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2009—2021年中國282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自貿區政策與新質生產力發展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結果表明:自貿區設立能夠有效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在區域、批次及城市規模方面存在異質性。中介檢驗表明:自貿區政策通過促進城市經濟集聚和提高創新水平作用于新質生產力。調節檢驗表明:勞動錯配程度越高,越會減弱自貿區對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效應。自貿區在促進新質生產力方面具有空間溢出效應,能夠對鄰近地區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自貿區;新質生產力;多時點雙重差分法;空間溢出效益
中圖分類號:F12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4-5450(2025)02-0039-10
一、引言
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是我國在新時代背景下,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化國內改革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而采取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自貿區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放寬市場準入、簡化行政程序、降低貿易壁壘等措施,打造一個更加開放、便利、透明的營商環境,以此吸引外資、促進貿易和投資,進而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自2013年9月我國首個自貿區在上海掛牌成立以來,這一模式迅速得到了推廣和復制。截至目前,我國已設立多個自貿區,覆蓋了全國多個省份和地區,逐步建立起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改革開放新格局。這些自貿區不僅包括沿海發達地區,也涵蓋了內陸和沿邊地區,體現了我國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全面開放方面的堅定決心。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最初是在2023年9月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1]。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突出創新在推動生產力進步中的核心地位,強調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來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借助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力量,孕育出全新的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及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進而培育和發展具備高科技含量、高效率和高品質特征的先進生產力[2]。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一次深刻創新,也是對習近平經濟思想體系的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它為我國在新時代背景下追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明確的理論指導和實踐路徑。這一理論貢獻,不僅體現了對傳統生產力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也為我國在全球化競爭中實現跨越式發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深遠的實踐意義。
綜上所述,盡管自貿區的設立早于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但從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來看,自貿區已經通過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優化,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自貿區作為改革開放的新高地,要契合新質生產力高水平對外開放、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綠色發展理念和定位;自貿區通過政策和制度上的先行先試,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有利的環境。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確實需要推動自貿區建設的進一步發展。然而,自貿區究竟如何及通過哪些途徑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這些問題仍需深入研究。
從理論上講,該研究有助于豐富和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提供新的實證依據和理論視角,深化對生產力發展機制的理解,為相關經濟理論提供創新性貢獻;從實踐上講,該研究有助于指導自貿區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明確自貿區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具體途徑,幫助政府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提高政策實施效果,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二、文獻綜述
自貿區是我國政府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及實施新的區域發展戰略,而精心設立的一種特殊經濟區域。自貿區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實施一系列制度創新和開放政策,營造一個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商業環境。自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率先設立以來,自貿區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如今,自貿區的范圍已覆蓋全國多個省份和城市,如廣東、天津、福建、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等。這些自貿區各具特色,共同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自貿區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葉霖莉的研究發現,自貿區的設立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僅顯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強[3]。