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上午,陽光燦爛,微風拂面,一年一度的省級職工乒乓球比賽在南京奧體中心體育館里如期舉行。球鞋與地板的摩擦聲、球員發力后的低吼聲、觀眾的叫好聲,在場館里此起彼伏,連綿不斷。
“這球太爆了,大三角,還帶著側弧,根本沒法防啊!”一張球臺旁,幾個老球友對剛剛那一板爆沖贊嘆不已。
乒乓球乃國球,喜愛者甚眾,我也不例外。
記得上小學時,在村小的水泥臺上,用光木板和小伙伴們將球你墊過來,我輕輕地推過去,玩得不亦樂乎。上了初中后,依然是水泥臺,不過彼時我已經開始用帶膠皮的球拍了,學會了發側旋球和下旋球,能擊敗不少同學。
但真正開始打乒乓球,是工作五年后,二十多年前。剛剛開始和一老同事打球時,對方左手叉著腰,右手握拍推擋幾下,就給我整蒙圈了。這期間我幸運地認識了老陳,一位曾經的某省隊乒乓球運動員,我從他那里學習了不少技巧,諸如如何握拍、擊打、站立、轉換等等,從那時起,乒乓球真正走進了我的生活,融入了我的肌肉記憶。
女兒上初中時,開始在家晚自修。為了陪伴,也為了打發時間,我開始學習書法,時常請教南藝的王老師。學了幾年后,發現乒乓與書法居然有很多相似之處。
比如,有人平時練球時,正手連拉、連打50板也不掉球,轉腰、蹬腿、揮肘等動作有模有樣,但進入比賽時,似乎就變得不會打球了,俗稱“訓練國家隊,比賽生產隊”。同理,有人臨帖狀態很好,七分神似,八分形象,和原帖相似度較高,但入帖容易,出帖難,在不看碑帖的情況下,似乎變得不會寫字了。
乒乓球教練總是提醒隊員注意球臺的寬度和長度,要將寬和長利用到極致。比如一個球員發一個對方正手短輕球,對方回球時,利用對方立足未穩,快搓或快劈一個斜角的急長球,對方容易回球下網,或者回球質量不高時,立刻用一個前沖弧圈球解決戰斗。同樣,比如我在研讀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時,發現在結體上,每個字都很好看耐看,清朗寬綽,充分利用了每一個字的寬度與長度,將短與長、奇與正巧妙地結合起來。
王老師經常提醒我,書法練習前,要先想好字與字之間如何擺布和勾連,下筆前要講究意在筆先,空中取勢,字方能靈動韻致。聯想到乒乓球運動員馬龍每次發球前都在琢磨,有時嘴里還念念有詞,估計在考慮發什么樣的球有利于他下一步進攻。只見他左手將球向上微微拋起,同時右臂擺動,腰部配合,前臂手腕自然下垂,向右后方引拍。當球從高點下降至近于網高的剎那間,擊球摩擦,一氣呵成,抖動而出。
在乒乓球比賽中,節奏和打法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球友老羅習慣用生膠膠皮,愛發“奔球”。“奔球”,顧名思義球速快、落點長、沖力強,發完球后結合強力快攻,往往對方還沒反應過來,一局已結束。這有點像書法家酒后大草,縱情揮毫,筆墨酣暢,狂放恣肆,給人帶來極強的視覺觀感。球友老徐喜長膠打法,球在臺上顯得有點飄飄忽忽,柔中帶剛,以防為主,雖總感覺節奏比對方慢一拍,但任對方猛沖猛打,他自閑庭信步。同樣,書法的線條有粗與細、濃與淡、輕與重、續與斷等變化,書寫的過程中,有快有慢,“飽筆須快,渴筆宜慢”,由此便形成了書法的節奏美、韻律美。
“老球皮”都有幾招逼真的假動作,比如發球時,用令人眼花繚亂幾乎看不出差別的動作發出兩種旋轉,偏下旋和偏上旋,讓對手難以判斷;進攻時,用正手滑板或用“草弧圈”進攻,滑板就是球像是從拍上“滑”出去一樣,改變了乒乓球運行的軌跡。“草弧圈”像弧圈球,但沒有弧圈球那么旋轉,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在書法的實踐過程中,同樣跳不出“虛實”二字。何謂“虛實”:在創作中,提筆為虛,落筆為實;在墨法上,枯淡為虛,焦潤為實;在筆法中,使轉為虛,提按為實;在結體中,避讓為虛,穿插為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正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宋代李耆卿《文章精義》曰:“莊子文字善用虛,以其虛而虛天下之實;太史公文字善用實,以其實而實天下之虛。”虛實掩映之妙或當如此。
乒乓球比賽講究氣定神閑,有的人在比賽中看不出使了多少勁,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因為他們接發球、處理球不急不躁,預判意識超前,什么樣的球對應什么樣的技術,將搓、推、擋、帶、挑等小球技術應用得淋漓盡致,盡量提高上臺率。也因為這些原因,他們的動作放松、合理、協調、舒展,顯得游刃有余。書法創作過程中也需要氣定神閑,精神放松,平心靜氣,“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從而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使得“元氣”通暢,技法得到更好的發揮。
但無論乒乓還是書法,都離不開勤學苦練,離不開“一萬小時定律”。只有在大量的訓練基礎上,才能迸發出靈感。正如俄國畫家列賓所說,靈感是對艱辛勞動的獎賞。沒有大量的訓練,何談氣定神閑。只有將基本功練扎實了,方能得心應手、隨勢附形。學習書法,橫豎撇捺、點提折鉤等基本筆畫定要練熟,“君于此藝亦云至,堆墻敗筆如山丘。”練習乒乓,接發球、搓削球、拉打球、推擋球等基本動作應逐一掌握,不可偏廢。熟練后方可學以致用、知行并進,并將日常所學所悟發揮出來,用于實踐,綜合運用。
萬物相生。某種程度上說,乒乓與書法之間的關系,有如體育與藝術之間的關系,“體育給予藝術靈感之源,藝術給予體育品位之美。”每當心情煩躁,或伏案工作一天后,球友相邀,頓時振奮精神,一板爆沖讓我神清氣爽;或者步入書房,臨帖一通小楷,抄寫一部經文,抑或長鋒羊毫大草一揮而就。雖然乒乓球很小,卻也能迸發出勢不可擋的能量,毛筆很輕,亦可以書寫出力拔千鈞的氣勢,令人酣暢淋漓、心曠神怡。
袁旭元: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業余時間喜歡閱讀與寫作,現定居南京。
編輯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