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拍課程資源主要是指由同一所學校的師生在漫步校園、居家生活、徒步旅行或返鄉探親中,用智能手機隨手拍攝的可用于教學的相關事物的照片及短視頻資源。文章結合初中生物學教學實例,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利用隨拍課程資源構建生物學有效課堂。
[關鍵詞]隨拍課程資源;有效課堂;真實情境;初中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5)02-0074-03
教育是一門藝術,其最大特點在于獨創性。但是,在各級公開課中卻很少看到原創多媒體課件,授課教師所用的圖片或視頻極少是由自己拍攝的。這一現狀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尤為明顯,而將日常生活中的隨拍轉化為課程資源,恰好能夠有效彌補初中生物學教學在這方面的不足。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生物學課程資源是指生物學課程實施可利用的所有物質和人力條件,它不僅影響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教學方式,也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是決定課程實施和課程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課程資源種類多種多樣,凡是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資源都應該加以開發與利用[1]46。隨拍課程資源主要是指由同一所學校的師生在漫步校園、居家生活、徒步旅行或返鄉探親中,用智能手機隨手拍攝的可用于教學的相關事物的照片及短視頻資源。筆者結合多年的初中生物學教學實踐,嘗試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利用隨拍課程資源構建生物學有效課堂。
一、利用隨拍課程資源創設真實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無形且寶貴的課程資源,是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基礎。教師應深入了解并充分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將其融入真實情境中。由于學生對身邊熟悉的事物往往更加關注、更感興趣,因此利用學生身邊事物創建的隨拍課程資源,對學生而言更具親和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例如,在教學“病毒”一課時,教師可以用所帶班級教室內焚燒滅蚊片滅蚊的照片以及本校所在社區戶外噴霧滅蚊的照片,有效地導入新課。在展示上述隨拍照片的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照片中的做法目的是什么?是否有更好的滅蚊方法?登革熱的“幫兇”和“元兇”分別是什么?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學生能在隨拍照片所創設的真實情境中,很自然地從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過渡到新課的學習和思考,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又如,在教學“被子植物”這一概念時,教師可將在本校校園內拍攝到的九里香照片融入多媒體課件中。雖然這些照片沒有教材和網絡上的圖片精美,但是它們不僅能顯著提升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有效引導學生課后繼續觀察九里香的莖、葉、花、果實等器官結構,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被子植物”這個概念。
隨拍課程資源除了照片,還可以是視頻。視頻類的隨拍課程資源可以從形態、動作和聲音等多個角度展現事物之美,因此更容易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的住所與所在學校之間有一座小公園——花嶺公園。許多學生經常在課后、周末或假期前往花嶺公園游玩,對里面的環境和動植物比較熟悉。筆者曾拍攝到一段視頻,畫面中兩只珠頸斑鳩在公園高大的鳳凰木樹枝上打斗。在“鳥的生殖和發育”一課的課堂導入中,筆者運用了這段視頻。許多學生一眼就認出了視頻的拍攝場所是花嶺公園,隨即積極探討筆者提出的問題:這是什么鳥?這鳥棲息的樹是什么樹?你猜這兩只鳥為什么打斗?這種視頻類隨拍課程資源的應用,不僅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拓展了他們的生物學知識,還通過創設真實情境有效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思考,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二、利用隨拍課程資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和觀察能力
探究實踐是源于對自然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現實需求,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或完成實踐項目的能力與品格[1]5。然而,好奇心往往稍縱即逝,教師只有及時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命的奧秘。觀察作為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被頻繁提及,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和觀察能力是初中生物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進行,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等工具來進行。科學觀察不同于一般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應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對于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周密的計劃和足夠的耐心。在觀察過程中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與他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
然而,遺憾的是,現在許多學生更習慣于從網絡上獲取信息,而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留意觀察的習慣,有時甚至對身邊的動植物熟視無睹。筆者所在學校的后門及教學樓南樓西側種植著面條樹(糖膠樹),每年10月,當這些樹開花時,其“香臭香臭”的花香就會彌漫整個校園。盡管許多學生對這種花香都會感到好奇,但很少有人去探究其來源。據調查統計,在我校小學部就讀六年后至升入初中部的近百分之九十的學生,都不知道這種散發“香臭香臭”花香的植物長在哪里以及叫什么名字。依照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材的編排,“開花和結果”一課的授課時間恰好是在面條樹開花的次月。基于上述情況,筆者在教學“開花和結果”時一改常態,摒棄以鮮艷奪目的蟲媒花導入新課的方式,而以面條樹的花香和校園內面條樹的照片導入新課。授課時,筆者提問學生:上個月你在校園內有聞到“香臭香臭”的花香嗎?這種花香是什么植物散發出來的?它長在我們學校的什么位置?你有沒有留意到這種植物開花時有什么動物會大量聚集在它的花上?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他們主動觀察的習慣和善于觀察的能力,同時引導他們從視覺、嗅覺和聽覺等多個角度感知生命的神奇。經過這樣的教學活動,筆者發現每屆學生從這一節課之后,都會開始主動詢問各種各樣的生物學問題。比如,到了次年4月,有學生會拿著毛毛蟲狀的面條樹種子來問:這是死掉的蟲子,還是什么植物的種子?通過引導學生主動觀察散落這些毛毛蟲狀物體的周圍環境,他們很快就能發現這些毛毛蟲狀物體是面條樹的種子。
