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革命精神,其傳承與發展對于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模式逐漸成為推廣紅色文化的新途徑,通過直接感知與深度參與,有效加深了公眾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文章將客觀分析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模式的兩大類型—靜態觀摩型與動態互動型。盡管該模式顯著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參與者的認同感,但也面臨著資源分布不均、參與成本較高、組織難度大及受眾覆蓋面有限等挑戰。未來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探索新技術的應用,拓寬傳播渠道,以確保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能夠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紅色文化;體驗式學習;傳承路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34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傳承與發展愈發關鍵。紅色文化這一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承載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歷史與民族奮斗的記憶,見證了中國從苦難走向輝煌的偉大歷程,凝聚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勇于犧牲的精神特質。傳承紅色文化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與紀念,也是激勵當代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重要力量源泉。
隨著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不斷革新,體驗式學習以獨特的魅力在教育領域脫穎而出,成為鏈接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情感的橋梁。面對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與需求的不斷變遷,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此背景下,實地體驗式學習模式為紅色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紅色文化傳承的方式方法,拓寬了傳播路徑與影響范圍。該學習模式強調在真實環境中,通過親身體驗與參與,使學習者與紅色文化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從而實現對紅色精神內涵的深層次理解與認同。
1 實地體驗式學習的概念
體驗式學習作為一種教育方法,其核心在于通過實踐活動促進新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通常包括觀察、參與、反思和個人經驗的整合。在探討體驗式學習理論基礎,20世紀初美國著名教育改革家約翰·杜威的經驗主義哲學為體驗式學習奠定了哲學基石,他主張教育應該是動態的、探索性的,并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①。而大衛·庫伯的學習循環模型則進一步促進了體驗式學習理論的發展,強調體驗式學習是一個由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念化、積極實驗四個相互關聯階段組成的連續過程②。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大多數教育者傾向于將大衛·庫伯的學習循環模型和約翰·杜威的經驗主義哲學結合起來使用,以此創造出豐富多樣的體驗式學習活動。
體驗式學習的優勢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而實地體驗式學習則是在此基礎上的一種深化和發展。實地體驗式學習保留了體驗式學習的精髓,既強調學習者的親身參與和體驗,還更加注重在真實環境中的深度參與和實踐應用,從而全面地提升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可以說,實地體驗式學習是體驗式學習的一種延伸和拓展,進一步強調了真實環境對于學習效果的重要性。
在新時代背景下,實地體驗式學習被廣泛用于紅色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中,形成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模式。這一模式作為一種多元化、深入的學習過程,強調通過親身體驗和實地感知,使學習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紅色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學習者通過實地參觀、親身體驗、互動交流等方式,在實際環境中深入感受紅色文化的歷史背景、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進而實現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承和弘揚。
2 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模式
在當今社會中,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模式可分為靜態觀摩型和動態互動型兩大類。
2.1 靜態觀摩型
靜態觀摩型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模式是以觀察、聆聽為主要途徑的學習方式,系統地介紹紅色歷史和文化,確保學習者獲取全面的知識。該模式通過組織學習者實地參觀革命類的紀念館、博物館、遺址、景區以及主題公園等紅色教育基地,靜態地感受紅色文化的歷史底蘊和獨特氛圍。這些紅色教育基地通常保存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圖片、文獻等實物資料,能夠直觀展示歷史事件與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相較于傳統學習方式,參觀紅色教育基地更具情感性和直觀性。
革命類紀念館與博物館通過陳列展覽的方式,將與中國革命歷史緊密相連的文物、圖片及文獻進行組合,完整再現歷史事件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例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全景式展現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英勇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光輝歷史,不僅展示了革命歷史的物質遺產,更傳遞了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隨著數字化展示的興起,革命類紀念館與博物館的展覽形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例如,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采用了AR技術,打造沉浸式半場景影院,使參觀者仿佛身臨其境,能夠感受到翻越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的艱辛與壯烈。這種創新的展覽形式為參觀者帶來了更為直觀、生動的歷史教育體驗。
