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有山,曰萬佛;舒城有湖,曰萬佛。山立西南,日夜俯瞰、守護著舒城;湖依中部,四季瀲滟,仿若明珠,倒映著舒城的時光變遷。
皖西山區縣舒城,地勢從西南成片陡峭連綿的山峰向東北趨緩成平原,最高峰萬佛山海拔1539米,最低處海拔6.8米,如此之故,容易形成河,而且河流眾多,少有阻礙。何以憑空多出了湖?是洪澇災害給逼出來的。
舒城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地勢低洼,歷史上洪澇災害頻繁。同樣飽受災害之苦的還有六安、霍山、金寨等縣區。如何制服桀驁不馴的惡龍?甚至變害為利,為我所用?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下,皖西五大水庫作為淠史杭灌區的主要組成部分,開始動工建設,橫跨江淮兩大流域。萬佛湖的前身龍河口水庫就是這五大水庫之一。
2018年,我參加“淠史杭灌區”開工60周年采風活動,三天的深入走訪,讓我走進了那段艱苦光榮的歲月。歷史脈絡里,鮮血與汗水交織,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比大壩還巍峨。僅龍河口水庫,就有十萬之眾上陣,糞箕扁擔,肩挑背扛,沒用一根鋼筋一袋水泥,筑就七十四米高、二百八十米長的世界第一人工土石大壩,號稱“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
如今,萬佛湖這50平方公里的水面和9億立方米的清澈湖水,是舒城臉上的動人酒窩。清澈不是天生,豐盈不是天然。當年的參與者經歷者見證者已經日漸稀少,作為他們的后人,因為他們的付出而享受著豐衣足食的后人,享受著萬佛湖美景的后人,是否還記得他們?
萬佛湖景區專門建立有龍河口水庫紀念館,全景式展現萬佛湖的前世今生,大壩下也設有專門的建設情景雕塑,是希望我們能夠深刻銘記——銘記他們,銘記那浩渺煙波下長眠不醒的梅河等幾座小鎮。銘記歷史,也銘記精神。
今日的萬佛湖,灌溉受益范圍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個縣(區),實灌面積1000萬畝;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僅2023年五一假期就接待游客10萬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76.29萬元;純天然養殖的萬佛湖有機魚,遠銷東北、華北,供不應求;引水工程建設完畢,省城合肥人已喝上水質優良的萬佛湖水……當年參與修建水庫的十萬之眾,欣慰否?長眠于地下水下的為修建水庫而獻出生命的父老鄉親,如若有知,也露出心安的笑容了吧?
何以稱佛成佛為佛?
諸島為佛,生養綠樹紅花鳥鳴魚翔,喚天藍云白,守護碧波萬頃,送清涼安寧健康愉悅;豐盈清澈為佛,身潔心潔,潔己潔人,無語勝萬言,以柔曼輕波傳遞清音,無私奉獻,福澤萬物眾生;那些不惜青春和生命付出的締造者,與命運抗爭,與自然磨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已然成就佛的仁愛和功德;身在佛境久矣的萬千生靈,觀佛容,沐佛音,享佛惠,天長日久,靜悄成佛也在情理當中。
萬佛之名,名副其實矣。
舒城有山,有湖,有萬佛,乃舒城之幸之美之福,當不辜負不愧對,盡銘記、守護、弘揚和進取之責,則大幸大美大福哉。
是否如是?湖邊站立成問號的我,在聆聽湖的答案。
丁迎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六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啄木鳥》等報刊發表作品。出版作品集《咖啡加鹽》等。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