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生產的繁忙景象中,農用收獲機在提高收獲效率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偶爾發生的農用收獲機“咬人”事件,給受害者及家庭帶來了無盡的傷痛,也給社會敲響了安全警鐘。
一、基本案情
秋收時節,正值玉米成熟之際,被告張某駕駛收獲機在夜間進行收獲玉米作業時,不慎將正在玉米地內的原告馮某卷入收獲機,造成原告馮某左上肢及其他部位受傷,后經鑒定馮某左上肢肘關節以上缺失,屬于五級傷殘。
二、裁判結果
雙方就賠償未達成一致意見,馮某向法院提起訴訟,經審理,依法判決張某賠償馮某各項損失38萬余元。
三、裁判理由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本案中,張某駕駛玉米收獲機夜晚作業,明知成熟玉米秸稈稠密、視野受限,未注意收獲機四周安全,造成馮某受傷的事故,應承擔主要責任。馮某明知收獲機在玉米地里夜間作業、視野不好,仍在玉米地逗留,忽視自身安全,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綜合考量,法院酌定馮某承擔事故20%的責任,張某承擔事故80%的責任。
四、法官提示
本案是一起因操作收獲機引發的健康權糾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之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本案中根據認定事實及原被告各自的過錯程度劃分了各自承擔的責任比例,判決后雙方均未上訴,案件已生效。
在農忙時節采用機械化收獲的方式較為普遍,在機械操作過程中一定要強化安全防范意識。作為駕駛員在作業時應集中精力,仔細觀察,履行提醒義務,疏忽大意有可能釀成慘禍,使多個家庭陷入困境。而作為原告應對自己安全負責,如能及時離開正在收獲作業的地帶,便可免遭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