革命遺址與紀念地通常是中國革命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或革命先烈的故居、墓地。譬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根據地的起點,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通過實地參觀體驗的方式,聆聽講解員詳細介紹井岡山斗爭的背景、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直觀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生活環境,系統了解中國革命的起源和井岡山斗爭的歷史,增強了對中國革命歷史的認知,激發了愛國熱情和對革命歷史的尊重。
紅色主題公園與景區則以紅色文化為核心,通過精心設計的景觀和文化展示,使學習者在游覽過程中沉浸于紅色文化的熏陶之中。例如,許昌黨建主題公園是一個集革命歷史、文化和精神于一體的紅色主題公園,以中國共產黨和駐許楊根思部隊的發展歷程為線索,通過雕塑、景墻等形式展現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使人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紅色文化的厚重和深沉。
2.2 動態互動型
動態互動型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模式則更強調學習者的參與和互動,通過設計各種互動環節和活動,讓學習者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習和感受紅色文化。這種教育形式不僅注重實踐性和趣味性,而且能夠有效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加深學習者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習效果。
2.2.1 參與紅色文化研學之旅
近年來,“體驗式”紅色文化研學之旅已成為動態互動型學習紅色文化的重要模式。這種旅游模式巧妙地將中國革命歷史與現代旅游體驗相結合,通過切身實踐,使參與者感受并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背景、重要事件以及革命精神③。
以中國革命歷史的發展脈絡為藍本,選擇具有歷史意義和代表性的地點和場景,如革命根據地、紅軍長征路線、革命歷史博物館等,采用模擬、參與、觀察等多種方式,讓參與者切身感受歷史氛圍,體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④。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曾推出過15條紅色文化旅游研學路線,每條路線都承載著獨特的紅色文化內涵,如“初心如磐”皖西大別山紅色基因之旅,走進大別山,感受革命先烈矢志不渝的信仰以及面對困難時展現出的堅韌不拔的斗爭意志;“鏗鏘鐵軍”皖南紅色沃土之旅,則通過參觀皖南的革命歷史遺跡,領略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展現出的英勇無畏和卓越風采。
“體驗式”紅色文化研學之旅的優勢不僅在于提供中國獨特的革命歷史體驗,還能尊重參與個體的差異性。根據參與者的興趣和愛好制定旅行路線與個性化學習方案,并支持多人共同參與,促進團隊學習氛圍的形成。紅色文化旅游既重視歷史知識的傳遞,又強調與參與者之間的感情共鳴和精神提升。通過參與重走長征路、觀看革命故事表演等沉浸式體驗活動,學習者在一種輕松氛圍中接受革命歷史教育,提高了參與度和滿意度,增強了對革命歷史價值的認同感和榮譽感,激發愛國熱情和革命精神。
在紅色文化旅游的基礎上,“紅+綠”和“紅+古”兩種旅游模式進一步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紅+綠”模式是將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綠色生態的清新自然相融合,讓游客在緬懷革命先烈的同時,也能享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麗⑤。以貴州省為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紅+綠”旅游模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游客可以在參觀紅色遺址的同時,欣賞到諸如黃果樹瀑布、梵凈山等絕美風光。“紅+古”旅游模式則是將紅色旅游資源與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資源相結合,為參觀者提供豐富多樣的旅游體驗。陜西省和西安市作為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坐擁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和古代歷史文化資源。
2.2.2 參與紅色文化體育活動
紅色文化體育活動是動態互動型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的一種新興模式。紅色文化根植于深厚的革命精神和豐富的紅色歷史,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和品牌形象,通過教育和啟迪,激發民族的凝聚力,對廣大民眾產生深遠影響。體育產業,作為社會影響力的重要領域,展現了運動員在競技中的個人意志力和團隊合作,促進了拼搏精神以及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傳播。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與體育產業的活力相融合,塑造出一個既有紅色文化的深厚根基,又充滿體育精神的蓬勃生機的社會氛圍,提升民眾的精神風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代的全方位進步注入新的活力⑥。
紅色文化體育活動的關鍵在于發掘當地的紅色歷史和文化資源,涵蓋革命遺址、紀念地以及紅色故事等,為體育事業注入獨特的文化內涵。甘肅省在紅色文化體育活動方面,已取得顯著的成果。例如,甘肅省舉辦的第三屆自行車長征賽聯賽(臨澤站)不僅是一場體育競賽,更是一次紅色文化的體驗之旅。參賽者在競速的同時,感受臨澤地區的紅色歷史背景和七彩丹霞的自然美景。此外,張掖市在2023年清明節舉辦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7周年主題遠足健身活動,進一步彰顯“紅色+體育”“紅色+戶外”的創新理念。這一活動讓參與者在緬懷革命先烈的同時傳承紅色基因,并讓參與者在戶外活動中親身體驗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了紅色教育與體育健身的雙重目標。在紅色文化與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上,江西省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江西省瑞金市在2024年舉辦了“中華益動行”紅色體育大會,以紅色運動會為平臺,成功吸引廣大民眾參與其中。紅色文化與體育產業的有機融合是一種創新的嘗試,不僅豐富了體育活動的文化內涵,還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新的途徑,激發了人們對紅色文化和體育運動的熱情。同時,這種紅色體育活動的舉辦也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展現出文化體育融合的巨大潛力。
2.2.3 參與紅色文化的社會實踐
參與紅色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被視為一種高效且生動的實地互動紅色文化學習模式⑦。這種模式既能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化和拓展,又能起到連接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橋梁作用,是一種直接、生動、深入的學習過程。在全面理解和掌握紅色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進而共同探索多元、創新的紅色文化傳承方法和途徑。
