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公立醫院醫療檔案管理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傳統檔案管理模式難以滿足現代醫療服務對信息高效利用、患者個性化需求及精細化管理的要求,亟須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轉型。本文基于大數據背景,從醫療檔案管理的高效化與智能化、醫療服務的精準性與個性化及醫療信息協同共享與綜合利用等方面探討了數字化轉型的價值。但從目前醫療檔案數字化轉型現狀來看,還存在數據整合能力不足、轉型成本高昂和檔案功能定位模糊等現實困境。對此,提出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深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和強化資源整合等對策,為公立醫院推動醫療檔案數字化轉型提供了理論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大數據;公立醫院;醫療檔案;數字化轉型
基金項目:唐山市社科聯項目:大數據時代公立醫院醫療檔案數字化轉型創新探索(編號:TSSKL2024-016)。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公立醫院醫療檔案管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公立醫院醫療檔案管理突破傳統的醫療檔案管理模式,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轉型,為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智慧醫療檔案管理模式的應用使檔案管理不再僅限于電子化保存,而是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挖掘等技術手段實現了檔案管理的深度智能化[1]。當然,公立醫院在推動醫療檔案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在信息化建設中有效保障檔案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如何建立科學、規范的檔案管理體系,以應對醫療環境的快速變化,是當前公立醫院醫療檔案數字化轉型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1 大數據時代公立醫院醫療檔案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意蘊
1.1 實現醫療檔案管理的高效化與智能化
首先,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醫療檔案管理的效率。傳統檔案管理受限于紙質記錄和手工操作,存在耗時長、效率低、易出錯等問題。以一個省級醫院平均數據為例,年文書檔案一般多達上千件,年住院病歷檔案多達 8萬件以上,年門診電子病歷檔案達 500 萬件以上[2]。在大數據環境下,通過引入分布式存儲技術、云計算和自動化工具,醫療檔案的存儲與調取實現了實時化和自動化。利用分布式檢索技術,可以對大規模的歷史醫療檔案進行快速查詢和高效處理,減少人工檢索的工作負擔。其次,智能化管理模式優化檔案管理的整體流程。依托人工智能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有助于實現對非結構化醫療數據的自動化分類和整理,從而提升數據管理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通過智能化檔案分類系統,可以將電子病歷、影像資料等多種數據類型進行規范化管理,確保數據歸檔的邏輯性與一致性。同時,利用深度學習的分析模型還可以提取檔案中的關鍵信息,形成可視化的分析報告,為醫院管理者提供支持。最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檔案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供保障。醫療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面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的挑戰。因此,大數據時代,檔案管理系統需要通過數據加密、權限控制和實時監測等技術手段,確?;颊咝畔⒌陌踩院捅C苄?。醫院在信息化推進過程中,采用閉環式的管理方法,加強數據錄入、存儲和提取環節的全流程控制,避免了信息失真和隱私被泄露[3]。
1.2 提升醫療服務的精準性與個性化水平
醫療檔案作為記錄患者從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體征的變化,其內容主要包括患者生活習慣、既往病史、診治情況、家族病史、現病史、體檢結果及疾病過程記錄等[4]。因此,醫療檔案的精準化和個性化服務就要對患者的大量基礎健康數據和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迫切需要數字化轉型。
