于賈家街道,所以又名“賈家高臺獅子”。
賈家高臺獅子到如今,已歷經整整六代傳承,每一代傳承人都在屬于他們的時代背景下,為這門技藝的發展添磚加瓦,也都有著各自鮮明的技藝特點。第一代、第二代傳承人繼任于20世紀前期。當時物料匱乏,想搭建高臺進行表演,沒有專業設備,只能去各家各戶借用八仙桌。借來的八仙桌制作工藝參差不齊,拼湊的高臺穩定性差。即便面臨這樣的困難,傳承人反而憑借著自身過硬的本領,把技藝重點放在了呈現極限的高難險動作上。他們深知,要想在那樣的條件下吸引觀眾,就得靠真本事,靠那些讓人看了忍不住捏一把汗、又忍不住拍手叫好的驚險動作。像獅子在那搖搖晃晃的高臺上,做出各種高難度的跳躍、翻騰,甚至是在看似要失衡的瞬間又穩穩站住,使之成為當時技藝的精華所在,因此高臺獅子在當時深受民眾喜愛。
1949年以后,生產資料變得豐富起來。第三代、第四代傳承人專門定制了用于表演的八仙桌,這些桌子規格統一、質量可靠,搭起來的高臺穩穩當當,表演者站在上面,安全性有了很大保障。沒了高臺晃動的后顧之憂,傳承人們就有更多精力去琢磨別的方面。以前的演出更側重單個動作的驚險,現在就開始注重對高臺獅子表演劇情的打磨,怎么把表演串聯起來,怎么讓故事更完整、更吸引人。同時,對于人物的神態刻畫也更加用心,像獅子的威風凜凜、憨態可掬,孫悟空的機靈俏皮,沙和尚的憨厚老實等,都通過傳承人的精湛技藝展現得淋漓盡致。觀眾看表演,不再只是看個熱鬧、看些驚險,還能沉浸在精彩的故事里,感受每個角色的獨特魅力。
最近十年,時代發展迅速,觀眾的喜好也發生不少變化。第五代、第六代傳承人敏銳地察覺到這些變化,開始在技術上不斷進行創新。比如,在配樂方面,以前都是用傳統的鑼鼓等樂器,現在則會巧妙地運用一些現代音樂,讓表演的節奏更富有時代感,更能抓住觀眾的耳朵,營造出不一樣的氛圍。以及,考慮到現代生活節奏快,時間寶貴,傳承人就對表演時長進行了適當縮短,剔除一些冗長、拖沓的部分,把最精華、最精彩的內容呈現出來,讓觀眾在較短時間內就能領略到賈家高臺獅子的獨特韻味,也使得這門古老的技藝更貼合當下觀眾的觀賞習慣,讓其能在新時代繼續煥發出勃勃生機。
與其他地區的舞獅相比,賈家高臺獅子所運用的道具皆深深扎根于四川本土文化土壤。其獅頭樣式別具一格,與南北舞獅有著顯著差異,采用單手手持舞動的方式,更顯靈動活潑。而其他道具也大多源自本地常見的生活用品,羊皮馬甲質樸而實用,馬尾拂塵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神秘,蒲扇輕輕搖曳間,展現出獨特的生活韻味。這些道具不僅是表演的輔助工具,更是四川地域文化的鮮活象征,在傳承民間技藝的同時,也傳承著本土的生活智慧與文化記憶,使高臺獅子在眾多獅舞中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標識。
在難度呈現上,南獅以梅花樁作為難度展示的舞臺,北獅憑借通天塔展現其高超技藝,而高臺獅子則是以獨特的高臺構造來呈現其表演難度。表演者需在由5至11張八仙桌依次疊加而成的高臺上,完成諸如登高、跳躍、翻騰等一系列令人驚嘆的高難度動作。每一個動作都經過精心編排,像獅子登高臺時的穩健步伐,在臺面上的嬉戲打鬧、搖頭擺尾,還有驚險的飛躍動作,都展現出力量與靈動的完美結合。這些動作不僅要模仿獅子的形態,更要傳達出獅子的神韻,舞者通過身體語言,賦予了獅子生命,讓觀眾能夠感受到藝術的魅力。這對表演者的身體素質、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出無限的驚險與精彩,以其獨特的難度挑戰在舞獅藝術的星空中劃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高臺獅子區別于其他舞獅的重要標志之一。
舞獅的造型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從獅頭的精雕細琢到獅身的華麗裝飾,都凝聚了民間工藝的精華。獅頭的色彩搭配鮮艷而富有寓意,如紅色代表喜慶、金色象征富貴等。而且其制作工藝復雜,涉及木雕、彩繪、刺繡等多種民間技藝。這些技藝在舞獅造型中的應用,使得舞獅成了一個移動的藝術品,展示著民間藝術的精湛技藝和豐富內涵。
賈家高臺獅子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和記憶,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環節,都有其深遠的歷史根源。它就像是一本活著的史書,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記錄了我們民族一路走來的歷程。從舞獅的造型、表演的儀式到配樂等細節,都能看到過去人們的生活場景、審美觀念以及精神追求。例如,舞獅的造型設計可能就受到古代神話傳說或者圖騰崇拜的影響,這種文化記憶讓我們和祖先建立起一種跨越時空的聯系,使我們能夠追溯到過去的社會風貌。
對話
M=《現代藝術》,L=梁嘉偉(賈家高臺獅子第五代傳承人)
M:您是如何成為非遺傳承人的?
