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我深切感受到了家校教育理念統一的重要性及實現難度。與義務教育相比,中職教育中的家校矛盾往往更復雜:有的家長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覺得“成績不好才來讀職校”,沒有真正認識到職業教育的價值;有的家長認為“只要把技能學好就行”,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部分家長擔心技術工人會被智能設備取代,覺得“學技術也沒用”。由于家校理念不一致,有的學生產生了學習倦怠,有的學生在專業發展方向上舉棋不定,更有甚者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如何處理這些不同的聲音,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步伐一致,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以理解化解分歧
“老師,我覺得很困惑。”小杰站在我的辦公桌前,欲言又止,“學校說要全面發展,可我爸說只要學好技術就行;學校鼓勵我參加社團活動,可我爸說那是浪費時間;學校安排文化課,可我爸說那些都沒用……”
小杰的爸爸隔三岔五給我打電話,反復強調“只要孩子把技能學好,其他的都不重要”。有一次,他甚至提出要給孩子請假,讓孩子跟著自己在店里學修車。
“孩子現在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礎,技能要學,品德和文化課也不能落下。”我耐心地解釋。但小杰爸爸并不認同,直言:“老師,現在找工作哪有人看你品德好不好?技術好才是硬道理!我就是靠修車吃飯的,這其中的門道我清楚。”
小杰爸爸是一位汽修工,憑著過硬的技術在當地小有名氣。我沒有急于反駁他,而是試探著問:“您能有今天的成績,除了技術好,一定還有其他原因吧?”
小杰爸爸想了想,笑著說:“可能也是因為我待人實在,從來不坑客戶。修車這行,口碑也很重要。”
我順著他的話講:“這不就是職業道德嘛!您也說了,光有技術不夠,還得講誠信。這正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
與其一味地給家長講道理,不如先理解他們。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教育邏輯,這種邏輯往往來自他們的人生經歷。教師只有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才能找到溝通的突破口。
用專業贏得支持
隨著產業升級和人工智能發展,很多家長都為孩子的未來感到焦慮。在家長會上,小峰媽媽就說:“現在很多工廠都在用自動化設備,以后機修工人肯定越來越不吃香了。”
面對這種情況,我決定組織一次參觀活動。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聯系了學校的幾家實習基地,帶領學生和家長去參觀現代化工廠。在那里,他們看到了智能生產線,也看到了操作這些設備的技術工人。有家長問:“這看起來很復雜啊,操作這些設備都需要經過專門培訓嗎?”企業的技術主管解釋:“現在的工人不僅要會操作智能設備,還要懂得簡單的編程和故障診斷。正因為技術要求越來越高,我們才更需要職業院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參觀結束后,我隨即組織了座談會。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詳細介紹了技術崗位的薪資待遇和晉升通道,讓家長對孩子未來的職業前景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為了進一步增強家長的信心,我還邀請了幾位優秀的校友在家長會上分享學習和工作經驗。見校友分享環節效果不錯,家長聽得全神貫注,學生也深受啟發。我意識到這些優秀校友的寶貴經驗不應局限于這一次家長會,更應該持續地為在校學生提供支持。因此,我順勢推出了“校友導師計劃”——定期邀請優秀校友重返校園,通過專題講座、小組討論、一對一交流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分享經驗。計劃一經推出,便收獲了家長的一致好評:這個計劃能讓學生提前了解行業動態,更好地規劃學業和職業發展路徑,讓他們對孩子的未來更加放心。
要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關鍵是要用專業的視角為他們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職業教育的價值和未來。
在實踐中轉變理念
為了改變家長對職業教育的偏見,我還打算讓他們親身體驗現代職業教育。
“家長開放日”正好是一個契機。在數控機床實訓課上,我布置了一個看似簡單的零件加工任務。當家長看到學生先用CAD軟件建模,再進行工藝分析和成本核算,甚至還要查閱國外先進加工案例時,他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原來現代職業教育這么專業,”一位家長感慨,“我一直以為就是簡單的技能培訓。”
我們還開展了“崗位模擬”活動,讓家長親自體驗現代企業中技術崗位的日常工作,從操作設備到撰寫技術文檔,從團隊協作到客戶溝通,這些真實的工作場景讓家長認識到,現代技術人才必須具備綜合素質,單純的技能培養已經無法滿足需求。
為了讓家長更全面地了解職業教育的育人價值,我還會帶領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去年,我們班組織了一次義務維修活動。學生走進社區,為居民維修家用電器。他們不僅要排除故障,還要耐心地向居民解釋故障的原因、演示正確的使用方法,甚至要面對情緒激動的居民。每次志愿服務結束后,我都會把活動過程和學生的表現編輯成圖文并茂的微信公眾號文章,發在家長群里,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一位家長感慨:“原來職業教育不只是教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職業道德。”
這一系列實踐體驗活動,慢慢改變了家長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一位家長說:“現在我終于明白了,孩子選擇職業教育不是沒有出路,而是選擇了一條不同的成長道路。關鍵是要找準方向,腳踏實地地走下去。”這樣的轉變,正是我期待的。(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