馮帆等研究表明,上海、浙江自貿區的建設對區內及周邊地區經濟增長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制度紅利”具有長期效應[4]。其次,自貿區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蘇振東等研究發現,天津自貿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發揮了“出海口”效應,推動了京津冀三地經濟的共同發展[5]。再次,自貿區對于促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也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王冠鳳等以上海自貿區為例,探討了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發展的對策,如優化口岸貿易環境、提高通關效率等[6]。最后,自貿區為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開辟了新的道路。張蘊嶺指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已成為東亞地區合作的一個亮點,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7]。總之,自貿區的發展有助于我國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拓展國際市場的參與范圍。
新質生產力標志著新時代背景下生產力發展的一個全新階段,其發展是多種因素交織作用的產物。周文等研究認為,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側重于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以此超越傳統的生產力水平[8]。朱春艷等強調,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能夠不斷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賦能[9]。生產力要素的本質變化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所在[10]。黃群慧等認為,新質生產力的要素包括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對象、新型勞動工具和新型基礎設施等[11]。新質生產力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具有創新驅動特性;第二,結合了數字化轉型與綠色發展;第三,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第四,符合智能化生產趨勢;第五,具有動態性和融合性。蔣永穆等研究顯示,新質生產力正在推動人類社會從工業時代向數字信息時代轉變,這一變革主要體現在數字型、協作型、綠色型、海洋型(藍色)和開放型等五大新質生產力的崛起[12]。
自貿區的設立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是全方位且深遠的。周金凱研究發現,自貿區作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不僅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國際環境,還通過制度型開放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13]。任保平等認為,新質生產力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而自貿區在推動這一進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14]。張夏恒等研究強調了數字化轉型對新質生產力涌現的賦能作用,自貿區作為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孵化器,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15]。項后軍等從實證角度分析了自貿區設立對貿易發展和資本流動的影響,發現自貿區的設立顯著促進了資本流動和貿易增長,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境[16]。
三、理論機制與研究假說
(一)作用機制
1.經濟集聚
自貿區通過經濟集聚,為提升新質生產力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崔日明等認為,自貿區通過經濟集聚的方式,間接地提升了區域創新能力[17]。這種集聚效應吸引了大量的企業、人才和資本,形成了知識和技術交流的活躍網絡,從而激發創新活力,為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提供了動力。孫璐璐進一步分析認為,經濟集聚是自貿區影響流通業發展的重要途徑[18]。在自貿區內,由于企業的集中和產業鏈的完善,流通效率得到顯著提升,這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還加快了信息和資源的流動,從而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李曉龍等研究發現,經濟集聚作為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一個作用機制,對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19]。在自貿區內,數據要素的集聚和高效利用,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提供了支撐,這是新質生產力提升的關鍵所在。
2.創新效應
自貿區的設立,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其核心使命在于制度創新,這一點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高度契合。曾紹龍等在研究中指出,只有通過高水平科技的不斷創新與自立自強,才能實現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20]。自貿區作為制度創新的試驗田,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賈璇的研究進一步強調了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產力中的核心地位[21]。科技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新質生產力體現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這與自貿區所倡導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謀而合。
3.勞動錯配
