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月”作為常見的自然意象,承載著豐富的情感信息和深刻的文化寓意。通過對“月”意象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詩人的內心世界及其所處時代的社會風貌。鑒于此,借助意象聯想、意境營造、修辭分析和文化解讀等策略,探討如何讓學生能更加全面地感受并欣賞古詩詞中“月”意象的美學價值與情感深度。
關鍵詞:古詩詞;“月”意象;情感寄托;鑒賞策略
作者簡介:洪枰華(1982—),女,浙江省越州中學。
高中語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在于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基本技能,更強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形式美和藝術特色,并且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月亮這一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自然意象,在古詩詞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不僅是文人墨客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征。探索古詩詞中“月”意象的多元情感寄托與鑒賞策略,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體驗古人的思想感情,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力和鑒賞力,實現個人素養提升和文化傳承目標。
一、古詩詞中“月”意象的多元情感寄托
(一)思鄉懷親之深切
在古詩詞中,詩人會借助“月”意象表達對家鄉和親人的無限思念。例如,在杜甫的《月夜》一詩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中的月亮不僅照亮了遙遠的鄜州,也映照出詩人妻子孤獨等待的身影。詩人雖然身處異鄉,但借由這輪明月遙想家中妻子的情景,表達了對家人的深切懷念。接著,“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思鄉之情。整首詩通過對“月夜”的描繪,以及對家人現狀的想象,將個人的孤獨感與思鄉情愫融為一體,觸動人心。
(二)孤獨寂寞之愁苦
月亮在古詩詞中也與孤獨寂寞的情感緊密相連。杜甫的《江漢》一詩便是這一主題下的一個典型例子。詩中“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一句,形象地描繪了詩人身處異鄉、孤獨無依的情景。在這樣一個被月光籠罩的夜晚,詩人感到自己就像那片云彩一樣漂泊不定。杜甫通過“孤月”這一意象,深刻表達了他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個人命運的無奈。在這首詩里,“月”不僅是自然景象,更是詩人情感狀態的一種外化,不僅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孤獨,也展現了其老而彌堅的精神面貌。
(三)愛情相思之纏綿
在古詩詞中,“月”也是愛情與相思情感的常見載體。例如,白居易在《長相思》中寫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月”的形象來表達戀人之間的相思之苦。月亮在此處不僅是夜空中的一抹亮色,更象征著兩人之間雖遠隔千山萬水,內心卻依然緊密相連的情感紐帶。
(四)人生哲理之感悟
月亮在古詩詞中還常常成為詩人表達對人生哲理深刻感悟的載體。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月為線索,引發了對宇宙與人生關系的思考。詩人用月的永恒不變與人間世事的變遷對比,表達了對時間流逝、人生短暫的感慨。在此基礎上,“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進一步闡述了人生短促卻代代無窮,江上的月亮年年相似,永恒不變,展示了生命的延續以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和諧共存[1]。張若虛通過“月”這一自然景觀,展現了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心,也傳達了對人生意義的深刻認識,啟發了后人對于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的持續探索。
二、古詩詞中“月”意象的鑒賞策略
(一)意象聯想,情感共鳴
安徽師范大學汪裕雄教授提出:“美感起于對審美對象——美的事物或現象的直接觀照。感知所得的表象,經由想象的作用,被再造,被重組,滲入主體的情思,融進主體的理解,就是審美意象。”因此,引導學生進行意象聯想能夠幫助他們理解詩人的情感,產生情感共鳴。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能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內涵和藝術魅力。
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中的《春江花月夜》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對“月”這一核心意象的深入挖掘,找到連接學生情感與詩歌情感的橋梁。首先,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注意到“月”的多面性——它既是自然界中的一個元素,也是詩人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句詩入手。其將“月”與“潮”并提,不僅描繪了月光如水、江面平靜的畫面,還巧妙地暗示了月亮隨著潮水的漲落而變化,象征著時間的流轉和生命的更迭。這種動態的描寫,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學生理解“月”意象的豐富內涵提供了切入點。
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關注“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這一句。這里的“月明”既指代月光的明亮,又象征著希望與光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比“月明”與“何處”,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在如此廣闊的空間內,無論身處何方,都能見到同樣的月光,這是否意味著詩人試圖傳達一種普遍的情感或是哲理?”隨后,針對“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句,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詩人在這樣美麗的月夜中會感到孤獨?”這些問題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幫助他們認識到月夜的美雖然能帶來心靈上的慰藉,但也可能引發內心的傷感。
最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活動,比如讓學生模仿《春江花月夜》,嘗試創作一段以月亮為主題的文字,或一幅描繪月夜景色的圖畫。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創造力得以展現,他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和理解“月”這一意象的魅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同時也要注意保持與原詩意境的一致性,使得作品既能體現個人特色,又能呼應《春江花月夜》的整體風格。
(二)意境營造,情感沉浸
朱光潛提出“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系上面”,認為意象是“形象的直覺”。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營造意境,促使學生進入情感沉浸的狀態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做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詩人的情感與詩歌的美感,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2]。
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中的《虞美人》為例,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詞中“月”與其他景物的組合,以及這些元素共同營造的意境。如在“春花秋月何時了”一句中,春天的花朵與秋天的月亮形成鮮明對比,既表現了自然界的循環往復,也隱喻了人生的無常與短暫。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自然元素如何交織在一起,構建起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面對美好時光流逝時的無奈,理解詞作的情感基調。
