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real experience of patients with failed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assisted conception:a qualitative Meta-synthesis
ZHAO Yingkang1,2,WANG Huawei1,LUO Wen1,JIA Lu1,SU Zhenfang1*
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Yunnan 650032 China;2.School of Nursing,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 Corresponding Author" SU Zhenfang,E?mail:2404968836@qq.com
Abstract 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and integrate the real experiences of patients with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 pregnancy assistance failure,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Methods:Computer searches were conducted on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base,VIP,and CBM on IVF?E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qualitativestudies on real?life experiences,with a search timeframe from database construction to March 29,2024,and two researchers independently conducted literature screening and data extraction,and quality assessment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using the quality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the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 of 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JBI),Australia,and finally analysed and integrated the results of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using a pooled integration approach.Results:A total of 13 articles were included,and 41 findings were distilled into 9 categories,resulting in 4 integrated findings: IVF?ET failure negatively affects patients psychologically,changes and stresses in the lives of patients with IVF?ET failure,post?traumatic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IVF?ET failure,and the presence of unmet needs in patients with IVF?ET failure.Conclusion: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should identify th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of patients with IVF?ET failure at an early stage,endeavour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experiences of the patients,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 experiences and needs of the patients,and implement targeted measures to help the patients find their self?worth.
Keywords"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failure of assisted conception;real experience;qualitative research;Meta?synthesis;evidence?based nursing
摘要" 目的:系統評價和整合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失敗病人的真實體驗,為制訂針對性干預策略提供參考依據。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關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失敗病人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檢索時限從建庫至2024年3月29日,由2名研究者獨立進行文獻篩選和資料提取,并采用澳大利亞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質性研究質量評價標準對納入研究進行質量評價,最后采用匯集性整合方法對納入文獻結果進行分析整合。結果:共納入13篇文獻,提煉出41個研究結果,歸納成9個類別,最終形成4個整合結果,即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失敗對病人心理造成消極影響、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失敗病人生活中的改變與壓力、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失敗病人創傷后成長、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失敗病人未滿足需求。結論:醫護人員應早期識別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失敗病人的負性心理體驗,努力挖掘病人的積極體驗,重視病人的真實體驗和需求,實施針對性措施,幫助病人找到自我價值。
