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ffect of different angles ankle pump movement patterns on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linbs in hemiplegic bedridden patients with stroke
YUAN Yanshan,CHENG Benlin*,LU Yanyan
Jiangna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Jiangsu 214000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G Benlin,E-mail:1060224565@qq.com
Keywords" ankle pump movement;stroke;hemiplegia;exercise compliance;exercise fun;deep vein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s;nursing
摘要" 目的:探討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對腦卒中偏癱臥床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50例腦卒中偏癱臥床病人為研究對象,將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75例病人列為對照組,將2023年2月—2024年1月收治的75例病人列為觀察組。對照組實施常規踝泵運動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干預;比較兩組病人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的鍛煉依從性及鍛煉趣味性,并比較干預后兩組病人霍曼斯(Homans)征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結果:干預前,兩組病人鍛煉依從性評分、鍛煉趣味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實施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干預后,觀察組病人鍛煉依從性評分及鍛煉趣味性評分高于對照組,且Homans征陽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01)。結論: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臥床病人的鍛煉依從性和趣味性,有助于預防病人Homans征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關鍵詞" 踝泵運動;腦卒中;偏癱;鍛煉依從性;鍛煉趣味性;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5.04.036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其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呈逐年上升趨勢,給病人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的生理和心理負擔[1]。偏癱是腦卒中病人常見的后遺癥之一,病人發病后常表現為一側肢體肌力減退、運動功能障礙或完全喪失等癥狀[2]。病人由于局部神經功能障礙導致肌肉無法正常收縮,造成活動受限,部分病人需長期臥床休息。長期臥床易導致病人下肢血液循環不暢,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發生風險[3]。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腦卒中偏癱臥床病人的常見并發癥,不僅增加病人腦卒中的復發風險,還可能導致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4]。為預防腦卒中偏癱臥床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踝泵運動作為一種簡單有效的物理療法備受關注。踝泵運動通過促進下肢肌肉收縮、增加足踝關節運動幅度和速度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減少
血栓的形成風險[5]。然而,由于偏癱臥床病人住院時間較長,且單一的踝泵運動使病人鍛煉依從性及鍛煉趣味性降低,早期鍛煉效果不理想[6]。因此,如何最大化發揮踝泵運動的作用仍是我國研究討論的焦點之一。有研究表明,結合巴氏球和踝泵運動可以增加病人對足底本體感覺的刺激,從而提高踝泵運動的趣味性,使病人更加主動、標準地進行康復鍛煉,還有助于培養其對踝泵運動的重視,進而提高康復依從性,有效改善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7]。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巴氏球進行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對腦卒中偏癱臥床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50例腦卒中偏癱臥床病人為研究對象,將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75例病人列為對照組,將2023年2月—2024年1月收治的75例病人列為觀察組。納入標準:1)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8],且經X線斷層掃描和磁共振成像證實存在偏癱;2)年齡40~70歲;3)具備良好的視聽和交流能力,無明顯的認知障礙;4)病人及其家屬了解本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因腦部創傷或神經系統的其他疾病引起的偏癱癥狀;2)合并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病、腦積水或癡呆等;3)患有血液系統疾病或凝血功能異常;4)合并明顯的肝腎功能異常;5)曾接受抗凝治療;6)臨床資料不完整或由于個人因素導致中途退出。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RS202112059)。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踝泵運動及護理。1)體位轉換:定時進行體位轉換,避免長時間固定在同一體位,預防發生壓力性損傷;2)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定期換洗床單、被褥,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3)營養支持:保證病人足夠的營養攝入,根據病人情況調整飲食種類和攝入量;4)口腔護理:定期幫助病人刷牙以清潔口腔,預防口腔感染;5)定期翻身:幫助病人定期翻身,保持肌肉活動,促進血液循環;6)踝泵運動:分為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主動運動包括屈踝、伸踝,被動運動包括踝關節的屈曲和伸展,以模擬正常步行時的踝關節運動。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巴氏球實施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干預。