為了充分發揮自貿區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有必要通過優化勞動力市場的配置效率,減少勞動力的錯配現象,從而提高整體資源配置的效率。王亞飛等研究發現,自貿區的設立對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產生了正向影響,這表明自貿區在提升生產效率方面具有顯著作用[22]。俞林等在研究中強調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性,并指出這一目標需從要素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兩個維度來共同推進[23]。勞動錯配可能發生在多個層面,如技能錯配、職業錯配、地區錯配等,這導致勞動力無法在其最擅長或最需要的部門或地區充分發揮作用,從而影響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減弱了自貿區對新質生產力提升的正面影響。
(二)空間溢出效應
自貿區政策不僅在其直接覆蓋的區域內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還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崔日明等研究發現,自貿區的設立不僅對所在城市的經濟增長產生了積極影響,而且對周邊城市的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空間帶動效應[24]。這種效應表明,自貿區的經濟活動和發展策略具有輻射性,對更廣泛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自貿區的空間溢出效應尤為明顯。這種溢出效應可能源于自貿區對創新要素的強大吸引力和集聚能力,以及技術和信息的傳播,提升了區域整體的產業競爭力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種效應對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優化產業布局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自貿區設立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H2:自貿區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機制主要包含經濟集聚、創新效應、勞動錯配三個方面;
H3:自貿區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上展現出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對周邊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研究設計
(一)基準模型設定
本文將自貿區的設定作為一次準自然實驗,將第一批、第二批及第三批設有自貿區的城市作為實驗組,共有20個。將其余的262個城市設定為控制組,本文依據多時點雙重差分方法構建模型,以下是基準模型的設定:
NPROit=α0+α1DIDit+α2Xit+μi+δt+εit(1)
在上述方程中,NPROit代表被解釋變量新質生產力的大小,其中下標i和t分別表示城市和時間;DIDit是核心解釋變量,為自貿區試點城市;α是常數項;μi反映了城市個體固定效應,δ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Xit代表一組控制變量,本文在分析中使用穩健標準誤估計方法。若α1gt;0,表示自貿區設立促進了新質生產力提高。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
選取新質生產力為本文的被解釋變量,記為NPRO。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高級生產形態,依然遵循生產力系統的基本架構。依據生產力三要素理論,本文從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這三個層面構建新質生產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熵值法對新質生產力水平進行測度(見表1)。
2.核心解釋變量
本文采用虛擬變量DIDit作為本文核心解釋變量,當城市i在時期t被設定為自貿區試點城市,則DIDit為1,否則為0。
3.控制變量
為控制其他變量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本文選擇人口規模、教育水平支出、人力資本水平、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和政府干預程度作為控制變量。(1)人口規模(POP):年末總人口進行對數處理。(2)教育水平支出(EDU):教育支出與政府財政一般支出的比重。(3)人力資本水平(HUM):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數占年末總人口的比重。(4)知識產權保護水平(IPP):采用城市i在t年的知識產權審判結案數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與全國在t 年的知識產權審判結案數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之比表示。(5)就業結構(EMP):采用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就業總人數的比重表示。
4.數據來源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市公司的總員工數據來源于企業年報;數據要素利用水平采用本地上市公司數據資產詞頻的對數平均值表示,詞頻參照苑澤明等的文章[25];其他的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對部分缺失的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法進行補充。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2為描述性統計結果。由表2可以看出,被解釋變量NPRO的均值為0.0494,而其最大值達到0.62,這一較大的差距表明不同城市之間在新質生產力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反映出我國城市新質生產力的整體水平相對較低。在控制變量中,人口規模(POP)、教育水平支出(EDU)、人力資本水平(HUM)、知識產權保護水平(IPP)和就業結構(EMP)這5個控制變量在不同的城市間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二)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基準回歸模型(1)分析自貿區的設立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第(1)列是不加入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第(2)列是加入控制變量的結果。結果表明,無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自貿區的估計系數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自貿區設立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假設H1得以驗證。當加入控制變量,自貿區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系數略有降低,R2增大,表明控制變量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模型的內生性問題,并增強了模型對新質生產力的解釋力度。