關鍵詞"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失敗;真實體驗;質性研究;Meta整合;循證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5.04.003
不孕癥是指有正常性生活且沒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且同居1年以上未成功妊娠者[1]。全球不孕癥發生率為10%~15%[2]。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不孕癥已成為繼腫瘤和心血管疾病外的第三大類疾病[3]。目前,人類輔助生殖技術(ART)為不孕癥病人帶來正常生育的希望。其中,最為熟知的技術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術,即試管嬰兒。據中華醫學會發布的2019年輔助生殖技術數據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新鮮胚胎移植周期妊娠率為51.95%,凍融胚胎移植周期妊娠率達52.23%[4]。由此可見,盡管國內外IVF?ET技術已較為成熟,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病人經過IVF?ET助孕且多次胚胎移植后仍不能成功妊娠。很多國內外學者認為IVF?ET助孕失敗病人在治療期間會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5?8]。有相關研究表明,不孕癥病人的負性情緒還與病人的生育及生活質量呈負相關[9],有可能會導致妊娠率下降[10]。因此,研究IVF?ET助孕失敗病人的真實體驗對于醫務工作者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治療方案、改善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臨床妊娠率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國內外已有關于IVF?ET助孕失敗病人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但不同國家的醫療水平、文化等存在差異,單一的研究結果可能缺乏全面性和代表性。基于此,本研究通過Meta整合的方法對IVF?ET助孕失敗病人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進行整合,詮釋IVF?ET助孕失敗病人的內心需求和情感體驗,為醫護人員后續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注冊
本研究在PROSPERO平臺完成注冊(注冊號:CRD42024543568)。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WanFang Database)、維普數據庫(VIP)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有關IVF?ET助孕失敗病人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檢索時限從建庫至2024年3月29日。英文檢索詞為:“in vitro fertilization/ infertility/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assisted reproduction/embryo transfer/test?tube/ART/IVF/ICSI/PGD/PDS”“failure*/miscarry*/embryo termination*”“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experience*/emotion*/feeling*/need*/requirement*/demand*/psychology*/cognition*/attitude*”“qualitative research*/qualitative research*/mixed?methods study*/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phenomenology*/grounded theory*/interview*”。中文檢索詞為:“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試管嬰兒/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不孕/輔助生殖/ART”“失敗/胚胎停育/流產”“反復種植失敗/RIF”“真實體驗/體驗/感受/需求/期望/認知/態度/心理”“質性研究/定性研究/混合型研究/現象學/扎根理論/訪談”。以PubMed為例,英文檢索策略為:
#1" IVF[Title/Abstract] OR PGD[Title/Abstract] OR ICSI[Title/Abstract] OR PDS[Title/Abstract]) O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Title/Abstract] OR agents,female infertility [MeSH Terms] OR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Title/Abstract] OR assisted reproduction[Title/Abstract] OR embryo transfer[MeSH Terms] OR test?tube[Title/Abstract] OR ART[Title/Abstract]
#2" failure*[Title/Abstract] OR miscarry*[Title/Abstract] OR embryo termination*[Title/Abstract]
#3" #1 AND #2
