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規模化種植,需要農業機械支撐,農機農藝結合是必然趨勢。新時期如何高效地進行農機農藝融合,推動經濟作物生產水平提升是熱點話題。
一、農機農藝融合的內涵
在蔬菜生產中,農機要在農藝技術的相關要求下,設計并制造機械工具,促進農業生產技術和水平的提高,得到更高的生產效率,以此來確保經濟與生態方面的效益。而農藝是指農業生產中的選種、育種、栽培以及管理等。農機農藝融合就是促進農業生產中機械工具和農藝的適應和匹配,形成一個較為協調和高效的生產系統,進而實現農業生產效益的最大化。
二、農機農藝融合的關鍵點
(一)農機農藝融合條件下蔬菜種植育苗技術。對于蔬菜種植育苗技術而言,對種子條件、取苗過程與株型要求較高,種子應該以丸粒為主;株型應凸顯整齊與緊湊,有效實現機械化移栽;取苗盡可能選取頂出式。這些技術整合起來,有利于提高幼苗種植的品質,減少蔬菜種植過程中出現病蟲害現象。
(二)農機農藝融合條件下蔬菜種植機耕整地技術。此項技術的運用可以充當蔬菜機械化先導條件,與后續機械化作業的成效存在密切關聯。不相同的糧食作物生產過程,以施肥和整地為前提,蔬菜生產還應顧及開溝環節。目前由于栽種蔬菜的類型有所不同,加之氣候與農藝條件存有差異性,每一個地區的蔬菜耕地都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對于散戶種植,壟面寬度應保持在50cm左右,蔬菜種植基地的寬度設置要大于160cm。所以農機農藝融合條件下蔬菜種植,應及時地調整機器輪距、行數參數、行距參數等。
(三)農機農藝融合條件下蔬菜種植移栽技術。蔬菜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對應移栽勞動輸出量比較大,縱觀運用的機具,全自動化模式有待進一步創新,需要引進人工輔助。圍繞農機農藝的結合過程,取苗為移栽環節開發的一個瓶頸技術,現階段運用最為頻繁的技術便是取苗技術,涉及頂出式技術類型與針爪式技術類型。并要求育苗操作不可過松地進行基質設置,不然會出現脫落現象,也不可以過緊地進行基質設置,不然會制約后期蔬菜生長。
(四)農機農藝融合條件下蔬菜種植植保技術。農機農藝融合條件下,要把通用型植保機當作主要目標,然而考慮到植保蔬菜類型的差異性,成熟度是不相同的,運用通用型的植保機不能適應農藝創新需求。對一些果實類蔬菜,例如茄類蔬菜,茄類蔬菜的成熟期是不相同的,那么在植保過程中若把藥物噴淋在成熟的果實上,無形中會引出藥物殘留,所以目前亟須解決藥物殘留問題。
(五)農機農藝融合條件下蔬菜種植收獲技術。蔬菜劃分為根菜形式、葉菜形式與果菜形式,三個種類的收獲模式有很大差異性。根菜形式的收獲應具體化進行機械創新,葉菜形式的收獲操作應保障作業機械有切割功能。鮮食果菜的收獲操作應保障作業機械有識別功能。目前菏澤市定陶區根菜形式的蔬菜以胡蘿卜為主,然而無法保障機具的性能得到發揮。鮮食果蔬菜以智能化采摘為主,機具的創新停留在開發階段。對于葉菜類機械,不管是成熟度指數還是品相,要求都是比較嚴格的,現有農機尚不能全方位適應農藝生產需求,因此要加大力度進行蔬菜收獲操作機械的研制推廣。
三、農機農藝融合條件下蔬菜規模化種植建議
(一)政策支持。為更好地推動蔬菜種植農機農藝互相融合,要十分重視制定相對完善的政策方針。相關單位應創設標準化的政策,組織種植戶進行蔬菜種植面積擴展,優化農機補貼方針,確保蔬菜機械化生產與蔬菜農藝化加工密切關聯,完成蔬菜大面積種植管理。在蔬菜種植過程中,強調種植推廣,形成對應試驗點,落實農業建設的標準化整合。
(二)加強合作。國家應更多地關注農機農藝結合,通過科學的措施構建農機農藝結合體系,加快科學技術研發速度,分析蔬菜種植的弊端和不足,及時完善農機農具功能,提高蔬菜種植綜合效率。對于具體的農藝操作,蔬菜種植機械應適應秧苗培育需求與移栽需求,適當研發多種類型的蔬菜種植有效模式,農機和農藝單位應加強合作,全方位掌握蔬菜種植期間農機農藝融合動態并加以引導。
(三)示范帶動。構建農機農藝融合蔬菜種植示范區域,挑選優秀的農機農藝融合蔬菜種植示范戶,通過典型示范和宣傳推廣,使更多的種植戶意識到蔬菜種植農機農藝融合的必要性,真正地把農機農藝融合蔬菜種植示范區農戶牽頭作用發揮出來。
(四)技術指導。農機農藝推廣技術人員應深入基層,對設施蔬菜種植大戶進行技術指導:一是根據農藝要求在種植模式上選出主要生產環節適用機具。二是指導大戶對現有設施進行宜機化改造,對老舊設施、傳統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進行改造升級。三是根據栽培方向、種植行距、株距等農藝要求優化機械化作業方案,實現農機、農藝、設施之間的相互配套。四是在生產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制定機械化技術路線與機具配置方案。形成可復制推廣的蔬菜生產機械化技術規范。五是動員有條件的家庭農場及蔬菜生產基地成立蔬菜機械作業服務隊,跨區域開展蔬菜機械化生產和社會化作業服務。六是注重蔬菜機械化生產技術和裝備的應用示范、推廣、宣傳、培訓工作,為制定技術規范、開展經濟效益分析等積累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