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袤種植源頭,到復雜加工流程,再到多元消費終端,大豆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承載著農業、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多重價值。大豆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科研、生產、加工、收儲、消費必須協同。
大豆產業迎來歷史機遇期。一方面,大豆育種技術顯著提升。我國大豆育種水平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在東北和內蒙古等主產區,培育了高蛋白、高油大豆品種,逐步提升了國產大豆的品質。但大豆需求量持續增長,而國內自給率較低,約85%以上的大豆依賴進口。另一方面,供需平衡仍需調整,隨著大豆消費水平逐漸提高,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大豆及其制品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但市場上高附加值產品和功能性食品仍開發不足。此外,消費者對大豆的營養價值還存在誤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市場拓展。當前,我國大豆產業在政策和市場雙重驅動下正迎來發展的歷史機遇期。政策支持大豆擴種,并推動大豆產業鏈健康發展,為國產大豆帶來新的增長動力。隨著國內需求增長以及消費者對健康食品認知水平的提升,國產優質大豆的市場空間正在擴大。為抓住這一機遇,應進一步優化大豆產業布局,加強育種技術創新和品種推廣。
拓展國產大豆市場空間。共同拓展國產大豆市場空間成為當前大豆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作為鏈接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收購、貿易、銷售等環節的精細化發展能夠向上緩解供應壓力,向下降低成本,實現保價穩供,為產業鏈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支撐。在收購端,應繼續發揮國家糧食儲備及地方政府糧食儲備機構具有的緩釋新糧壓力的“穩定器”作用,當價格出現非理性下跌時加大收儲力度,穩定市場預期,保護種植主體合理利益;發揮市場引導作用,引導國有大型企業及規模以上大豆加工企業積極收購,擴大儲備,與國家政策同向發力,將市場價格保持在合理區間。同時可與主產區市縣對接,做好大豆產銷銜接,盡量減少貿易環節的成本增加。在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的背景下,大豆主產區可積極嘗試走向銷區,適當探索地區間糧食產銷戰略合作。產銷區的對接將大大降低中間成本,種植端減少售糧的后顧之憂,下游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終端消費者享受實惠。
為了保障國產大豆全產業鏈的價值,實現穩定市場價格和提升種植戶收益,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和完善大豆收儲機制,通過政策性收儲和拍賣,穩定市場價格,保護豆農利益。第二,加強國產大豆的品牌建設,提升國產大豆的市場認知度和競爭力,提高國產大豆的附加值,增加豆農收益。第三,鼓勵大豆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提高大豆的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如大豆蛋白、豆奶等。第四,加強協同合作,形成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通過建立穩定的供應鏈關系,降低各環節的成本,提高整體競爭力。中國的大豆產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國際競爭加劇和市場需求擴大的雙重挑戰,我們必須從育種、加工到市場拓展等各個環節全面發力。政策支持和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驅動雙輪,而消費者認知提升與企業增強競爭力則是擴大市場需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