#4" 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Title/Abstract] OR RIF[Title/Abstract]
#5" #3 OR #4
#6" experience*[Title/Abstract] OR emotion*[Title/Abstract] OR feeling*[Title/Abstract] OR need*[Title/Abstract] OR requirement*[Title/Abstract] OR demand*[Title/Abstract] OR psychology*[Title/Abstract] OR cognition*[Title/Abstract] OR attitude*[Title/Abstract]
#7" qualitative research*[Title/Abstract] OR qualitative research*[Title/Abstract] OR mixed?methods study*[Title/Abstract] OR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Title/Abstract] OR phenomenology*[Title/Abstract] OR grounded theory*[Title/Abstract] OR interview*[Title/Abstract]
#8" #5 AND #6 AND #7
1.3 文獻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研究對象(P)為至少經歷1次IVF?ET失敗的病人;2)感興趣的現象(I)為經IVF?ET失敗病人的情感體驗和內心需求;3)研究情景(Co)為經IVF?ET失敗后病人生活的經歷;4)研究類型(S)為質性研究或含有質性研究的混合性研究,包括現象學、扎根理論、描述性質性研究、民族志等。排除標準:1)重復發表的文獻;2)非中英文文獻;3)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4)未采取正確方法學進行研究的文獻。
1.4 文獻質量評價
采用澳大利亞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的質性研究質量評價標準[11],由2名經過循證方法學培訓的研究者對納入文獻的質量獨立進行評價,評價意見不統一時,由第3名研究者裁定。評價內容均以“是”“否”“不清楚”“不適用”進行評價,共10個條目;全部滿足則文獻質量為A級,部分滿足為B級,完全不滿足為C級。本研究納入質量等級為A級或B級的文獻,排除質量等級為C級的文獻。
1.5 資料提取與匯總
采用文獻管理軟件EndNote X9將檢索到的文獻進行去重,由2名經過循證護理培訓的研究人員按照文獻的納入及排除標準獨立對文獻進行閱讀和篩選,最后將2名研究人員納入的文獻進行交叉核對,如果出現意見不統一則由第3名研究人員協助判斷,確定最終納入的文獻。資料提取內容包括作者、國家、發表時間、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感興趣的現象以及主要結果。采用澳大利亞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推薦的匯集性整合方法對文獻結果進行分析整合[12],在對原始文獻進行反復閱讀、對比和分析的基礎上,把所有研究結果總結成新的分類,并對分類之間的邏輯層級進行分析,然后把這些新的分類匯總為整合結果。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步檢索數據庫獲得相關文獻714篇,剔除重復文獻后獲得492篇;閱讀題目和摘要初篩后獲得38篇,閱讀全文進行復篩,最終納入13篇[13?25]文獻,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質量評價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質量評價結果見表2。
2.3 Meta整合結果
通過反復閱讀、分析、比較納入的13篇文獻,最終共提煉出41個研究結果,歸納成9個類別,形成了4個整合結果。
2.3.1 整合結果1:IVF?ET失敗對病人心理造成消極影響
2.3.1.1 類別1:悲傷與難過
生育問題不僅局限于女性,部分IVF?ET失敗的原因來源于男性,但由于大眾的固有認知,讓女性感到難過(“他們告訴我我丈夫精子有問題,會導致胚胎無法著床,我不能生孩子是因為我丈夫的問題,然而他們說這是我的錯,我感到很悲傷”[14])。再者,作為1名準備懷孕的母親,對孩子的感知較為敏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悲傷和難過(“不管這個孩子在你肚子里有多久,感情有多淡,但是你吃了這份苦,你就會覺得孩子沒了很難過”[24]);甚至有病人會認為是自己的原因導致的失敗(“這讓我很好奇,我做錯什么了嗎”[21]“不知道是不是我吃了大蒜和辣椒,去復查的時候就說沒有胎心了,當時好后悔,我在想是不是自己年紀大了,卵子質量不行,肯定不如年輕時候”[25])。IVF?ET失敗使病人的生育希望落空,從而感到失落、自責(“他給了我希望,突然之間又沒有了,感覺自己挺無用的”[24])。
2.3.1.2 類別2:害怕與恐懼
多次不孕治療失敗會讓病人長期處于害怕與恐懼中,擔心下一次的治療是否會成功(“我們生活在持續的恐懼中,我們生活在希望和恐懼中,這意味著擔心治療的失敗”[15]);部分高齡病人會擔心年齡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如果我還是30歲的話,我會繼續做IVF?ET的,但是我已經40歲了,我實在不可能懷孕了”[22]);同時,病人因為害怕身體無法接受更多的超促排卵和操作[“我讓我的家人經歷了這么多,我們還能再試多久?我的身體還能承受多少?”[21];“我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做到的,但總有那么一刻它(身體)會說,我再也承受不了了”[13]]。
2.3.1.3 類別3:尷尬與羞愧
許多人認為不孕治療是個人的隱私,不愿意當眾談起這個話題,特別是男性病人(“不育癥男性不太喜歡與其他人談論不育癥和治療結果,我覺得他們很尷尬”[14])。當治療失敗后,面對家人和朋友的詢問會覺得很羞愧(“這次我在媽媽家住了一段時間,當她問我試管授精的結果時,我很羞愧”[14])。
2.3.2 整合結果2:IVF?ET失敗病人生活中的改變與壓力
2.3.2.1 類別4:人際關系改變
