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就業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創業環境優化以及個人發展空間拓展為大學生提供了寶貴機遇。然而,鄉村基礎設施滯后、傳統觀念束縛及職業發展適配難題等挑戰也不容忽視。通過強化鄉村基建與公共服務、重塑就業觀念并保障權益、推動職業適配與能力提升等,能夠吸引更多大學生返鄉就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在這一進程中,人才是關鍵因素,而大學生作為知識與創新的重要載體,其返鄉就業備受矚目。大學生返鄉就業不僅能緩解城市就業壓力,還能促進鄉村發展。然而,當前大學生返鄉就業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對其進行針對性解決。文章將深入研究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機遇、挑戰與路徑,以期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鄉村振興為大學生返鄉就業帶來的機遇
乘產業多元東風,啟返鄉新篇
從鄉村自身發展來看,產業多元化是其振興的必然趨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得鄉村在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扶持等方面不斷優化,為大學生返鄉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例如,鄉村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的改善,為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吸引了掌握電商運營技能的大學生回鄉創業。
大學生將前沿生物技術等專業知識帶回家鄉,有助于改良農產品品種,提升質量。在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興起之際,大學生憑借創新思維與專業技能,挖掘民俗文化,發揮自然景觀優勢,經營民宿、策劃活動、提供導游服務。讓鄉村旅游因大學生的努力而呈現游客量激增,產業繁榮,人才需求旺盛的景象,也讓鄉村成功變身為城市居民喜愛的休閑勝地。以成功的鄉村旅游項目為例,特色鄉村旅游地經大學生團隊打造,游客量顯著增長,并且激活了民宿、餐飲、交通等鄉村旅游產業鏈,催生了大量人才需求,讓鄉村成為城市居民向往的休閑勝地。
隨著農村電商、數字農業、農村金融服務等新興產業的崛起,大學生在電商運營、大數據分析、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各顯神通。以農村電商企業為例,大學生返鄉運營店鋪,使農產品銷售額連年攀升。同時,其在農業大數據應用中精準把握市場,在金融服務中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方案,為鄉村新興產業的發展開拓了廣闊前景,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迎創業環境優化,筑夢想根基
從土地與場地資源來看,鄉村土地流轉政策為大學生開辟了廣闊空間。例如,部分鄉村規劃出特定區域,以優惠價格將土地租賃給返鄉大學生建設智能農場。同時,其創業園區配備齊全的辦公場地與共享設備,大幅降低了大學生的前期投入成本,讓創業構想得以落地實施。
在技術與信息資源對接方面,鄉村與高校、科研機構攜手共進。例如,部分鄉村與農業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使大學生可以將最新的無土栽培技術引入蔬菜種植,利用大數據精準定位市場需求,種植高附加值的特色蔬菜,產品一經推出便供不應求,充分彰顯了技術與信息資源對接帶來的創業優勢。
人才集聚與協作優勢也十分顯著,吸引了多元人才回歸。一支由返鄉大學生、經驗豐富的農民工和精明能干鄉賢組成的創業團隊,大學生負責產品研發與品質把控,農民工負責生產管理,鄉賢打通銷售渠道,成功打造出知名農產品品牌,生動詮釋了人才集聚對大學生創業成功的關鍵推動作用,為鄉村創業夢想的騰飛提供了有力支撐。
拓個人發展空間,展青春華章
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促使鄉村發生了諸多積極變化,這些變化為大學生返鄉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政府對鄉村的大力投入,改善了鄉村的基礎設施,如交通更加便利、網絡覆蓋更廣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基礎保障。各類扶持政策的出臺,如創業補貼、稅收優惠等,降低了創業門檻和成本,吸引大學生投身鄉村建設。大學生攜豐富知識、專業技能與創新思維歸來,恰能填補空缺,迅速嶄露頭角成為骨干。例如,有的大學生憑借農業技術專長,參與鄉村特色產業項目決策與實施,帶領產業升級,發揮關鍵領導作用,踏上快速發展的職業道路。
同時,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鄉村建設中,參與鄉村教育公益項目,為孩子點亮知識明燈,或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讓鄉村舊貌換新顏。在此過程中,他們切實解決鄉村難題,推動進步,收獲滿滿的成就感。從他們“在鄉村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這種滿足無可替代”的感悟,以及村民“多虧了這些大學生,咱村越來越好了”的稱贊里,能深切感受到價值融合帶來的獨特意義與強大吸引力,讓青春在鄉村綻放別樣光彩。