六、穩健性檢驗
(一)平衡趨勢檢驗
采用雙重差分法進行分析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滿足平行趨勢假設,即在政策執行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發展趨勢應當保持一致。為了驗證這一假設,本文選取了政策實施前的一年作為基準期,并對政策實施前5年的數據及實施后3年的數據進行了詳細的檢驗。具體結果展示在圖1中。
觀察圖1可知,在政策實施當年及其之前的年份,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系數并不顯著,這表明在自貿區政策實施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上沒有顯著差異,從而支持了平行趨勢假設。然而,在政策實施之后,各年度的系數開始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并且顯著性水平較高。這表明,自貿區的設立對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顯著且積極的效果。這種正面影響的顯著性在政策實施后的連續幾年中持續存在,這進一步說明自貿區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僅即時顯現,而且具有長期持續的影響力。
(二)安慰劑檢驗
本研究為了提高實證結果的可靠性,確保其未受到其他潛在不可觀測變量的影響,進一步實施了安慰劑檢驗。在這一檢驗中,筆者從全體樣本城市中隨機選取了20個城市作為“假”實驗組,而將剩余的城市作為“假”控制組。接著,隨機選擇自貿區成立的假想時間點,以此模擬自貿區政策實施的情景。并對模型(1)進行了1 000次重復回歸分析,結果展示在圖2中。
通過觀察圖2可以發現,估計系數呈現出以0為中心的正態分布特征。水平虛線標示了p=0.1的顯著性水平,而大多數估計的p值都超過了0.1,這表明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這些假想的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這進一步證實了本文研究結果的穩健性。
(三)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法
由于自貿區在設立時選擇的城市并不是完全隨機的,為了減少選擇性偏誤,本文采用傾向得分匹配結合雙重差分方法來進行穩健性檢驗。匹配平衡性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所有控制變量的系數在匹配后均不再顯著,這意味著這些變量在匹配樣本中的均值分布是均勻的,從而滿足了平衡性檢驗的標準。
本文使用卡尺最近鄰匹配方法進行PSM-
DID估計,結果如表5第(1)列所示,可以看出,自貿區虛擬變量的估計系數為0.299,在5% 的水平上顯著,進一步證實前文的結論,在考慮可能的樣本選擇偏差問題后,自貿區依然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四)排除特殊區域影響
為了消除不同級別的城市在初始資源配置上的差異對研究結果的潛在干擾,本研究選擇排除4個直轄市的數據。結果如表5第(2)列所示,即使在排除直轄市樣本后,自貿區的估計系數為0.038,依然在1% 水平上顯著,這進一步驗證了結論的可靠性。
七、異質性分析
(一)區域異質性
為探討自貿區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地理差異,本研究根據地理位置將樣本分為東部、西部和中部3個地區。根據表6的結果,3個地區的自貿區對新質生產力均顯示出正向的促進作用,其中西部地區的自貿區政策效應最為突出,達到0.0509,并且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而東部地區的自貿區政策效應相對最弱。主要因為西部地區的發展基礎薄弱,經濟水平、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相對較低,這意味著相同的政策刺激在西部地區會帶來更大的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的提升,因此自貿區的設立能夠帶來更明顯的推動作用。
(二)批次異質性
各批次自貿區的政策效果或許不盡相同,為了探究不同批次自貿區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構建了以下模型:
從表7中可以觀察到,前三批自貿區的估計系數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為正,這意味著自貿區有利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具體來看,第二批自貿區的估計系數最高,而第三批自貿區的估計系數相對最低。這是因為第一批和第二批自貿區成立較早,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制度創新、政策探索和實施,以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的建設,這些先行經驗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相比之下,第三批自貿區由于成立時間較短,且戰略定位較為分散,其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可能相對較弱。
(三)城市規模異質性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城市規模下,自貿區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是否存在異質性。根據李勝會等的做法[26], 本文以2014 年國務院發布《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為依據,將常住人口數在 100 萬以上的城市定義為大城市,將常住人口數在 50 萬到 100 萬之間的城市為中等城市,將常住人口數小于 50 萬的城市定義為小城市。
回歸結果見表8,自貿區政策效果主要體現在小城市,原因在于小城市在資源配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勢。自貿區的設立可以吸引國內外優質資源向小城市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
八、機制檢驗
(一)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選擇經濟集聚水平(EAG)及城市創新水平(INN)作為中介變量。根據Ciccone的研究,經濟集聚水平采用地區生產總值與行政區域面積之比來衡量[27];依據《中國城市和產業創新力報告2017》的計算方式[28],經量綱處理后得到本文的城市創新水平。采用逐步回歸法構建如下模型:
其中,Mit為中介變量,其余變量與式(1)相同。
結果如表9所示,第(1)列結果顯示自貿區對經濟集聚的回歸系數為0.5133,且在 1%水平上顯著,故自貿區的設立能夠促進經濟集聚。第(2)列顯示,經濟集聚對新質生產力的作用系數為0.0369且在 1%的水平下顯著。自貿區對新質生產力的估計系數為 0.013。經濟集聚在自貿區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貢獻率約為53%。
第(3)列表明自貿區對創新水平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故自貿區的設立能夠促進創新水平。由第(4)列可知,創新水平對新質生產力的作用系數為0.011。自貿區對新質生產力的估計系數為0.019。創新水平在自貿區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扮演部分中介角色,中介效應的貢獻率大約為27.9%。因此,本文假設H2成立。