又如,鳥類的羽毛分為正羽、絨羽和纖羽三種類型。正羽因其羽軸粗大、羽片扁平闊大而顯眼,學生普遍了解。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城鎮學生在冬季穿上了輕柔且保溫性能極佳的羽絨服,這使他們對絨羽有了更多的認識。而纖羽因其細小如毛發狀,雜生在正羽與絨羽之中,通常只有在除去正羽和絨羽之后才能清晰看見,所以對于較少參與家務勞動、沒有親手宰殺過家禽的城鎮學生而言較為陌生。對此,教師可以在家中宰殺家禽時用手機拍下幾張雞或鴨等家禽的纖羽照片,并將其應用到初中生物學“鳥”一課的PPT課件中。在授課時,向學生展示這些照片,并簡要介紹纖羽的功能,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勤于觀察,不斷拓展生物學知識。
三、利用隨拍課程資源引導學生探討真實問題,促使學生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
生物學課程高度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經歷,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選擇恰當的真實情境,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和動腦的活動[1]3。筆者所在學校原來是一所國有企業的職工子弟學校,位于企業職工家屬居住的社區中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居住在這個社區,而其他學生也需要穿過這個社區上下學。這一特殊情況使得學校所在社區的動植物資源成為生物學教學中獨特且珍貴的教學資源。眾所周知,樹木有凈化空氣、防風降噪、調節氣候等重要生態價值,但實際上并非社區中的所有樹木都能得到居民的珍惜和愛護。特別是對低樓層的住戶而言,高大的樹木不僅會影響家中的采光和通風,還可能增加蛇類等危險動物入侵的風險。因此,有些低樓層住戶特別是一樓的住戶就會想方設法偷偷地把緊挨著自家陽臺或窗戶的樹木處死,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做法就是環剝樹木主干靠近地面部位的樹皮一圈。筆者在社區散步時見到這一情景就會用手機拍下照片,并將這些照片應用到“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一課的“深度拓思”環節中,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為什么環剝主干樹皮會導致樹木死亡?這種行為是否可取?為什么?你對社區的綠化設計有什么建議?通過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綠葉制造的有機物經樹皮中的篩管運輸”這一知識點,還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并鼓勵他們參與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討論,提出自己的創造性見解。
四、利用隨拍課程資源引導學生關注家鄉,促進學生人文素養提升
為了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充分發揮生物學課程的育人功能,教師應善于利用隨拍課程資源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的文化底蘊。在生物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地融入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課程實施的每個細節中逐步提升人文素養,從而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例如,核雕是以各種果核作為雕刻原料的民間微雕技藝,欖雕則是核雕中的一種,主要以橄欖核的雕刻為主,是廣東特色民間工藝品之一,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欖雕所用的烏欖盛產于廣東的增城、番禺、中山等地,其中增城的欖核個大仁小,是最佳的欖雕材料。欖雕在增城新塘鎮已有300多年的傳承歷史,在清代屬貢品,揚名海外。以湛菊生為代表的欖雕藝人,譜寫了增城欖雕工藝的絢麗篇章。現珍藏于增城博物館的《赤壁游舫》,是湛菊生54歲時刻制的精品。此核舫布局精巧,人物栩栩如生,雕刻技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從欖核原料到精湛的成品,需要經過畫樣、成型、雕刻、開臉、拋光等一系列精細的步驟,每一步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智慧。1989年,廣東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陳雨田教授鑒賞后對此作品驚嘆不已,稱其為“廣東一寶”。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少的增城人知曉家鄉有此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在“開花和結果”一課中講到桃果實的中果皮時,展示了在增城新塘公園拍攝到的石雕《赤壁游舫》照片(該石雕實際上是湛菊生欖雕作品《赤壁游舫》的放大仿制品),引導學生關注和了解增城欖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祖輩藝人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總之,教材提供的素材往往難以與每一個學生的生活實際完全對接,因此,一線教師需要從中架起一座橋梁,將教材上固化的內容生動地展示出來[2]。隨拍課程資源正是這樣一座橋梁,它看似隨手可得,實則是教師專注教學、用心觀察、敏銳捕捉才得來的生活化、個性化的獨創課程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當然,隨拍課程資源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教師遵循“在時間上求新”和“在空間上求近”的原則不斷地開發、實踐和豐富,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生物學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有效學習[3]。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包春瑩.例談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生物學教學資源的豐富[J].中學生物教學,2021(28):36-38.
[3]" 郭鵬飛.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精選范例的原則[J].生物學教學,2018,43(6):8-9.
(責任編輯" " 羅" "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