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作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決策,指引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部署,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其第八條明確要求,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國根基。教育強國建設的實現必須有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正所謂,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
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 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指出,大力支持師范院校建設,全面提升師范教育水平,堅持師范院校教師教育第一職責,大力支持師范院校“雙一流”建設。師范類院校要用好這一契機,注重將師范類院校高質量發展與服務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相銜接,推動構建中國特色的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引領基礎教育創新發展,探索師范強教之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師范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論述,明確了新時代教師所應具備的精神境界和成長努力的方向,是我們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更賦予了新時代教師教育工作崇高的使命。
首先,師范類院校要做教育家精神的闡釋者,全面深入做好教育家精神的內涵研究,理清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和弘揚與踐行的內在邏輯,以教育家精神的研究闡釋賦能師范生教育培養,強化教育家培育,成為教育家精神研究、闡釋和踐行的重鎮,并產生示范帶動作用,經由一批批師范生產生聯動效應,在全社會形成以教育家精神為價值追求和行動遵循的良好氛圍。
其次,師范類院校要做教育家精神的傳承者,在強化思想引領和師德師風建設中,把穩教師思想之舵和成長之基。要高度重視理想信念教育,持續強化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好師范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勢,探索在教師和師范生中優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通過現場教學、場景化帶入,沉浸式參與等方式,全力推動師生師德培育,系統構建“學校黨委—職能部門—學院(部)—教師黨支部”四級協同聯動的工作格局,將師德師風教育貫穿師生成長培育全過程。同時,要貫穿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以黨組織建設賦能教師隊伍和學生黨員隊伍建設,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再次,師范類院校要做教育家精神的踐行者,將教育家精神融入培養培訓和教育教學實踐。結合師范類院校實際,深入挖掘先鋒榜樣人物、知名教育家等的先進事跡,不斷完善教育家精神課程教材資源,并將教育家精神培育和踐行有機融入教師教育和師范生培養全過程和各領域,主張日常浸潤、項目賦能,鼓勵師范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公益活動,增強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為培養未來的教育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師范類院校擔負著培養未來之師的重任,教師隊伍素質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范教育的質量。師范類院校必須旗幟鮮明把辦好師范教育作為第一職責,統籌推進育人方式、教育內容、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全面提升師范教育質量,打造能夠支撐教育強國建設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師范類院校要以培育“大國良師”為己任,推動教師教育研究和人才培養實踐的雙向互動。要旗幟鮮明的突出師范教育特色,積極推動適應新時代發展、回應社會需求、面向國際的教師教育課程構建,切實建立起完善的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機制,強化師范生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培育,不斷優化師范教育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全力培養學生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以及科學的教學方法,支持跨學科學習和研究,為培養樂教善教的“未來之師”提供堅強保障。
師范類院校要積極融入國家相關教師培養計劃,推動師范教育提升與優秀教師培養的雙向互動。師范類院校要積極參與到“國優計劃”、“優師計劃”、“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和“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等,積極實施有特色的“名師培養計劃”,落實中小學教師學歷提升行動方案,尤其是為中西部和欠發達地區定向培養優秀教師,提升優秀教師培養能力,探索有地方特色的教師教育新模式,切實服務優質教育均等化和平衡化。高度重視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全面推動數字技術融入教師教育和教師成長。
師范類院校要協同推進師范教育、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聯動,強化社會協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師范類院校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積極對接教育強國戰略,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動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的“雙輪驅動”,動態調整學科,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全方位、寬領域的跨學科知識體系、教材體系和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培養的綜合素養,為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和融入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尤其是要以構建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教師教育發展體系,實現高校、區域、社會以及中小學之間的聯動,構建教育培訓賦能平臺,進而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以及社會資源的高效整合聯動,以教育綜合改革賦能人才培養,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必須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切實強化教師待遇保障,有力維護教師合法權益,強化激勵示范引導,厚植尊師重教文化,全力營造教育家成長的良好環境。師范類院校要利用自身教師培養者的優勢,積極帶頭聯動探索教師評價改革,全面探索教師權益保障的影響要素,探究各學段教師成長、發展制約因素,進而轉化成科學合理的教師成長、發展指標體系,有力服務教育家成長,真正讓教師享有崇高社會聲望、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之一。師范院校尤其要做好尊師重教文化和優秀教師的挖掘與宣傳,將尊師重教融入師范生培養,協同各相關部門和社會全方位挖掘優秀教師成長故事和成長機理,服務惠師重教,助力講好中國教育故事,全力進行教育家精神的弘揚和踐行相關研究,讓教育家精神浸潤社會,為教育家培育和成長作出貢獻。
師范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基礎力量,師范院校要勇于擔負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任,弘揚教育家精神,服務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強化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全力服務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助力教育強國建設,助推中國式現代化。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