首先,醫療檔案中存儲的詳細數據為精準診斷提供數據支撐。除患者的個人健康數據外,醫療檔案還包括實驗室檢測結果、影像學報告及其他輔助檢查數據。借助數字化,這些分散化、異構性高的數據得以整合,使得醫生能夠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從而在診斷時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避免片面判斷。例如,通過系統化分析長期累積的健康數據,可以發現某些疾病的早期跡象,從而提前采取干預措施,有效減少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其次,數字化轉型還有助于醫療檔案的動態利用。傳統醫療模式中的檔案多為靜態記錄,僅在患者就診時供醫生查閱。而數字化檔案管理大幅提升了醫療檔案的可視化程度,為醫生決策提供了更加精準的支持。例如,對于慢性病患者,動態檔案能夠及時反映病情變化,為個性化調整治療方案提供依據。通過不斷完善的數據循環,醫生能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快速調整診療策略,使其更加貼合個體需求。最后,醫療檔案的數字化還極大地增強了風險評估和預警能力,為精準服務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依據。借助大數據挖掘技術,醫療機構能夠發現患者群體中隱含的健康風險模式。例如,通過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長期數據深度分析,可以識別高危人群,并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這種由數據驅動的風險預測能力,不僅提高了醫療服務的精準性,還顯著降低了患者因延誤治療而導致的不良后果。
1.3 推動醫療信息的協同共享與綜合利用
首先,醫療檔案信息來源廣泛,要實現高效的協同共享,就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構建統一的數據格式與交互協議。基于區域醫療大數據平臺,各級醫療機構的檔案數據可以通過標準化接口接入統一的數據中心,實現不同醫療機構之間實時的信息流通。這種平臺化建設,不僅消除了數據孤立問題,還顯著提升了患者就醫的效率。其次,大數據分析還能賦能醫療信息的整體利用。通過數據關聯與建模分析,醫療機構能夠從患者群體提取具有臨床價值的健康趨勢。例如,通過對區域性醫療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某些疾病的高發區域,為公共衛生干預提供科學依據,也能為醫院管理者優化醫療資源分配提供決策支持。最后,醫療信息協同共享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在傳統模式下,患者跨機構就醫常常面臨重復檢查、信息缺失的問題。而通過共享平臺,醫生可以直接調閱患者的完整醫療檔案,無需患者重復提供病史信息或接受重復檢查。例如,在某些地區試點項目中,患者的個人健康檔案已經與電子健康卡和移動應用相連接,患者可以隨時訪問自己的健康記錄,同時醫生也能實時獲取患者的診療信息。這種便捷化的服務模式,不僅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還節省了醫療資源。
2 大數據時代公立醫院醫療檔案數字化轉型面臨的現實困境
2.1 數據整合能力有限,難以滿足復雜多源的數據管理需求
公立醫院醫療檔案的數字化轉型首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整合來自不同科室、不同業務系統的多源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形式多樣,還分布在各自獨立的系統中,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尤其是以文本、圖片或音頻形式存儲的非結構化數據的管理更為復雜,無法直接用于計算機分析。目前許多醫院的影像資料存儲在獨立的影像管理系統中,與病歷系統之間沒有直接的數據接口,醫生在調閱患者檔案時需要跨多個平臺,不僅耗費時間,還容易造成數據遺漏。此外,許多醫院早期以紙質檔案為主,數字化轉錄工作量巨大,同時受限于檔案老化、破損等問題,部分數據在轉換過程中難以保證完整性和準確性。而在現有的電子檔案管理中,由于缺乏標準化的數據采集機制,不同系統之間的格式和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數據整合難度進一步增加。
2.2 數字化轉型成本高昂,與醫院實際運營能力不匹配
醫療檔案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高投入的工程,特別是在大型公立醫院,由于檔案數量龐大,歷史數據數字化處理、存儲設備擴容以及技術系統部署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和資源。實際上,這些投入與醫院實際運營能力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在中小型公立醫院,這種資源限制更加明顯。數字化轉型成本高昂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有管理問題。一些醫院在推動轉型過程中,缺乏清晰的預算規劃和成本控制措施,導致資源浪費和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因此,為了緩解這一困境,需要在政策層面加強資金支持,同時引入分階段實施的策略,優先完成關鍵環節的數字化,從而實現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2.3 檔案功能定位模糊,創新應用難以深度融入醫療服務
醫療檔案作為醫療服務的基礎性資源,其功能不僅限于信息存儲和記錄,還在醫療決策、科研服務和公共衛生管理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然而,許多醫院在數字化轉型中忽視了這一點,使得檔案的創新應用難以深度融入醫療服務。目前,醫療檔案的主要應用仍停留在基礎記錄和查詢層面。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主要通過檔案獲取患者的既往病史、檢驗結果和診斷報告,但這些信息的潛在價值未被充分挖掘。而在科研服務中,醫療檔案的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不足,無法為臨床研究提供有力支持。某些醫院雖然建立了電子病歷系統,但因檔案管理系統的設計缺乏數據分析功能,科研人員在開展研究時仍需通過人工整理和分析數據,效率低下。