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就業面臨的挑戰
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略顯滯后
鄉村交通網絡不完善,偏遠地區道路崎嶇難行,增加了大學生出行與物流運輸的成本和難度,影響其生活便利性與創業項目的物資流通效率。水電供應不穩定,網絡信號差且費用高,限制了電商、在線教育等新興業務的發展,阻礙了信息交流與業務對接。教育資源匱乏,學校數量少、師資力量薄弱,難以滿足未來大學生子女的教育需求,影響其長期定居意愿。醫療設施簡陋,專業醫療人才短缺,就醫條件差,無法提供高質量醫療保障。
傳統觀念與社會認可度偏低
鄉村的傳統觀念認為大學生應在城市謀職,返鄉就業被視為沒能力或無奈之舉,這種觀念使大學生面臨家庭壓力與鄰里異樣眼光,心理負擔重。社會普遍對鄉村就業存在偏見,認為鄉村職業發展空間有限、薪酬待遇低、工作環境差,導致大學生在婚戀、社交場合中遭遇誤解,自我價值認同感降低,動搖其扎根鄉村的決心。此外,其在求職、創業合作中也易因地域因素受到不公正對待,限制資源獲取與業務拓展。
職業發展與自身能力適配度較弱
鄉村產業結構單一,就業崗位有限且層次低,多為體力勞動或基礎服務崗位,難以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專業特長,造成人才浪費與職業發展瓶頸。大學生在學校所學知識理論性強,實踐操作技能不足,缺乏農業生產、農村管理經驗,無法快速適應鄉村工作實際需求,如農業技術應用、鄉村文化產業開發等方面存在知識技能短板,需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重新學習,且鄉村缺乏專業培訓與指導機構,提升途徑有限,影響其就業創業初期的適應能力與發展潛力。
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就業的路徑對策
強化鄉村基建與公共服務供給:筑牢返鄉大學生就業根基
1.優化交通物流網絡
交通不便和物流不暢曾是制約鄉村發展的瓶頸。如今,政府應積極作為,加大財政資金傾斜力度。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吸納社會資本投入鄉村道路建設領域,以全力拓寬和硬化那些狹窄崎嶇的鄉村道路,讓其能夠順暢通行各類車輛,無論是滿載農產品的貨車,還是運輸生產資料的卡車,都能自由出入。建設功能完備的物流配送站點,將分散的物流企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統一調配車輛、倉儲等資源,從而實現鄉村物流配送的專業化運營和高效化運作。例如,在“快遞下鄉”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服務范圍,增加配送頻次,確保鄉村居民能夠及時收到網購商品。同時,也為大學生返鄉創業從事電商業務提供堅實保障,讓鄉村的優質特產能夠源源不斷地運往城市市場,實現城鄉物資的高效流通。
2.穩定水電通信保障
水電通信是現代生活和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鄉村電網的升級改造刻不容緩。通過更新老化設備、優化輸電線路布局等措施,可以提高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滿足鄉村企業生產、農業灌溉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用電需求。水利設施的修繕同樣關鍵。需要對灌溉渠道、水壩等進行維護和建設,保障農田灌溉用水的充足穩定供應。通信運營商應積極響應鄉村發展需求,降低鄉村地區的網絡通信資費,大力推進基站建設,尤其是在偏遠地區,要確保網絡信號的廣泛覆蓋和優質傳輸。為此,可以積極試點推廣5G技術在鄉村的應用,為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直播、在線教育等新興產業的崛起提供強大的技術后盾,讓大學生能夠憑借現代信息技術在鄉村開拓創新,實現自身價值。
3.提升教育醫療水平
教育和醫療水平是吸引人才扎根鄉村的重要因素。對此,可以實施城鄉教師、醫生交流輪崗制度,定期選派城市的優秀教師和經驗豐富的醫生前往鄉村,傳遞先進的教學方法和醫療技術。同時,組織鄉村教師和醫生到城市進行學習進修,提升其專業能力。通過定向培養計劃,為鄉村量身打造一支穩定的教師和醫生隊伍,從根源上解決人才短缺問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搭建鄉村智慧教育平臺和遠程醫療服務系統,讓鄉村學生能夠通過在線課堂獲得城市優質教育資源,鄉村患者能夠通過遠程會診獲得專家的診斷意見和治療方案。這不僅提升了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更解決了大學生返鄉就業后子女教育和家人醫療的后顧之憂,使其能夠安心投身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重塑就業觀念與增強社會認同:營造大學生返鄉友好氛圍
1.加強宣傳引導
新媒體平臺的迅速崛起為宣傳鄉村價值提供了廣闊空間。通過制作精美的短視頻、圖文并茂的推文等形式,全方位展示鄉村的嶄新面貌、豐富資源以及潛在就業創業機遇。講述返鄉大學生憑借自身智慧和努力在鄉村農業創新、電商拓展、文旅開發等領域取得成功的鮮活案例,如一些大學生利用直播帶貨讓家鄉特產暢銷各地,實現了個人價值與鄉村經濟發展的雙贏。同時,結合鄉村傳統節日、民俗慶典等文化活動,設置專門的宣傳展區或舉辦主題演講,面對面向村民和大學生傳遞鄉村發展的正能量,逐漸改變人們對鄉村就業的固有認知,吸引更多大學生投身鄉村建設的浪潮中。
2.促進文化融合