“三下鄉”紅色專項活動和“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的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均是聚焦于革命老區、城鄉社區等地開展的具有創新性、實效性和可持續性的紅色文化社會實踐項目。這些項目不僅能夠深入基層,注重實效,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還能弘揚紅色精神,為青年一代提供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的機會和平臺。
此外,參與紅色景區的志愿服務、推廣和宣傳紅色文化等活動,也是參與紅色文化社會實踐的重要方式。黑龍江省在第61個學雷鋒紀念日到來之際,組織退伍軍人投身到社區文化建設中,通過舉辦紅色主題講座、紅色文化展覽、唱紅歌等形式,宣傳紅色文化,豐富社區精神,提高紅色文化社會影響力。合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提升紅色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積極投身于紅色文化的社會實踐中,正確認識和了解革命歷史、紅色精神的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時代價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共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3 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模式的局限與挑戰
盡管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模式以獨特的方式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傳承途徑,顯著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參與者的認同感,但任何教育模式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與挑戰。在充分肯定其積極貢獻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模式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著一系列需要克服的難題與限制。
首先,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模式通常依托特定的紅色教育基地,如在紀念館、博物館和遺址等地點進行。然而,這些資源在地理上的分布并不均衡,使紅色資源薄弱地區的學習者難以接觸到高質量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此外,實地參觀與體驗活動往往伴隨著一定的成本,包括交通費、入場費及餐飲等開銷,對于經濟條件有限的學習者而言,這些費用可能成為參與的一大障礙。
其次,實施實地體驗式學習活動需要精心策劃與組織,涉及活動安排、安全保障以及人員協調等環節,這無疑加大了組織者的工作量和難度,特別是當活動規模較大或是跨區域進行時。盡管這種模式能為直接參與者提供深刻而生動的學習體驗,但由于其受眾范圍相對較小,因此在覆蓋面方面不及傳統的課堂教學或在線學習方式,難以實現更廣泛的傳播效果。
再次,由于學習者在背景、興趣和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從實地體驗式學習中獲得的知識與感悟也各不相同。實地體驗式學習往往側重于具體的歷史場景和事件,而缺乏系統化的理論框架和知識體系支撐,這可能導致學習者雖然能夠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但在構建全面、系統的紅色文化認知方面存在不足。
最后,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許多紅色教育基地已經開始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來增強展覽的表現力,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性增加。一旦發生技術故障或維護不當的情況,可能會對學習者的體驗造成負面影響。
4 小結
紅色文化猶如璀璨星辰,其獨特的魅力與深遠的意義,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前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顯得尤為重要。實地體驗式紅色文化學習模式的興起,如同一股清新的風,吹散了傳統學習方式的沉悶與枯燥,讓參與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通過親身體驗與深度參與,對紅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同。這種模式的成功,無疑為紅色文化的傳承開辟了新的路徑,也讓更多人愿意走近紅色文化,感受其背后的精神力量。然而,紅色文化的傳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持續探索。在面臨資源分布不均、參與成本較高、組織難度大以及受眾覆蓋面有限等挑戰,應始終保持對紅色文化的敬畏之心,深入挖掘其內在價值,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探索新技術,拓寬傳播渠道,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財富。
注釋
①LEWIS L H,WILLIAMS C J.Experiential learning:Past and present[J].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1994(62):5-16.
②D·A·庫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M].王燦明,朱水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3.
②馬如.紅色文化資源的旅游化保護、傳承與弘揚[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23.
④石培華,馮凌.紅色旅游發展研究: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312.
⑤范青華,朱洪靜,徐成鋼,等.基于紅綠融合背景的麗水旅游產業結構調整與競爭力提升[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鄉村振興與教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產業振興研究篇.[出版者不詳],2023:3;王宏宇,楊欣.漢中紅古綠旅游資源整合發展研究: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背景[J].學理論,2017(1):103-105.
⑥薛宇.紅色體育精神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啟示[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5(5):47-55.
⑦王昕偉.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基因的傳承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