由于文化信仰的差異,不孕癥會對病人造成家庭危機(“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以后恐怕在家里也站不住腳,在社會上也沒面子”[22]);對夫妻感情造成威脅(“當我感覺很糟糕的時候……我不是個合適的女人,我不明白為什么我丈夫想和我在一起……因為我給不了他想要的,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20])。但是在試管嬰兒治療過程中,人際關系亦會有所收獲,夫妻共同面對疾病使得關系更加親密(“就我個人而言,我會覺得我丈夫和我的關系更親密……雖然這是一段不愉快的經歷,但有時我覺得他和我至少一起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光”[16]);父母家人關系緩和,理解其為懷孕做出的努力(“我覺得我很幸運,因為我周圍的人沒有給我任何壓力……我的岳父也很支持我”[16]);甚至可以為同事和朋友提供情感支持(“也許是因為我見過很多和我很相似的案例,也是不成功的,所以我們可以互相安慰”[16])。
2.3.2.2 類別5:經濟壓力過大
IVF?ET需要進行超促排卵,整個治療過程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持,在治療過程中花費較大(“我的丈夫是1名工人,我們被告知我不能生育,我們賣掉了所有的東西來支付治療費”[19]);由于治療需要長時間地參與,有的病人甚至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治療,減少了經濟來源[“為了做這個(試管嬰兒)我連工作都辭了,就靠他(老公)打工賺點錢”[23]];IVF?ET失敗后病人可能因為經濟原因而終止下一個周期的治療(“如果我接著進行治療,那我就得借錢”[13]);有些人甚至需要還清之前借的錢,才敢繼續嘗試(“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還清這筆錢,然后我們才可以再次嘗試”[21])。
2.3.3 整合結果3:IVF?ET失敗病人創傷后成長
2.3.3.1 類別6:調動正向情緒,積極應對
IVF?ET失敗后病人會調動正向認知,積極應對,適應并調節創傷反應。部分病人強烈渴望擁有自己親生的孩子,他們積極應對、不放棄(“因為……我們想成為父母……所以我們不想放棄,基本上……我會說,讓我們開始下一次治療吧”[17]“人家電視里那個60歲的老太太都能生,我可比她小多了”[23]);對治療充滿信心(“每個經歷過的人都會說,計劃下一步是你繼續前進的原因,因為如果你計劃下一步,下一次就有希望”[13])。另外,一些病人接受不孕事實,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在很多醫院做過試管授精!我幾乎看過臺灣所有的名醫了!我真的已經盡力了”[18]);其還會轉移注意力(“流產后我就是全部寄托于工作”[24])或從失敗經驗中獲取個人內在力量(“當我回顧這段經歷時,我認為這段經歷使我與基督的關系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給了我力量,使我成為一個更好、更謙卑的人”[21])。
2.3.3.2 類別7:改變想法,規劃未來
病人被“沒有孩子”困惑許久,經歷IVF?ET失敗后病人認識到現代高科技也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解決生育問題(“有沒有治療不孕癥的新方法?如果沒有新的治療方法來解決我的種植問題,結果將是一樣的,可能是零成功,我決定放棄了”[18]);開始重新規劃未來,更加注重自我的成長(“我當然不愿意把我的一生花在只生孩子這一件事情上,這是不值得的”[22]);通過培養興趣愛好和樹立其他人生目標來面對生活(“我不用花幾個小時去研究治療方法,比如上網看資料、看報紙,等等,我開始練瑜伽,我開始唱歌,我很享受這些事情”[13])。
2.3.4 整合結果4:IVF?ET失敗病人未滿足的需求
2.3.4.1 類別8:一般社會支持缺乏
社會支持主要來源于配偶、家人及朋友。不孕癥病人承受著社會的巨大壓力,十分渴望得到配偶和親屬的支持(“在胚胎停止發育后,我一直處于悲傷中,我老公經常跟我開玩笑,讓我開心,他經常說:‘沒有孩子,我們也要過一輩子’,讓我特別感動”[25])。然而,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存在許多不被理解的現象(“他們似乎不想承認他們的兒子有問題,我越是說我不是不育的原因,他們就越不相信”[14]);特別是經歷了IVF?ET失敗后,病人會選擇性回避社交,希望可以遠離社會壓力(“我甚至不把治療的事情告訴自己的母親,因為家人可能會問很多關于治療是否有效的問題,這會給我帶來壓力”[14])。
2.3.4.2 類別9:醫療生殖知識缺乏
由于缺乏專業生殖醫療知識,面對IVF?ET失敗時病人表現為茫然、不知所措(“像我們年紀大了是不是該吃點什么補補啊,我也不懂,都是聽別人說什么對懷孕好就托人去買”[23]);病人希望得到生殖醫護人員提供的專業醫療建議,以幫助病人做出正確決策(“因為有時候你確實需要醫生的幫助,你確實需要藥物治療,我覺得如果你不去,你就會像我現在一樣陷入困境”[13])。
3 討論
3.1 重視IVF?ET失敗病人的心理和社會困境,進行早期干預
IVF?ET失敗對病人的心理和社會功能造成創傷。本研究Meta整合結果顯示,在心理方面,IVF?ET失敗病人長期存在害怕、恐懼、難過、自責、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26?27]一致。面對IVF?ET的失敗,傳統的思想讓病人經受不同程度的壓力,加之經歷多次治療失敗,許多負性情緒隨之而來,而負性情緒可能影響胚胎著床,導致胚胎種植失敗[10,28?29],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面對IVF?ET失敗的病人,醫護工作者應重點關注病人心理狀態,定期應用相應心理評估工具進行心理狀態評估,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早期對病人進行針對性干預,緩解病人負性情緒,避免“負性情緒—移植失敗”的惡性循環;也可從多維度進一步研究和分析胚胎移植失敗的影響因素,建立臨床預測模型,利用預測模型落實“三早”原則,增強早期風險識別與治療,進一步增加胚胎移植成功率。在社會功能方面,IVF?ET失敗可能會造成病人的家庭危機,家庭關系維系障礙[30]。輔助生殖治療的特殊性需要較高的經濟支持,使病人擔負著巨大的身心和經濟負擔,對治療信心和治療依從性產生不良的影響[31]。因此,國家應重點關注該疾病的低收入人群,不斷完善其醫療保障制度和基層醫療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投入,增加省級醫院與基層醫院生殖醫學聯盟義診等,以便偏遠地區病人就醫,減輕病人就醫經濟壓力。
3.2 關注IVF?ET失敗病人內心世界,引導其積極應對
