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在每棟教學樓中都設置了“心語箱”,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上有任何小困難、小矛盾、小煩惱、小心愿,都可以寫在紙條上,投到“心語箱”里。學校有專人定期把紙條分門別類后交給相關教師。
開學不久,校長給了我兩張紙條,這兩張紙條字跡相同,內容是這樣的:
“唉,好想念我們原來的語文老師!”
“越來越不喜歡上語文課了。”
兩張紙條上只有班級,沒有署名。
作為帶了他們兩年的班主任,我太熟悉這字跡了:字很娟秀,“撇”較長,整行字稍微向右上傾斜,這就是小珊的字跡。
去年九月開學,教了學生兩年語文的徐老師懷孕休假了,學校安排了原本帶九年級的張老師來我們班上語文課。張老師四十多歲,戴著一副眼鏡,平常不茍言笑,寫得一手好文章,歷年帶的班級成績都不錯。
我想這里面應該有什么誤會,所以我沒有第一時間去找張老師或小珊,而是在班上悄悄了解情況。原來積極回答問題的小珊,這段時間上語文課很懈怠,老師提問她,她能回答的也不愿意回答,有時作業也不按時完成,還有一次在課堂上頂撞張老師。我意識到小珊對張老師產生了反感情緒,這樣下去會導致師生關系緊張,最終影響她的成長。
學校開展教研活動時,我悄悄去聽了張老師的課。張老師不愧是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優秀老師,課堂環節設計精巧,課文分析深刻,知識淵博,旁征博引。作為一個聽課老師,我覺得張老師的課沒毛病。
問題是不是出在小珊身上?我決定找小珊談談。
小珊是辦班級黑板報的主力,我在她和幾名同學辦黑板報的時候來找她們聊天。
“記得去年辦黑板報,徐老師還幫著大家畫插圖……”我有意挑起話題。
“是呀是呀,徐老師還幫我們找了好多版式,和我們一起畫了漂亮的花邊……”
“徐老師漂亮又溫柔,總是笑瞇瞇的,我猜她生的小孩一定和她一樣漂亮!”
“張老師語文課也上得很好呀!”
我忽然提到張老師,嘰嘰喳喳的小珊一下子不作聲了。我望著小珊,她耷拉著眼皮,我想她一定看懂了我的意思。
辦完黑板報,我把小珊叫出教室,我們在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走著。“我注意到你好像對張老師有一些意見,是怎么回事?”我溫和地問她。
“老師,你是不是看到了我投在心語箱里的兩張紙條?”
我點點頭:“你很誠實,愿意和我說說你的想法嗎?”
小珊咬著嘴唇想了一會兒,看著綠茵場說話了。她說,她和很多同學都很想念徐老師,徐老師上課常常面帶微笑,答錯了問題也不會嚴厲地批評人。徐老師的聲音很甜美,而張老師上課很嚴肅,從來不笑,答錯了問題會讓人站著聽講,一篇作文會讓人反復修改……我明白了,這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兩個不同教學風格的老師,在她的眼里有了“好與不好”之分。
心理學告訴我,出現這樣的情況首先要與學生共情,而不是直接講道理。我嘆了一口氣說:“我也很想念徐老師,剛剛換老師的時候我也不適應,好幾次說到語文老師,張口就是‘我們徐老師……’”“是吧?你是不是也覺得徐老師比張老師更好?”她狡黠地朝我眨眨眼。
這孩子把自己的直觀感受變成了對老師的定性評價,我必須讓她區分兩者的不同。
“答錯了問題,張老師讓人站著聽講,是一直站著嗎?你覺得張老師是不是針對你?”我問。
“也不是啦,他只是讓人站一會兒,聽完別人的正確回答就可以坐下。他不算針對我吧,對大家都一樣。”
“那作文反復寫是不是重復抄寫?”
“是他先給我們寫下修改意見,讓我們自己修改一遍,交上去他再批改,改完了讓我們再重新謄抄一遍。”
“你覺得這樣有效果嗎?”
“效果是有的。張老師還把修改后的優秀作文推薦到《作文周刊》,其中有一篇還發表了。但是,反復寫同一篇作文,真的好煩……”
“也就是說張老師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哈?”
“怎么能說‘一無是處’呢,他很博學,上語文課的時候講歷史故事、天文地理,講了好多我們不知道的知識。”
“張老師自己也寫得一手好文章……”
“是的,我聽我姐姐說,張老師的文章還入選了他們的高考訓練題呢!”
“所以,張老師還是有不少優點的!”我笑盈盈地看著小珊。
接下來我幫助小珊分析了張老師的優點和不足。一方面,小珊等同學眷戀原來的徐老師,短時間還不能“移情”到張老師身上;另一方面,男老師和女老師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習慣了原來徐老師母親般的溫柔,剛剛接觸到嚴厲的張老師,小珊在心理上有些不適應。“親其師則信其道”,因為不喜歡老師,所以就漸漸生出了對語文課的厭倦。
“現在你說說看,究竟是張老師不好還是你不習慣張老師的上課風格?”分析之后,我引導她自己區分。
“應該是我不習慣吧。”小珊低著頭說。
“那究竟是不習慣張老師的講課風格還是不喜歡上語文課?”
“沒有不喜歡語文課,只是現在還不適應張老師的教學。”這回她認清了自己的想法,肯定地對我說。
“剛剛入冬的時候,天氣突然轉冷,你不習慣突然變冷的天氣,會怎么辦?”
“給自己加衣服,慢慢地就適應了呀。”
“是呀,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環境,那要學著去適應環境,克服困難。等你走入社會,在工作中遇到不同性格、不同思想的人,如果僅僅因為不喜歡、不習慣就不去與人交往,那可能會影響工作和生活,所以要學會接納和包容。”
“老師,我懂了。謝謝您!”小珊開心地說。
“那你喜歡什么樣的張老師?”
小珊望著遠處的行道樹,眼里滿是憧憬:“不要總板著臉,沒事兒多笑一笑。還有,有空的時候多和我們一起玩兒……”
教育是一場雙向奔赴,解除了小珊的心結,我還想找張老師談談。我開誠布公地對張老師說了學生的想法,建議他有機會多和學生一起溝通交流。
于是,在后來的課外活動中,張老師主動加入了學生活動中。沒想到張老師是個籃球健將,他漂亮的三分球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運動會上,拔河比賽中,平常不茍言笑的張老師雙手揮舞,有節奏地大聲喊著:“加油!加油!”大家氣勢如虹,連勝兩局獲得了年級冠軍。拔河比賽一結束,同學們歡呼著把張老師抬起來拋向空中,張老師也一同歡呼著……從那以后,張老師在班上“人氣大漲”,同學們都成了他的“粉絲”,課堂上聽得認真,還不時有搶答。課外氣氛更是活躍,總有不少同學圍在他身邊,或請教問題,或聽他講文人軼事……
前不久,校長又給了我一張“心語箱”里的小紙條,這次有班級,有姓名“小珊”,紙條上是這樣寫的:“太喜歡我們的寶藏張老師了!語文越學越帶勁!”(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獻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