L:打小我就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平日還一直練習本地的傳統武術,那時常常能看到師父他們舞獅,不過都是常規的舞獅表演,從來沒見識過高臺獅子的風采。直到有一次,偶然看到了高臺獅子的表演照片,被深深震撼!照片里獅子在高臺上那輾轉騰挪、威風凜凜的樣子,一下抓住了我的心,讓我迫不及待地跟師父說想學高臺獅子。師父聽后,帶著我前往幾位師叔家,說要給我好好演示一番。
到了那兒我才知道這有多不容易。最年輕的師叔已經56歲,最年長的師爺爺更是年近80歲,可為了能讓我看到完整的高臺獅子表演,他們一個個都全力以赴進行演示。一場下來,累得滿頭大汗。看著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執著,我心里別提多感動,也就在那一刻,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高臺舞獅傳承下去,不能讓先輩們的心血和技藝在我們這代人手里斷了傳承。就這樣,慢慢由我擔負起了非遺傳承人的責任。
M:賈家高臺獅子有何特殊的傳承方式或師徒制度?
L:說到特殊的傳承方式和師徒制度,還真挺有意思的。大家都知道高臺舞獅里有很多不同的角色,像獅子的扮演者,得有比較矯健靈活且有力量的體型,才能把獅子的神韻和高難度動作展現出來;還有其他人形角色的扮演者,得身姿敏捷、靈動活潑或是沉穩大氣,所以對體型等方面的要求各有不同。
在傳承過程中,一般是根據傳承人的體型特點來安排相應的角色傳承。比如,要是哪個徒弟身形矯健、爆發力強,就著重培養他成為獅子的扮演者。而且,傳承不單是傳授技藝,還得讓徒弟們深入了解每個角色背后的文化內涵,從動作規范到神情韻味,再到整個表演所蘊含的寓意,都得一點點地教,一點點地學,只有這樣,才能讓高臺獅子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一代又一代地展現它獨特的魅力。
M:在您的傳承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和困難?
L:搭建高臺極為費時費力,導致高層高臺的練習機會稀缺。猶記得初次登上五層高臺時,恐懼瞬間襲來,雙腳不受控制地瑟瑟發抖,內心的緊張與不安幾乎將我吞噬。然而,一次偶然的拍攝視頻經歷,讓我在高臺上足足待了七八個小時,這段漫長的時間里,我不斷地調整呼吸、穩定情緒,努力讓自己適應高空環境,最終克服了高空表演的恐懼。獅子和人物形態的動作練習也是一大難題,為了將獅子的神韻和人物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我需要進行無數次的練習。每一個動作都要反復揣摩、精心雕琢,從細微的肢體語言到整體的姿態神情,都須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在不斷重復練習中追求技藝的精進。
M:您認為高臺獅子有何獨特之處?
L:高臺獅子,于我而言遠不只是一門傳統的民間技藝,更是西南地區獨特文化魅力的生動展現,承載著深厚的地域精神內涵。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獨立于廣為人知的南北舞獅流派之外,閃耀著屬于自己的光芒。每一次精彩的舞動,每一個驚險的登高動作,都象征著四川人民在漫長歲月中所磨礪出的不畏艱難險阻、執著勇攀高峰的堅忍精神品質,仿佛將這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具象化,讓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它的震撼與鼓舞。
M:年輕人應該怎樣了解和學習高臺獅子?
L:利用網絡平臺,如短視頻網站上的教學視頻、非遺文化專題網頁,年輕人可以隨時學習高臺獅子的歷史淵源、表演技巧等知識,還可通過線上交流平臺與其他愛好者互動分享學習心得。當地文化館或非遺保護中心定期組織高臺獅子體驗活動,讓年輕人可以親自嘗試舞獅動作、搭建高臺模型等,在實踐中感受其魅力,同時也能了解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團隊協作精神。
M:對于乙巳蛇年——第一個非遺版春節,您對賈家高臺獅子有何期望與祝福?
L:舞獅是中國人佳節必有的環節,春節作為中國的代表性節日,我們也會將這一四川特色舞獅帶到更多地方表演,期望高臺獅子在這個特別的春節中大放異彩,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閃耀之星。祝福高臺獅子在新的一年里,憑借著非遺的東風,扶搖直上,突破地域與文化的界限,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愿它在新歲中與現代科技、多元藝術形式完美融合,創造出更多令人眼前一亮、拍手稱贊的表演形式,吸引更多國人目光,成為成都文化對外展示的一張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