3 大數據時代公立醫院醫療檔案數字化轉型的路徑探析
3.1 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夯實檔案管理基礎
要推動醫療檔案的數字化轉型,應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為理念,貫穿檔案從生成到應用的各個環節,確保檔案信息的完整性、連續性和規范性。具體來說,首先需要構建標準化的檔案數據采集體系。各醫療機構應制定統一的檔案數據錄入規范,明確數據格式、分類標準和存儲方式,通過應用電子表單、自動化錄入工具等技術手段,實現檔案數據的精準采集和實時更新。其次,應建立檔案動態管理機制,確保檔案內容與醫療活動同步。檔案生成后,需通過信息系統實現動態監測和更新,覆蓋患者診療過程中的所有關鍵節點。例如,在門診、住院和隨訪環節,通過系統自動關聯病歷、檢查結果和治療方案,形成檔案的閉環管理模式。最后,注重檔案的安全性和長期保存。針對醫療檔案存儲周期長的特點,應優先采用高性能的存儲設備和分布式存儲技術,保證數據的穩定性和可擴展性。在此基礎上,引入數據加密技術和多層級權限管理機制,構建檔案訪問的安全防線。針對檔案的長期保存需求,可以考慮建立檔案定期備份機制和異地災備中心,確保檔案信息即使在突發情況下也能安全存取。
3.2 深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推動管理模式創新
首先,建立智能化檔案管理平臺。公立醫院應規劃并搭建智能化檔案管理系統,將檔案的采集、分類、存儲和分析納入統一平臺。重點開發數據自動識別和處理模塊,借助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對非結構化數據如診斷報告和影像資料進行自動分類、標注與存儲。平臺設計還應考慮跨部門應用的需求,設置便捷的檢索功能。例如,語義檢索和多條件篩選,滿足臨床科室和科研團隊的不同使用場景。其次,強化人員培訓。智能化技術的應用離不開高性能的硬件支持和專業人員的操作能力。公立醫院需要逐步更新存儲服務器和計算設備,為大規模數據處理和分析提供硬件保障。同時,應建立定期培訓機制,對檔案管理人員和臨床醫生進行針對性的技術培訓。例如,智能檢索系統的操作流程、算法分析結果的解讀等。
3.3 強化資源整合,構建開放共享生態
首先,推進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建設。各級醫療機構應協作建立區域醫療檔案共享平臺,通過標準化接口將醫院內部的檔案管理系統接入統一平臺,實現數據的集中化管理。為確保平臺的實用性,應優先明確共享數據的范圍和格式,制定統一的數據傳輸標準。建議統一采用HL7標準接口和標準化的患者身份標識系統,確保不同醫療機構之間數據的兼容性和準確性;其次,優化跨機構檔案共享的流程。在共享平臺的基礎上,制定數據訪問權限和共享規則,明確各級醫療機構的數據使用權和管理責任。例如,對于患者的跨機構轉診需求,平臺可通過授權機制,允許接診機構實時調閱相關病歷信息,而無需重復上傳。為了提高共享流程的高效性,可引入區塊鏈技術,對檔案的訪問和操作過程進行全程記錄,既能確保數據安全,也能提升協同效率。最后,加強檔案共享的技術保障。公立醫院需逐步升級現有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例如,建設高效的分布式存儲網絡和高速數據傳輸通道,以適應大規模檔案共享的技術需求。同時,建立檔案數據脫敏機制,在共享過程中屏蔽敏感信息,防止患者隱私被泄露。在共享平臺的運行過程中,還需定期進行系統安全測試和漏洞修復,以防止數據被泄露或未經授權的訪問。
結語
大數據技術的蓬勃發展為公立醫院醫療檔案數字化轉型注入了強勁動力。通過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深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及強化資源整合,公立醫院不僅能夠優化檔案管理流程、提升醫療服務質量,還能構建高效、安全的檔案共享生態。然而,在轉型過程中仍需正視數據整合、成本投入和檔案功能創新等挑戰,逐步建立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機制。未來,在政策引導、技術支持與多方協作的推動下,醫療檔案數字化將更加深入地融入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管理,為醫療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楊建民,蘇秀蘭.大數據背景下醫療檔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及患者隱私權保護[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29):175-178.
[2]王敏.大數據技術在智慧醫療檔案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蘭臺世界,2023(07):75-77.
[3]田麗杰.人工智能驅動檔案數據智治探索——基于智慧醫療檔案管理“提智增效”的考察[J].檔案管理,2024(03):72-74.DOI:10.15950/j.cnki.1005-9458.2024.03.009.
[4]亓曉芳,楊凌燕.基于大數據歷史醫療檔案檢索系統的設計與應用分析[J].中國醫學裝備,2019,16(03):101-106.
作者簡介:解麗莉(1985—),碩士研究生學歷,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館員,研究方向:檔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