其次,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探討《虞美人》中意境的營造如何進一步升華情感。在“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中,作者將個人的哀愁置于明亮的月光之下,使得原本私密的情感成為一種更為廣泛的人類共通情感。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來啟發學生思考,如,“為什么作者會選擇在‘月明中’這個特定的時間點來回憶‘故國’?月光在這個場景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這樣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去探究月光在詞中的象征意義——它不僅代表了夜晚的寧靜和美麗,也暗示了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恒感。這種感覺與詞人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憶相契合。
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如播放與詞意相符的音樂或視頻,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詞中的意境。如可以選擇一段悠揚的古箏曲作為背景音樂,配合月夜的圖片,營造出一種靜謐而略帶憂傷的氛圍。在這種情境下,學生更容易沉浸在詞的意境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修辭分析,情感深化
修辭分析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歌情感的重要手段。通過對詩句中使用的比喻、擬人、象征等修辭技巧進行細致解析,學生可以理解這些技巧如何強化“月”意象的表達效果,從而深化對詩歌情感的理解[3]。修辭分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授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的《念奴嬌·過洞庭》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關注詞中運用的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象征等,思考它們是如何加強“月”這一核心意象的表現力的。如在“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這句中,作者巧妙地將洞庭湖比喻為“玉鑒瓊田”,“玉鑒”用來形容湖水的清澈見底,猶如一面平滑的玉鏡;而“瓊田”則強調了湖面的寬廣無邊,如同一片用寶玉鋪就的田野。這樣的比喻不僅能夠讓讀者直觀感受到洞庭湖的壯麗景象,同時也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又浩渺的氛圍,增強了詞作的畫面感和感染力。
接下來,教師可以進一步分析修辭技巧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聯。在“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這句中,作者通過“素月分輝”和“明河共影”的描繪,展現了月光與銀河相互映襯的美景,整個湖面因此顯得清澈透明。這里不僅僅是對外部自然景觀的描寫,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內心的平和與純凈。教師可以提問:“這樣的景色描寫是否能讓人聯想到作者的心境,是否有一種內外一致的澄凈之美?”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是如何通過自然景物來傳達自己的情感狀態的。
對于“月”這一意象的象征意義,教師也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這句中,作者不僅將月光描述為孤獨而明亮的存在,還將其視為自我內心純潔堅定的象征。“孤光自照”寓意著作者即使在孤獨中也能保持內心的光明與清晰;而“肝肺皆冰雪”則表達了作者追求高尚品德的決心。教師可以通過詳細解讀這些象征手法,幫助學生認識到,張孝祥不僅僅是在贊美自然,更是在借自然之景抒發個人的理想與抱負,表達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四)文化解讀,情感升華
文化解讀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歌情感的重要途徑。將詩人的情感寄托置于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可以揭示“月”這一意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意義,從而實現對詩人情感的升華與超越。這種解讀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還能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中的《揚州慢》為例,教師需要帶領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的獨特理解和象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不僅象征著團圓和美好,還承載著人們對家鄉和親人的深深思念。《揚州慢》中“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這句,作者用了“冷月”來形容揚州的荒涼與寂寞。這里的“冷月”不僅是對自然景象的描繪,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反映了作者對故土的思念和對歷史變遷的無奈。教師可以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月亮的典故,如“嫦娥奔月”“月下老人”等,以及古詩詞中常見的月夜思鄉主題,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冷月”的深刻含義。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探討《揚州慢》中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幫助他們理解詞作的文化價值。揚州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的繁華之地,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然而,經歷了戰亂和變遷后,揚州昔日的輝煌已不復存在。在“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這句中,作者用“清角吹寒”來形容揚州的荒涼與凄涼。這不僅是對自然環境的描寫,更是對歷史變遷的深刻反思。教師可以介紹揚州的歷史發展,以及歷代文人對揚州的描繪,幫助學生理解詞作中蘊含的深刻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例如,唐代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中“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與姜夔的《揚州慢》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是對揚州繁華的贊美,另一個則是對揚州衰敗的哀嘆。在對比中,學生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揚州慢》中“冷月”所承載的歷史滄桑感和文化厚重感。
三、總結
綜上所述,古詩詞中的“月”意象承載著詩人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從思鄉懷親的深切到孤獨寂寞的哀愁,從愛情相思的纏綿到人生哲理的感悟,月亮在不同情境下展現出多樣的面貌。對“月”意象的鑒賞可以幫助學生領略到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刻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意象聯想、意境營造、修辭分析和文化解讀等策略,深入感受古詩詞中的情感世界,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化素養。這些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還能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參考文獻]
范興華.古詩詞復習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J].中學語文教學,2020(5):76-78.
鐘丹.新課標下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23(5):106.
仇俊豪.同義詞辨析在古詩詞鑒賞中的應用[J].語文建設,2022(1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