1.2.1 成立干預小組
選取3名主管護師、2名主任護師、1名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組成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均由專業的醫生及護理人員組成,經驗豐富,能夠準確評估病人情況,并開展治療,且能夠運用醫學統計分析方法和相關軟件進行臨床數據的分析及處理,并形成研究報告。其中,主任醫師、主任護師及主治醫師負責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的評估,并制定治療方案;由主管護師負責方案的具體實施以及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此外,小組成員定期開展疾病知識及護理操作培訓,確保所有參與成員均熟練掌握踝泵運動的相關知識及操作方法。
1.2.2 實施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干預
1.2.2.1 材料和環境準備
選擇適合病人體型和能力的巴氏球,將巴氏球放在床上,確保球體穩固,并確保病人處于安全環境中,且有專業人員及家屬在旁輔助。以保證整個訓練過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1.2.2.2 實施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
1)前伸式:病人坐在床上,雙腿伸直并懸空,雙腳放在巴氏球上,要求病人通過踝關節的伸展和屈曲動作來推動巴氏球滾動,重復10~15次;此角度下的踝泵運動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加強腳踝周圍的肌肉力量。2)側向式:病人側臥于床上,將一條腿懸空并將腳放在巴氏球上,要求病人通過踝關節的伸展和屈曲動作來推動巴氏球滾動,重復10~15次;此角度下的踝泵運動可針對不同側身部位的肌肉和關節進行有效訓練。3)后伸式:病人仰臥于床上,雙腿伸直并懸空,雙腳放在巴氏球上,要求病人通過踝關節的伸展和屈曲動作來推動巴氏球滾動,重復10~15次;此角度下的踝泵運動可鍛煉脛骨前肌群,增強下肢血液循環。
1.2.2.3 訓練頻率和持續時間
每日進行2~3次訓練,每次持續15~20 min;在病人進行訓練時應注意使其保持舒適感,避免過度疲勞。
1.2.2.4 訓練注意事項
每次治療選擇1種踝泵運動進行訓練,隨后根據病人康復進展逐漸增加訓練難度和角度,如先從前伸式開始,逐漸引入側向式和后伸式,以全面鍛煉病人踝關節周圍肌肉。本研究于干預4周后評價干預效果。在進行踝泵運動時,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并結合醫囑確定適當的運動強度和頻率,運動時應注意觀察病人的反應,避免造成過度疲勞或不適。此外,應定期評估和記錄病人的運動效果,及時調整運動計劃。
1.3 觀察指標
1.3.1 鍛煉依從性
采用本院自制的鍛煉依從性量表評價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的鍛煉依從性,該量表包括鍛煉頻率、鍛煉時間、鍛煉強度及鍛煉意愿4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總分20~100分,分值與鍛煉依從性成正比。
1.3.2 鍛煉趣味性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由本研究小組成員自制行為反應趣味性評價量表,初步應用后收集病人的反饋和建議,根據試用結果對該量表進行改進和修正。該量表用于比較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的鍛煉趣味性,包括情感反應、參與度、興趣程度、自我效能感4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喜歡”到“非常喜歡”依次計1~5分,總分20~100分,分值與鍛煉趣味性成正比。
1.3.3 并發癥發生情況
干預4周后收集兩組病人霍曼斯(Homans)征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1)Homans征:病人腓骨肌或脛骨肌下兩側的深靜脈區域出現疼痛或不適感,則視為Homans征陽性。2)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人存在下肢腫脹、疼痛、壓痛、發紅、熱感等表現,血清D?二聚體水平升高,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明確診斷。
1.4 資料收集方法
在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分別向兩組病人發放本院自制的并經過改進和修正的鍛煉依從性量表和行為反應趣味性評價量表,指導病人根據自身感受由病人自行填寫,填寫完畢后統一收回,進行整理和統計分析。在干預4周后,由經過專業培訓的醫護人員對兩組病人進行檢查,通過按壓病人腓骨肌或脛骨肌下兩側的深靜脈區域,觀察病人是否出現疼痛或不適感以判斷Homans征是否為陽性,并做好記錄。同時,觀察兩組病人是否存在下肢腫脹、疼痛、壓痛、發紅、熱感等表現,檢測血清D?二聚體水平,對疑似病例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明確是否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并做好相應的診斷記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鍛煉依從性比較(見表2)
2.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鍛煉趣味性比較(見表3)
3 討論
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預防包括基礎預防、物理預防及藥物預防等,而踝泵運動是各種預防措施中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之一[9]。踝泵運動是指通過下肢肌肉收縮帶動踝關節運動,從而使下肢肌肉起到像泵一樣的作用,促進下肢血液和淋巴液循環,進而促進下肢腫脹消退、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同時也有助于預防肌肉萎縮和踝關節僵硬;主要包括踝關節的屈伸和環轉運動[10]。踝泵運動的原理為跖屈(下繃腳尖)時,小腿三頭肌收縮變短,脛骨前肌放松伸長;背伸(上勾腳尖)時,脛骨前肌收縮變短,小腿三頭肌放松伸長;而當肌肉收縮時,血液和淋巴液受擠壓回流,肌肉放松時,新鮮血液補充[11]。通過這樣簡單的屈伸腳踝可以有效促進整個下肢的血液循環[12]。近年來我國學者王麗春等[13]對踝泵運動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認為踝泵運動作為一種簡單、經濟、有效的預防方式,既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也可以起到預防下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的作用,應當提倡作為臥床病人常規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本研究綜合國內文獻報道對踝泵運動治療及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癥的臨床效果開展了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且簡單易行。