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永生 成都畫院專職畫家,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四川大學書法研究所創作委員會名譽主任,四川省文史館特約研究員。

歷史已經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實用為目的的漢字已經逐漸被電腦取代,人們再也不必為寫一手爛字發愁,一切都可以用電腦解決。那么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藝術會不會就此消亡,好多年前人們就發出了這種疑問,直到今天書法藝術不但沒有被弱化,相反卻出人意料地迅猛發展著,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多了,許多人沉醉其中樂此不疲。就其原因是因為漢字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使人們對于用毛筆書寫的漢字有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親近感,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可以這樣說,只要漢字存在,建立在漢字基礎上的書法藝術就永遠不會消失,這樣,脫離了實用的書法向著純藝術的方向發展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實際上當我們把用毛筆書寫的漢字懸掛于廳堂的時候,它就已經失去了實用的意義而只是審美的功用了,這個時候我們自然就不要再簡單地以淺層次的好看和易識來要求它了,而應該以是否符合視覺藝術的一般規律來判別其優劣,比如黑白的分割、虛實、大小、強弱等。如何來制造這些矛盾并在作品中平衡和解決好這些矛盾則是藝術創作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難題,而在書法藝術中這些對比關系的呈現比起其他藝術形式顯得尤為困難,因為書法既是空間藝術更是時間藝術,它必須在很快的時間內順勢而下一次完成,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的性質,對于運動著的線條則要求有如錐畫沙如屋漏痕的意味,其提、按、頓、挫既要不違書法之法,又要自由酣暢,在線條的運動過程中,空間的分割和各種的對比是順勢而為應運而生的,其難度可想而知。只有經過千錘百煉,把無數的要素和方法爛熟于心甚至變成下意識方可言成竹于胸一氣呵成,換句話說,其他的藝術形式可以事先設計,書法則是一次性的下意識的,從這一點來說,書法的難度高于其他藝術形式。

傳統的書法在時間的把握上已經做到了極致,古代書家對線條的控制、點畫的精熟令人嘆為觀止,但在空間的分割和各種對比造成的視覺張力上似乎還為今人留下了一點想象的空間,所以當今具有創新精神的書法家更加注重漢字的結構變化,強調對空間的關注,由此也強化了作品視覺張力。但是探索的道路當然是困難重重,探索過程中也會很自然出現許多不成熟的想法做法,理應得到社會的包容和理解。
書法發展到今天,一味死守傳統,沉迷古人具體的精妙點畫,得其一兩家外形就自得其樂的做法注定沒有出路。用藝術的視角來觀照書法,從局部到整體,再從整體到局部,寫出既有傳統又有時代風貌的作品方能顯示出當代書法的意義,作為藝術的書法才有存在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