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家校教育理念發生沖突時,教師該怎么辦呢?我通常會運用“同心圓”思維,從家校的共同目標出發,逐步擴大交集,包容差異,最終實現同心共育。
“定圓”:尋求共同目標,找準“圓心”
“老師,以后天天沒完成課文背誦,或者單詞聽寫錯得多了,能不能不批評他,適當降低要求?我只希望他健康快樂。”看到家長的短信,我趕緊打電話過去。天天媽媽激動地說:“老師,天天是早產兒,經常生病,我們全家人只希望他平安健康長大。最近他做作業做到很晚,狀態不好,有點失眠,我很擔心。還有,老師要求每天至少記5個英語單詞,他記不住我就沒讓他記。我認為在語言學習初期,保持學習興趣就行……”
我回應:“我也是媽媽,我能理解您的顧慮,也能體會您希望孩子身心健康的心情。不過,單詞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基礎打好了,孩子才有信心,才會感興趣。考慮到天天英語基礎薄弱,要不嘗試一下讓孩子一天記兩個單詞?”
“感謝您的理解,等他狀態好點了,我們會慢慢跟上進度的。”家長感激地說。
同時,課上我格外留心觀察天天,發現他記單詞沒有用對方法。課下,我教他自然拼讀法、聯想法記單詞,盡量在學校就記住當天學的單詞。漸漸地,天天不再排斥記單詞了。我把孩子的進步反饋給家長,家長很欣慰,不再只強調快樂教育,也愿意與老師一起幫孩子克服困難了。
與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出入時,我會積極主動與家長溝通。一方面,傾聽家長的訴求,設身處地考慮家長的難處和孩子的個體差異,與家長共商教育計劃,讓家長感受到我的用心;另一方面,通過家校聯系本、班主任信箱、班主任熱線電話,了解家庭教育方式,制訂相應的幫扶計劃,用專業行動表明心意;同時,展示孩子的進步,用孩子的變化贏得家長的信任。通過及時、持續地溝通和反饋實現家校信息互通,教師得以全方位了解孩子,從而找到雙方教育理念的共同點。
求同:巧用“三明治法”,擴大共識
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目標達成一致時,同心圓的圓心就確定了。接下來,如何讓家長認可教師的教育理念,擴大兩個圓的交集呢?我通常會采用“三明治法”和家長溝通——先肯定,再指出問題,最后提出改進方案。
小明在一二年級時各方面表現都不錯,但近期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較大,頻繁拖欠作業。為了尋求家庭配合,我請他媽媽來學校溝通。家長一見到我就大倒苦水:“老師,我每天下班回家就催他做作業,坐在他旁邊盯著。可他拖拖拉拉,我反復強調,他都不當一回事。我比他還著急,每天輔導作業都快崩潰了。后來沒辦法,我周末直接把他送去培優班,就盼著他能多學點,別總想著玩……”我耐心傾聽家長的煩惱,心想,我們有著“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提高成績”的共同目標。于是,我開始運用“三明治法”。
第一層,真誠肯定家長教育理念中的優點和可取之處。“小明媽媽,我能感受到您對孩子教育的用心。孩子的基礎很扎實,這離不開您一直以來的高要求和長時間陪伴。”
第二層,委婉指出家長教育理念中的不足,滲透教師的教育理念。比如,“小明媽媽,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的前提。孩子只有在歸屬與愛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才會主動求知。高壓的教育方式未必適合他,過多的批評指責會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甚至破罐子破摔。我知道您很關注孩子的成績,短期目標固然重要,但從長遠來看,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驅力更重要,這可是關乎孩子未來發展后勁的大事!而且孩子的專注時間有限,學習‘用力過猛’可能適得其反,要給他留一些放松的時間。”
第三層,給予家長切實可行的專業支持和建議。“小明媽媽,孩子目前有點逆反心理,您回家后不妨先和他聊聊學校里的開心事、煩心事,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再開始輔導作業。當小明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就要表揚他,把剩余時間留給他做自己喜歡的事,讓他嘗到按時完成作業的甜頭,可別再布置額外的作業了。”
小明媽媽點點頭,若有所思。在后續的一次溝通中,小明媽媽欣喜地表示,適當放手、轉變觀念后,發現孩子學習更自覺了。自那以后,小明媽媽再也沒有提出“老師,您要對他再嚴厲一點、盯緊一點、多布置點作業”這類要求了。
除了運用“三明治法”與家長溝通,我還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擴大共識。比如,舉辦“家長學校”、家庭教育研討會、“家長講壇”等活動,邀請教育專家或優秀家長代表指導;不定期在班級群分享和我教育理念一致的文章;推薦家長閱讀教育類書籍;等等。
存異:靈活調整策略,縮小“圓環”面積