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干預后,觀察組病人鍛煉依從性及鍛煉趣味性評分高于對照組,且Homans征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01),表明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干預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臥床病人的鍛煉依從性和趣味性,預防Homans征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分析其原因在于:1)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可提供更多運動選擇,較單一運動模式更加多樣化,可增加鍛煉趣味性,使病人更有興趣參與鍛煉,從而提高鍛煉依從性。隨著病人鍛煉依從性的提高,病人將更加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實施治療計劃,保持穩定的鍛煉頻率和強度,這對于恢復病人的運動功能、預防并發癥等具有積極意義[14];同時,踝泵運動模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可能使病人在進行鍛煉時感到更輕松和愉快,有助于減輕病人的焦慮和抵觸情緒,進而增加病人堅持鍛煉的積極性,通過增加鍛煉的趣味性,病人可能會更主動地投入到鍛煉中,從而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15]。2)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可產生更有效的肌肉收縮和血液循環刺激,通過改變踝關節的角度可以調整肌肉的受力方向,從而更好地激活相關的肌肉群,更精確的肌肉收縮也有助于增強肌肉力量和改善血液循環,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此外,踝泵運動的特點在于通過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和淋巴液流動以減少血液滯留的可能,有利于減少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風險;且適當的踝泵運動可以改善下肢循環,降低Homans征的陽性率和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從而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16]。3)對于臥床病人來說,因其行動受限,鍛煉依從性往往較低;而使用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可使病人更好地適應臥床狀態,提供更靈活、便利的鍛煉方式,從而增加病人鍛煉的興趣和依從性。
4 小結
綜上所述,不同角度的踝泵運動模式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臥床病人的鍛煉依從性和趣味性,預防Homans征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劉玥,金香蘭,張寅,等.腦卒中高危人群臨床流行病學特征的中西醫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17(8):1180-1183.
[2] 劉華,徐冬梅,鄧小渝,等.低頻神經肌肉電刺激輔助治療老年腦卒中后偏癱肌痙攣對肌張力恢復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3,43(5):1114-1117.
[3] 王賓艷,孫雯.護理風險預警監控預防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1):166-169.
[4] 劉海青,程晶晶.前瞻性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22,28(3):482-483.
[5] 尤夢潔,錢紅燕,吳晨.改良式踝泵運動干預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效果實踐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3,30(15):126-129.
[6] 周麗玉.Bobath運動聯合踝泵運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肌力恢復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51):158-172.
[7] 陳曉影,金玉霞,李學新.巴氏球技術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軀干及下肢控制能力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7):2542-2546.
[8] 周恩超.顱腦CT血管成像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診斷及預后判斷的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22,20(1):28-31.
[9] 翟雅雅,李淑敏,程領.踝泵運動聯合呼吸功能鍛煉預防肺腺癌患者圍手術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效果[J].癌癥進展,2022,20(5):525-528.
[10] 李積柳,陳映雪,黃紹晶,等.踝泵運動聯合股四頭肌收縮運動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癥的效果[J].福建醫藥雜志,2023,45(2):165-167.
[11] 陶伏瑩,馮建萍,李珍宇,等.不同踝泵運動方式對下肢靜脈回流影響的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1,25(9):128-132.
[12] 方成成,黃玉鳳,童玲,等.踝泵運動對下肢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23,9(5):624-628.
[13] 王麗春,黃芳艷.踝泵運動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循證護理,2021,7(16):2176-2180.
[14] 朱穎,季節.新型踝泵運動輔助裝置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圍手術期鍛煉依從性及準確性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1,28(11):77-79.
[15] 龔玉蕾,郭建明,魏軍,等.踝泵運動對重癥肺炎患者住院期間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23,9(2):164-167.
[16] 陳小燕.改良踝泵運動在下肢靜脈曲張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循證護理,2023,9(19):3555-3557.
(收稿日期:2024-03-30;修回日期:2024-11-26)
(本文編輯 趙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