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產現狀
泗水縣是農業農村部命名的“中國優質花生之鄉”,榮獲部頒《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全縣花生種植面積1×104hm2,花生顆粒飽滿,顏色純正,含油量高。泗水縣花生制品廠的烤果及花生制品,暢銷全國各地,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縣主要創匯產品之一。近年來,泗水縣農機部門在推進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實現花生單產提升和農機農藝融合之路,實現了節本增效,提高了花生種植效益。
二、技術路線
泗水縣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為:機械耕整地→機械覆膜播種→機械化高效植保→機械化收獲。主要作業機械為大中型拖拉機、花生覆膜播種機、單粒精播機、高地隙噴桿噴霧機、農業植保無人機、花生收獲機、花生聯合收獲機、摘果機等高性能機械。
(一)耕整地
泗水縣以春花生為主,一般在上茬作物收獲后,進行冬耕,耕翻深度在25cm左右。夏花生在上茬作物收獲后,應進行殘茬和秸稈處理,并及時耕整地,達到土壤細碎,耕層無整根茬、無長秸稈。有條件地區,可進行機械化深翻和深松輪耕,每隔2~3年松、翻輪耕一次。
(二)播種
根據泗水縣品種特性、自然條件、栽培模式等因素,春花生適宜播期為4月份,在地溫12℃以上播種最佳;夏花生應搶時播種,上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播種,不晚于6月份。
播種時土壤相對含水量以65%~70%為宜,墑情不足,應造墑播種。應采用一壟兩行播種模式。壟距80cm~85cm,壟高10cm~12cm,壟頂寬50cm~55cm,壟上行距25cm~28cm。易發生澇害的地區適當增加壟高到15cm~20cm。
播種方式:一般采用雙粒穴播,春花生畝穴數8500~9500穴;夏花生畝穴數9500~10000穴。單粒精播適當增加密度,春花生畝穴數14000~15000穴;夏花生畝穴數15000~17000穴。播種深度一般為3cm~5cm,播后鎮壓或覆膜鎮壓。
(三)田間管理
1.排灌。根據田間持水量和種植情況選擇溝灌、噴灌、滴灌和滲灌等灌溉方式。花生生長中后期,遇雨水較多、田間積水時,應及時排水防澇以免爛果。
2.施肥。宜配施控釋肥和微肥,可選擇測土配方,按需施肥。追肥可用帶施肥裝置的中耕機一次完成中耕除草、深施追肥和培土等作業;也可采用水肥一體化設備,進行灌水施肥。飽果期對地膜覆蓋長勢弱的花生田,要及時噴施葉面肥料,補充養分,防止脫肥早衰,增加飽果,提高果重。
3.植保。根據土地規模、花生病蟲害情況,選擇合適的噴桿噴霧機、無人植保機等高效植保機械,作業時要安全、均勻、準確。花生盛花到結莢期,株高超過35cm,有旺長趨勢的地塊,須采用化學藥劑進行控制,防止旺長倒伏。噴后10~15天,如果主莖高度超過40cm,可再噴施一次。
4.收獲。按照當地生產條件確定適宜收獲期;根據當地土壤地塊條件、種植模式,選擇適宜的機械化收獲方式和收獲裝備。丘陵坡地等小地塊,應采用分段收獲方式,選用小型花生收獲機挖掘、抖土和鋪放,人工撿拾,機械摘果清選。中等規模種植的平坦地塊,應采用聯合收獲方式,選用輪式或履帶式花生聯合收獲機,一次性完成花生挖掘、輸送、抖土、摘果、清選、集果等作業。大規模種植的平坦地塊,應采用兩段收獲方式,選用花生收獲機挖掘、抖土和鋪放,田間晾曬3~5天,選用花生撿拾摘果聯合收獲機一次性完成撿拾、摘果、清選、集秧、集果等作業。
5.秧蔓處理。花生收獲后的秧蔓應規則鋪放在田間,晾曬一段時間后,撿拾回收;經機械揉搓加工、地膜秧蔓分離后,用作飼料。
三、試驗對比
(一)不同種植模式的單產提升
關鍵技術:單粒精播技術,是將原來1穴2粒的情況下改為單粒,按照種植品種合理密度,這樣有利于形成高產壯株,不僅節種,而且顯著提高工效和肥料利用率,可明顯提高花生植株抗倒伏能力,充分接受陽光和吸收養分, 提高產量。
為做好花生單產提升技術的研究,2022年該縣在泗張鎮元卜莊村設立了200畝對比試驗田,將試驗地塊分為A、B兩個區,其中A區100畝進行常規花生覆膜播種,B區100畝進行花生單粒精播技術試驗示范,在試驗田內對花生生產模式(常規花生覆膜播種和單粒精播、分段式收獲和聯合收獲)進行對比試驗(見表1)。
2022年9月2日,組織農機農藝專家對實驗基地花生(花育25)進行了測產。常規雙粒播種:播種時平均9500穴/畝,畝用種量20.85kg皮果,實際平均株數9074株/畝,平均畝產304.79kg;機械化單粒精播:播種時平均14500穴/畝,每穴1粒種子,畝用種量16.05kg皮果;實際測產平均14199株/畝,平均畝產321.52kg。