客觀事件往往通過主觀認知間接影響個體情緒體驗。本研究Meta整合結果顯示,IVF?ET失敗后病人也會產生積極心理體驗,建立積極的認知評價,重新規劃未來,最終實現生活重建。分析原因:在IVF?ET失敗后,一些病人能認真評估失敗原因及自身身體情況,逐漸接受“無孩子”的事實,認識到人生更重要的事是維持健康的生活,進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獲得內心的歸屬感。可見,堅定的信念是病人堅持治療的動力;積極的心態可以使病人重新規劃自己的未來,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林佳楠等[32]的研究發現,通過正念療法干預策略可幫助病人認識自身價值,降低失敗事件給病人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提示醫護人員應對IVF?ET失敗病人進行正向引導,應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33]、敘事療法[34]等積極心理學方法幫助病人建立積極應對方式,發現自身價值,提升希望水平,改善生活質量。
3.3 重視IVF?ET失敗病人真實需求,給予良好的外界支持
本研究Meta整合結果顯示,IVF?ET失敗病人存在生殖健康知識掌握不足、回避社會等問題,十分渴望得到配偶及家屬的理解。在治療失敗后,配偶及家人的支持態度、醫療生殖保健服務質量及社會文化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病人身心體驗及下一步的決策,這與一項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的研究結果[35]基本一致。分析原因:IVF?ET失敗病人由于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在經歷失敗事件后無法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需要來自外界的情感、經濟及醫療支持。配偶及家人是病人的情感支柱,經歷失敗事件后可以與病人共同面對其帶來的身心創傷,減輕病人的精神壓力。專業醫療人員能夠解答病人最關心的失敗原因、后續治療的建議等問題,為IVF?ET失敗病人進一步決策提供參考,緩解病人內心矛盾與內疚感,樹立疾病治療的信心。因此,醫務人員應重視IVF?ET失敗病人的真實體驗,鼓勵病人配偶、親屬給予其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幫助其改變想法,遠離傳統生育壓力。同時,重視生殖醫學知識的科普,可以從國家、社會、醫院等層面構建多維度健康教育支持系統,幫助病人全面了解生殖醫學知識,促進病人知、信、行的轉變,使不孕癥病人增加治療疾病的勇氣,樹立積極的心理狀態,增強治療成功的信心。
4 小結
本研究結果系統地詮釋了IVF?ET助孕失敗病人在經歷失敗事件后經歷的一系列心理、社會體驗和需求,提示醫護人員應早期識別IVF?ET助孕失敗病人的負性心理體驗,挖掘病人內心積極體驗,正確引導其正向體驗,積極進行未來規劃,實現生活重建。本研究也明確了IVF?ET助孕失敗病人內心真實需求,其存在生殖健康知識掌握不足、回避社會參與、十分渴望得到配偶及家屬的理解等問題,提示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幫助病人樹立積極的心理狀態,增加治療成功的信心。但本研究納入研究包含了不同的治療方式、文化背景、經濟水平和受訪場景,這些因素可能造成結果的異質性,影響整合結果的全面性和解釋性。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對IVF?ET助孕失敗病人的心理體驗發生發展的作用機制進行深入探索,為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
[2] FARQUHAR C,MARJORIBANKS J,BROWN J,et al.Management of ovarian stimulation for IVF:narrative review of evidence provided fo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ance[J].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2017,35(1):3-16.
[3] HANEVIK H I,HESSEN D O.IVF and human evolution[J].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2022,28(4):457-479.
[4] 張孝東,鄧成艷,黃學鋒,等.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2019年輔助生殖技術數據報告[J].生殖醫學雜志,2022,31(8):1015-1021.
[5] 董悅芝,楊曉霞.初次與重復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中夫婦焦慮、抑郁及社會支持狀況探討[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22(18):83-86.
[6] COUGHLAN C,WALTERS S,LEDGER W,et al.A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among women with and without reproductive fail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4,124(2):143-147.
[7] TURNER K,REYNOLDS-MAY M F,ZITEK E M,et al.Stress and Anxiety Scores in first and repeat IVF cycles:a pilot study[J].PLoS One,2013,8(5):e63743.
[8] 劉俠.心理護理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復種植失敗患者心理狀態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31):145-146.
[9] 郭啟云,陳聲容.焦慮、抑郁在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患者自我效能感與生育生活質量間的中介效應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20,35(17):3251-3254.