積極開展各類鄉村文化交流活動,為大學生搭建融入鄉村文化的橋梁。舉辦鄉村文化創意大賽,鼓勵大學生運用現代設計理念、藝術表現形式對鄉村傳統手工藝品、民俗活動等進行創新升級,賦予鄉村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如將古老的鄉村剪紙藝術與現代動漫元素相結合,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組織大學生參與鄉村文化傳承項目,如古村落保護、民間故事搜集整理等,使其在深入了解鄉村文化底蘊的過程中,增強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認同和歸屬感,進而以鄉村文化為紐帶,讓大學生真正成為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力軍,進一步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營造出包容、開放、富有活力的鄉村文化氛圍。
3.完善權益保障
建立健全鄉村就業相關法律法規是穩定大學生鄉村就業的重要保障。明確規定大學生在鄉村就業應享有的薪酬待遇標準,確保其勞動付出與回報成正比。完善勞動權益保護條款,嚴格規范用工合同簽訂、勞動時間安排、勞動安全保障等,避免大學生遭遇不合理的勞動剝削。在職業發展方面,設立公平公正的晉升機制和培訓機會,為大學生規劃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同時,設立鄉村就業服務熱線和便捷的投訴平臺,安排專人負責接聽和處理大學生反映的問題,確保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讓大學生可以感受到鄉村社會對他們的尊重與支持,從而堅定在鄉村長期發展的決心。
推動職業適配與助力能力提升:激發返鄉大學生發展潛能
1.培育多元產業生態
為促進大學生積極返鄉創業,探索多元產業發展路徑至關重要。一方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例如,因地制宜種植特色水果、中藥材,養殖特種禽類等,提升農產品的獨特性和市場價值。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將農產品轉化為各類加工品,延長產業鏈,增加經濟效益。深入挖掘鄉村的自然景觀與民俗文化,精心打造鄉村旅游項目,帶動餐飲、住宿等服務業興起,實現產業聯動。同時,借助互聯網優勢,全力拓展農村電商,拓寬銷售渠道,讓鄉村產品走向更廣闊市場。另一方面,著力建設鄉村創新創業園區,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所需的場地、設備、技術等,吸引相關產業匯聚,形成產業集群,為返鄉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助力其在多元產業中找準發展方向,激發潛能,推動鄉村產業蓬勃發展。
2.定制化教育培訓體系
高校與鄉村企業緊密合作,共同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項目。雙方深入調研鄉村產業的實際需求,精準設置課程體系,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例如,開設鄉村旅游規劃、農產品電商運營、農業現代化技術應用等課程,確保大學生所學知識與鄉村實際工作緊密對接。此外,在鄉村設立職業技能培訓基地,邀請經驗豐富的農業專家、成功的鄉村企業家等擔任講師,為大學生傳授農業技術、農村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實用技能。培訓結束后,通過嚴格考核為學員頒發行業認可的技能證書,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素養。這種定制化教育培訓模式,有效彌補了大學生從校園到鄉村工作崗位的能力差距,使其能夠快速適應鄉村產業發展需求,為其在鄉村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搭建人才發展平臺
建立鄉村人才信息庫和交流平臺是促進大學生與鄉村各界互動合作的有效手段。整合鄉村各類人才資源,包括返鄉大學生、本土技術人才、鄉村企業家等,建立詳細的人才信息數據庫,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流平臺,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人才之間的精準對接和資源共享。組織開展鄉村職業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為大學生提供展示專業才華的舞臺。在競賽過程中,大學生不僅能夠與同行切磋技藝、交流經驗,還有機會與鄉村企業、投資機構等建立聯系,實現項目與資金、技術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推動其創業項目落地實施或職業晉升。同時,通過平臺定期發布鄉村產業發展動態、人才需求信息、政策解讀等內容,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的職業發展指導,激發他們在鄉村這片廣闊天地中不斷探索創新、追求卓越的熱情和動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
大學生返鄉就業在鄉村振興中具有深遠意義,機遇與挑戰并存。各方應積極作為,如政府優化政策,高校加強教育支持,鄉村改善環境,大學生提升自我。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學生能在鄉村施展才華,鄉村能因人才振興蓬勃發展,共創鄉村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