根據對比試驗:機械化單粒精播與機械化常規雙粒播種對比,平均畝節約用種量4.8kg,按照10.8元/kg皮果計算,每畝地節省51.84元;每畝平均增產16.73kg,按照6元/kg計算,可多收入100.38元;兩項合計可增收152.22元/畝。
通過對比試驗可以得出通過單粒精播種植可以提高畝產16.73kg,達到了試驗的預期目標。
(二)山區丘陵地區不同收獲模式的效益分析
1.測試地點:泗張鎮元卜莊示范基地。
2.測試標準: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推廣鑒定大綱》。
3.收獲方式損失率對比:經測試,花生聯合收獲機總損失率為4.89%;機械化挖掘和花生撿拾聯合收獲機收獲損失率4.48%;花生機械化挖掘機、人工撿拾、摘果機機械摘果清選損失率4.92%。比較結果為機械化挖掘和花生撿拾聯合收獲機收獲總損失率略低。
4.收獲方式作業費對比:一是機械化聯合收獲作業費用215元/畝;二是機械化挖掘60元/畝、花生聯合收獲機撿拾收獲140元/畝,合計200元/畝;三是機械化挖掘60元/畝、人工撿拾機械摘果1.2個人工/畝地,人工加運輸費用按180元/畝,機械化挖掘和人工撿拾機械摘果需要240元/畝。
綜合考慮,機械化挖掘和花生撿拾收獲機收獲最經濟實惠,機械化挖掘和人工撿拾機械摘果費用最高。所以,應根據相應的地塊選擇適宜的花生機械化收獲技術。丘陵坡地等小地塊,宜采用分段收獲方式,選用花生收獲機挖掘、抖土和鋪放,方便人工撿拾,機械摘果清選。中等規模種植的沙、土壤平坦地塊,宜采用聯合收獲方式,選用輪式或履帶式花生聯合收獲機,一次性完成花生挖掘、輸送、抖土、摘果、清選、集果等作業。
四、經驗體會
根據農機農藝融合項目要求,提出了“機、種、藝”三位一體齊頭推進的推廣機制,即先進的適用機械、優良的花生品種和與之相適應的種植農藝,三者并重,整體推進,徹底改善花生的種植模式,優化種植結構,提高花生產量。
(一)先進機械是動力
花生單粒精播技術、機械化聯合收獲技術推廣應用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機械(具)的適用性,特別是播種、收獲兩個環節的機械是否能夠相適應,先進適用的機械是成功的基礎。
(二)優良品種是關鍵
種果的品質是機械化播種收獲技術推廣成功的關鍵,只有選擇優質種果,才能真正實現增產增效,在品種選擇上,要盡量選擇適合泗水氣候的優質品種,提高種子的凈度、純度和發芽率。我們選擇了比較適合泗水的高產品種花育25,取得了良好的豐收效果。
(三)科學種植是基礎
種植農藝是作物是否高產的前提條件,也是發揮花生機械化生產優勢。有效穩定和提高花生生產面積,是提升花生單產水平的基礎。提高花生的生產水平必須按照花生生產的客觀規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生產技術措施,才能科學提升花生生產水平。實現花生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的生產目標。
實驗證明“機、種、藝”三者有機結合是提高花生生產水平的必由之路,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農業生產實現現代化的根本保證,三者的結合應該是客觀的、規范的、科學的,不僅是理論上需要結合,更需要農藝與農機研發人員和優良品種的種植要求相結合。
五、存在問題和建議
(一)農機農藝融合不暢通
推廣花生機械化種植技術受到種植模式的制約,泗水縣花生種植主要以春播花生為主,同時還有部分夏花生并且種植模式不統一,花生種植地塊主要在山區丘陵地區,地塊小、地勢不平,水利灌溉條件較差。種植模式難統一,農機農藝不能融合,導致花生機械化水平提升難度加大,部分地區實行花生、玉米間作,缺乏統一的種植標準。嚴重影響了收獲機具的適用性及推廣使用力度。建議積極引導制定出符合實際、便于操作應用的花生機械化種植標準,提升農機農藝融合水平。
(二)加強花生機械化技術創新和適用性研究
目前市場上的機械設備仍存在不適應當地土壤、氣候、品種等條件的問題,如播種器不能精確控制種子數量和深度、收獲機不能有效分離泥土和果實等。建議加大對花生機械化技術創新和適用性研究的投入和支持,開發更符合當地需求的機械設備。
(三)強化花生機械化培訓和宣傳
目前部分農民對花生機械化技術還缺乏充分了解和掌握,對花生機械化設備還存在一些誤解和不認可。建議強化花生機械化技術培訓和宣傳工作,提高農民對花生機械化技術的認知度和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