[10] 歐陽旭平,陳丹,鮑祎敏,等.IVF-ET治療女性因素不孕患者不同階段焦慮抑郁情緒與結局的關系[J].中華男科學雜志,2019,25(2):184-187.
[11] 胡雁,郝玉芳.循證護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
[12] 顧鶯,張慧文,周英鳳,等.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關于不同類型研究的質量評價工具——系統評價的方法學質量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8):701-703.
[13] BAILEY A,ELLIS-CAIRD H,CROFT C.Living through unsuccessful conception attempts:a grounded theory of resilience among women undergoing fertility treatment[J].Journal of Reproductive and Infant Psychology,2017,35(4):324-333.
[14] EBRAHIMZADEH ZAGAMI S,LATIFNEJAD ROUDSARI R,JANGHORBAN R,et al.Iranian infertile couples' strategies to manage social interactions after un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J].Human Fertility,2021,24(5):341-352.
[15] HOLTER H,BERGH C,GEJERVALL A L.Lost and lonely:a qualitative study of women's experiences of no embryo transfer owing to non-fertilization or poor embryo quality[J].Human Reproduction Open,2021,2021(1):hoaa062.
[16] LEE G L,HUI CHOI W H,CHAN C H,et al.Life after unsuccessful IVF treatment in an assisted reproduction unit: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gains through loss among Chinese persons in Hong Kong[J].Human Reproduction,2009,24(8):1920-1929.
[17] MESQUITA DA SILVA S,PLACE J M,BOIVIN J,et al.Failure after fertility treatment:regulation strategies when facing a blocked parenthood goal[J].Human Fertility,2020,23(3):179-185.
[18] SU T J,CHEN Y C.Transforming hope:the lived experience of infertile women who terminated treatment afte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failure[J].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006,14(1):46-54.
[19] MOSALANEJAD L,PARANDAVAR N,GHOLAMI M,et al.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factors of hope in infertile women with failure in infertility treatment:a phenomenology study[J].Irani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2014,12(2):117-124.
[20] VOLGSTEN H,SVANBERG A S,OLSSON P.Unresolved grief in women and men in Sweden three years after undergoing unsuccessful in vitro fertilization treatment[J].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2010,89(10):1290-1297.
[21] FREDA M C,DEVINE K S,SEMELSBERGER C.The lived experience of miscarriage after infertility[J].MC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 Child Nursing,2003,28(1):16-23.
[22] 秦輝靈,雷金鳳,彭婷,等.不孕癥婦女經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失敗后情感體驗的質性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7,24(2):72-74.
[23] 沈麗雯,富林寶,張曉冬,等.45歲以上女性患者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失敗后情感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國鄉村醫藥,2020,27(19):56-57.
[24] 應遜遜,徐秀玲,金央,等.經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術妊娠后流產婦女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22,20(3):281-283.
[25] 張燕,胡永鳳,趙娣,等.IVF-ET術后胚胎停育患者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22):30-32.
[26] SCHALLER M A,GRIESINGER G,BANZ-JANSEN C.Women show a higher level of anxiety during IVF treatment than men and hold different concerns:a cohort study[J].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6,293(5):1137-1145.
[27] 李俞辰.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婦女的情緒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1.
[28] 楊洋,孫萍.IVF-ET女性焦慮、抑郁與血清單胺類神經遞質和妊娠結局關系[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9,27(12):1671-1674.
[29] AN Y,SUN Z Z,LI L N,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reproductive outcome in women undergoing in vitro fertilization treatment:psychological and neurohormon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2013,30(1):35-41.
[30] 唐文豪,李彥伶,黃麒榕,等.我國不孕癥女性心理體驗質性研究的系統評價和Meta整合[J].解放軍護理雜志,2021,38(7):16-19.
[31] 王榮榮.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患者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婦兒健康導刊,2023,2(7):48-50.
[32] 林佳楠,張赫,于秀麗,等.正念減壓療法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失敗患者心理彈性及正念注意覺知的影響[J].護理學報,2021,28(3):69-73.
[33] 趙晴.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術后早期先兆流產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干預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2.
[34] 王董慧.敘事療法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低收入女性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干預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2.
[35] CASALE M,CARLQVIST A.Is social support related to better mental health,treatment continuation and success rates among individuals undergoing in-vitro fertiliz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tocol[J].PLoS One,2021,16(6):e0252492.
(收稿日期:2024-06-30;修回日期:2025-01-22)
(本文編輯 趙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