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高級教師,“國培計劃”項目專家,喬能俊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被評為“荊楚好老師”“湖北省優秀教研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講學、執教公開課兩百多場次。現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教科院常務副院長。
有一次路過一所中學,我看見幾個中學生蹲在馬路邊吃飯。一問才知道,家長專門送飯過來,學生吃完馬上得回教室做作業。我問家長,長期這樣,不擔心孩子的身體出問題嗎?幾位家長表示,孩子們都在爭分奪秒刷題,自己也無能為力。
爭分奪秒地刷題,難道就能學好嗎?
在學校里,我把這個問題拋給老師們討論。其實,有經驗的老師心知肚明,反復刷題的做法并不可取,它只對那些動力欠缺、能力薄弱的學生有用,是為了提高全班平均分的權宜之計、無奈之舉。在刷題模式下,學生最終都走向了“死記硬背”這條老路,很難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但對學校而言,以大量刷題、考試和競賽的方式不斷給學生施加壓力,可以快速實現大面積提升學生考試成績的目的,從而獲得光鮮的分數,贏得社會聲譽。因此,在應試大背景下,刷題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當下主流的學習方式。
刷題當然有效,但它絕不是最優方法,而且海量刷題對所有學生都不友好。身處題海之中,學生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學習的“巨石”被推上山頂后,便會滾落回去,迫使學生重復這一過程。當學習演變為懲罰,那么學生就成了受害者。
學習的本質是什么?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學習過程增加了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會生成更多、更牢固的神經回路。當一個人的大腦擁有更加復雜的神經連接和神經網絡時,他就能夠自如地應對學習和工作中的各種棘手問題。所謂“學霸”,不是他的大腦天生就異于常人,而是他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建立起了更成熟、更豐富、更細膩的神經連接。
刷題本質上是重復訓練,重復在神經連接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時,只有通過多次重復,海馬體才會將信息判定為必要信息,允許信息通過它把守的“關卡”,進入大腦皮質。之后再進行有效的練習,神經元之間就會形成穩固的信息傳遞通路,這就是長期記憶,而學習的目的就是形成長期記憶。因此可以說,重復訓練是開啟學習成功之門的鑰匙。
但是不是重復的次數越多越好呢?當然不是。科學研究表明,過度依賴機械重復訓練會損害大腦功能,阻礙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整體認知功能的形成。具體而言,機械重復強調的是信息的存儲而非深層次的理解,這樣會導致學生在面對新的問題或場景時缺乏靈活遷移知識的能力。深層次的理解意味著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聯系起來,意味著對學習材料進行類比與整合,形成概念框架——概念框架就是大腦內部結構化的神經網絡,只有它才能助力知識在不同情境中遷移運用。把學習簡化為機械重復,學習就會停留于表面。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學生題目沒少做,但成績總是上不去的原因。
因此,值得深入探討的不是如何一次又一次重復刷題,而是如何在盡量少重復的前提下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以少勝多”的目的。
海馬體在學習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科學家用電極反復刺激海馬體,發現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增強了。結束刺激后,連接仍然保持著增強狀態。也就是說,神經元被長期激活了。這種現象被稱為“長時程增強作用”,縮寫為“LTP”。當海馬體處于LTP狀態時,我們的學習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怎么才能使海馬體處于LTP狀態呢?研究發現,大腦中出現“θ腦電波”時,海馬體中就能處于LTP狀態。“θ腦電波”是好奇心的象征,人對某種事物感興趣,處于期待、興奮、緊張的狀態,它就會出現。當“θ腦電波”出現時,即便刺激的次數很少,海馬體中也能處于LTP狀態。另一種有效引發LTP的方法是激活主管情緒的杏仁核。也就是說,當人做某件事情時處于愉悅、平和、舒暢的情緒狀態,不需要多次重復也能把知識記得十分牢固。
以上研究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什么啟示呢?那就是:設置合理的挑戰任務,讓學生主動探究,然后給予精準反饋。
能夠調動學生好奇心的任務就是合理的挑戰任務。好奇心源自“知識缺口”,即個體在面對新信息或新問題時,由于現有的知識不足以解釋這些新事物,從而產生填補這一缺口的內在驅動力。挑戰任務太簡單或太難,不在“知識缺口”范圍之內,學生對這項任務就不會有太大興趣。只有任務的難度突破了認知“舒適區”,大腦才會產生動力,勤奮工作。反觀學生日常刷的題目,是不是很多都是無效作業?
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會主動探索。主動探索能有效激活目標神經元及相關神經元,進而增加神經元連接的機會。如果神經元被持續激活,則會加強它們連接的強度和效率。在學生主動探索的前提下,即便是那些被貼上了“被動學習”標簽的學習方法,比如聽講、刷題、抄筆記等也是有效的。可以說,主動探索是最強有力的學習武器。主動探索的核心要素是:以問題為中心,鼓勵學生基于問題情境尋找解決之道;自主學習,根據任務難度規劃學習目標,選擇學習資源與學習策略;合作交流,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發掘與共享智慧;自我反思,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發現和梳理學習規律。主動探究的過程會讓學生產生更多的自由感和掌控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究會形成學習成果。當學習達到了預期,大腦的獎勵系統就會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快樂激素”,讓學習者充滿成就感與滿足感。這種內在的愉悅感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非常重要的力量。學生進入了“自我肯定—產生興趣—確定任務—主動探索—訓練—提升技能—進一步被肯定—更加感興趣—挑戰更高難度的任務—更加主動地探索—更加努力訓練—進一步提升技能”的良性循環,這樣“學霸”就誕生了。
如果學習成果不太理想怎么辦?這個時候外界的評價極其重要。我們要有一個意識: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只要我們認可失敗,并引導孩子從失敗走向成功,那么他們會從大腦那里得到更多的嘉獎。
未來不屬于只會刷題的人,培養會學習的人才是我們的目標。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