在同心圓中,處于大圓內部卻不在小圓內部的區域被稱作圓環,這就好比家校教育理念的差異部分。當家校教育理念發生沖突時,我會依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靈活調整策略。
1. 分層次,抓大放小
我將教育目標分為核心目標和次要目標,核心目標是必須達成的目標,次要目標是可以靈活調整的目標。當家校教育理念出現沖突,我會在大方向上與家長保持一致,牢牢抓住雙方共同認可的核心目標,比如基礎學科知識的掌握、核心素養的培養等。至于次要目標,如課外興趣發展、托管班課程、個性化作業等,就依據學生的興趣和家長的意愿來調整,給予家長更多的自主決策空間,滿足其個性化需求。
2. 小范圍,試點調整
在不影響班級整體正常運轉的前提下,我會根據家長的教育理念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小范圍內開展教育方式改革試點工作。對于效果顯著的策略,就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對于爭議較大的部分,則及時優化,防止沖突擴大。比如,對于倡導快樂教育、期望孩子自由發展個性的家長,我會讓他們的孩子多參加課后服務興趣課程及校級社團;對于覺得孩子在校時間過長的家長,我支持這部分孩子不參加課后服務,與家長共同制訂回家后的學習計劃,為家長提供資源支持和家庭教育建議;對于看重成績的家長,進行一對一成績分析,提供個別輔導或其他學業支持,緩解他們的焦慮。同時,定期評估試點效果,總結經驗,在確保目標一致的情況下,漸進式調整教育方式。
3. 彈性化,雙向融合
隨著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訴求日益多樣化,在不影響整體教育目標的前提下,我嘗試采取折中的方式滿足不同家長的需求。在低年級,部分家長反映作業較少。對此,我一方面安排親子閱讀、手工制作等非書面作業,設計一系列可選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我與家長深入溝通,幫助他們理解“雙減”政策的內涵,引導家長利用各類學習資源開展家庭教育,填補學校教育的空白。
隨著學生升入高年級,家長的關注點會發生轉變,有的家長覺得作業過多。針對這一問題,我一方面優化作業設計,減少重復性練習,布置分層作業;另一方面,與家長密切協作,引導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性地完成基礎類、應用類和拓展類作業。
“穩圓”:建立長期機制,完善“同心圓”
在確定家校共育的共同目標(找“圓心”)、擴大教育理念的共識(擴交集)、縮小理念差異(縮“圓環”)之后,我們還需要建立長期機制,進一步完善和穩固“同心圓”。我常常運用定主流、樹榜樣、立人設等方法,來維護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1. 定主流,引導家長從眾
新學期,我接手了一個棘手的班級,這個班的家長個性化訴求太多,動不動就去校長那里投訴。開學初期,我給這個班取名“和美班”,此后便引導家長共同打造“和美”的班級形象:通過微信或QQ實時溝通并反饋學生的表現或問題,與家長信息共享,讓家長在“和和美美,諧以共生”的班級文化氛圍中受到熏陶;定期推出班刊、簡報,介紹班級及學校動態,傳遞“和美”教育理念;把學生在校的學習與生活點滴記錄下來,制作成“美篇”發布在班級微信公眾號,用具體的事實引導家長關注“和美”行動,讓家長認可教師的教育方式。當和諧的班風形成后,家長自然會調整自身的行為和觀念,與之一致,家校間的沖突和質疑聲也就隨之減少。
2. 樹榜樣,帶動家長效仿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要充分發揮認同學校教育理念的家長群體的榜樣作用,讓家長帶動家長。每學期,我都會聘請認可學校教育理念的優秀家長擔任“協同育人導師”,利用“家長開放日”、家庭教育沙龍、家長會等機會,讓他們現身說法,分享成功育人經驗,讓其他家長更直觀地感受教育目標一致的成效,在互動中形成對學校教育理念的集體認同。同時,對積極參與家校互動的家長給予肯定和鼓勵,定期表彰一批優秀家長,授予“最佳合伙人”稱號,增強他們參與學校事務的積極性。在榜樣激勵和從眾效應的影響下,家長會更加認可教師的教育理念。
3. 立人設,獲取家長信任
我通過樹立以下人設,贏得家長的信任。
立專業權威型人設。在公開場合條理清晰地闡述教育理念與方法,展示教育成果和學生的進步,讓家長切實看到教師的專業與努力;通過“家長開放日”“家庭教育沙龍”以及家長群,介紹科學的教育理念,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提供專業建議。
立負責擔當型人設。讓家委會定期收集家長的意見及建議并認真反饋;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立共情合作型人設。傾聽家長的想法,主動與家長討論孩子的個性化教育方案;多渠道反饋家長關注的教育問題,減少單方面的“指令”和“告狀”;邀請家長體驗一天教師助手,增進彼此理解;等等。
立積極正能量型人設。保持積極的態度,向家長傳遞信心和希望,讓家長相信孩子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家校只有一條心,鎖定目標,達成共識,求同存異,才能繪好家校共育的“同心圓”,共同探索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