(二)調節效應檢驗
本文選擇勞動力錯配指數(LAB)作為調節變量。參考Hsiech等研究[29],選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測度勞動力錯配指數的扭曲程度,根據要素邊際產出與其價格的偏離來計算扭曲:
在式(5)中,distLit表示勞動錯配。L為勞動力數量,采用年末就業人數衡量;w為勞動力價格,以2011年為基期計算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來衡量;未檢驗勞動錯配的調節作用,將勞動錯配程度(LAB)與自貿區虛擬變量(DID)的交互項納入回歸模型時:
結果如表10所示,交互項(LAB×DID)對新質生產力的回歸系數為負且顯著,這意味著,在自貿區內如果勞動力的配置存在較大的錯配現象,即勞動力未能有效地與生產需求相匹配,那么自貿區原本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正面影響將會大打折扣。
九、進一步分析空間溢出效應
為了選擇合適的空間計量模型,本研究依次執行了Wald檢驗和LR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1所示,均拒絕SDM會退化為SAR和SEM型的原假設。
借鑒Chagas等人的研究方法[30],本文構建雙固定效應的SDM-DID模型,具體如下:
式(7)中,ρ表示空間自回歸系數;W表示空間權重矩陣。為增強研究自貿區設立對新質生產力空間效應的穩健性,本文選取分別經濟距離矩陣和經濟地理權重矩陣進行研究,空間溢出效應結果如表12所示。從直接效應來看,不論采用何種空間權重矩陣,自貿區的系數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性,這意味著自貿區的建設顯著推動了當地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從間接效應來看,自貿區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自貿區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顯著的空間外溢效應,即若一個城市是自貿區的試點城市,將有助于促進周邊城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本文假設H3得到驗證。
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自貿區的建設可能促進了技術和知識的傳播,使得周邊城市能夠通過學習和模仿來提升自身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自貿區的設立往往伴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投資環境的優化,這些改善措施可能會為周邊城市帶來便利,從而間接促進了它們的生產力提升。此外,自貿區內的企業和產業可能會通過供應鏈整合、市場共享等方式,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的提升。
十、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采用多期雙重差分法研究自貿區設立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結論如下:1.自貿區設立能夠有效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且能通過平衡趨勢檢驗、安慰劑檢驗等穩健性檢驗。2.異質性分析表明,西部地區的自貿區政策效應最為突出;第二批自貿區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最明顯;自貿區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在小城市最顯著。3.中介檢驗表明,自貿區政策通過促進城市經濟集聚和提高創新水平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調節檢驗表明,勞動錯配程度越高,越會減弱自貿區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4.自貿區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顯著的空間外溢效應,能夠對鄰近地區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
(二)建議
1.加大對自貿區建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擴大自貿區的范圍,增加自貿區的數量,特別是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均衡發展。優化自貿區的布局,確保自貿區與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特色相結合。
2.政府應為西部地區的自貿區提供更多的財政補貼和政策優惠,鼓勵外資和內資企業入駐,促進當地經濟結構的優化,以充分發揮其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政策應針對性地增強這些自貿區的功能,提升其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對第二批自貿區實施差異化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配套,鼓勵小城市自貿區發展特色產業,提升其綜合競爭力。
3.促進城市經濟集聚和創新水平的提升。政策應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創新支持體系,鼓勵自貿區內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同時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創新資源和人才。政策應關注勞動力錯配問題,提高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效率,減少勞動力的結構性錯配,以提高自貿區對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效應。
4.利用自貿區的空間溢出效應,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政策應考慮自貿區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加強自貿區與周邊地區的經濟聯系,推動產業鏈條向周邊地區延伸,共同提升區域新質生產力水平。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 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9-10(2).
[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23-12-13(1).
[3] 葉霖莉.中國自貿區的經濟增長效應評估:基于滬津閩粵自貿區的實證研究[J].國際商務研究,2020(3):97-108.
[4] 馮帆,許亞云,韓劍.自由貿易試驗區對長三角經濟增長外溢影響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19(5):118-138.
[5] 蘇振東,尚瑜.京津冀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天津“出海口”效應研究:兼論天津自貿區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動作用[J].國際貿易問題,2016(10):108-118.
[6] 王冠鳳,郭羽誕.促進上海自貿區貿易自由化和貿易便利化發展的對策[J].經濟縱橫,2014(2):58-62.
[7] 張蘊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機遇和挑戰[J].亞太經濟,2003(3):2-4.
[8] 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9] 朱春艷,崔續丹.論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與價值意蘊[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31-38.
[10] 賈若祥,王繼源,竇紅濤.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J].改革,2024(3):38-47.
[11] 黃群慧,盛方富.新質生產力系統:要素特質、結構承載與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12] 蔣永穆,喬張媛. 新質生產力:邏輯、內涵及路徑[J].社會科學研究,2024(1):10-18.
[13] 周金凱.自由貿易試驗區助力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機理與策略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24(8):19-27.
[14] 任保平,豆淵博.新質生產力:文獻綜述與研究展望[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4(3):5-16.
[15] 張夏恒,肖林.數字化轉型賦能新質生產力涌現:邏輯框架、現存問題與優化策略[J].學術界,2024(1):73-85.
[16] 項后軍,何康,于洋.自貿區設立、貿易發展與資本流動:基于上海自貿區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6(10):48-63.
[17] 崔日明,陳永勝.自貿區設立、經濟集聚與城市創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2(11):97-112.
[18] 孫璐璐.自貿區設立、經濟集聚與流通業發展:基于雙重差分法和中介效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4(1):26-29.
[19] 李曉龍,魏啟帆.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提升新質生產力研究:基于城市數據交易平臺設立的準自然實驗[EB/
OL].(2024-09-10)[2024-09-26].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CDSK20240909001.html
[20] 曾紹龍,傅沁怡,紀曼.創新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現實基礎及挑戰與對策研究[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24(5):49-63.
[21] 賈璇.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J].中國經濟周刊,2024(5):46-49.
[22] 王亞飛,張毅.自貿區設立對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兼論資本錯配的中介效應和產業集聚的調節作用[J].軟科學,2021(11):52-57.
[23] 俞林,馮依然,胡夢飛. 基于要素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視角的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184-194.
[24] 崔日明,陳永勝,李丹.自貿試驗區設立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動力機制與空間帶動效應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21(11):1-20.
[25] 苑澤明,于翔,李萌.數據資產信息披露、機構投資者異質性與企業價值[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2(11):32-47.
[26] 李勝會,戎芳毅.知識產權治理如何提升產業鏈韌性:基于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政策的實證檢驗[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92-107.
[27] Ciccone A, Hall R E. Productivity and the Density of Economic Activ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1):
54-70.
[28] 寇宗來,劉學悅.中國城市和產業創新力報告2017[R].上海: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2017.
[29] Hsieh C, Klenow P J. 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ics, 2009(4): 1403-1448.
[30] Chagas A L S, Azzoni C R, Almeida A N. A spatial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al ysis of the impact of sugarcane production on respiratory disease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16(59): 24-36.
Analysis of Mechanis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Pilot Free Trade Zones
Chen Benchang, Wang Hanwe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Polit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Abstract: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282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21,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 trade zone policies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free trade zone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robustness tests such as balanced trend test, comfort test, an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double difference method are conducted.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free trade zon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varies across regions, batches, and cities. The intermediary test shows that the policy of free trade zones promotes urban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improves innovation level, which affect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adjustment test shows that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labor mismatch, the weaker the effect of free trade zones on improv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ree trade zones hav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in promo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a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neighboring regions.
Key words:free trade zon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multi-time point double difference method; spatial spillover benefits
【責任編輯:李 菁" "責任校對:趙 踐】
收稿日期: 2024-10-09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4BJL067)
作者簡介: 陳本昌,男,遼寧燈塔人,遼寧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制度經濟學研究;王漢文,女,遼寧營口人,遼寧大學自由貿易區理論與實務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