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墾利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基本情況
目前,墾利區農機化工作總體上向更好更快的發展勢頭轉變,截至 2022年底,全區農機總動力5.22×105kW,拖拉機 1.15×104臺,聯合收獲機總量895臺,其中玉米聯合收獲機458臺,植保無人機111架。一是在惠農政策的扶持下,大中型拖拉機、玉米聯合收獲機增長較快,農機裝備水平顯著提高。二是現在全區小麥、玉米、水稻生產已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三是通過智能無人駕駛插秧機及高性能高速插秧機、玉米莖穗兼收機、秸稈離田打捆機、植保無人機等新裝備、新技術推廣,農機農藝融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加快了農機農藝推廣實施。四是農機配套服務不斷完善。擁有農機維修廠及維修點90個,鄉村農機從業人員1.9萬人,其中持有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駕駛證人員1338人,農機維修人員196余人;共有50家農機社會化合作組織,部分組織通過創新管理方式,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服務效益穩步增長,農機服務收入47017萬元,其中,農機作業服務收入45033萬元。2020年墾利區成功創建全國第四批率先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區)和全省“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范縣(區)。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機化資金投入不足。盡管通過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的實施,群眾購買機械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對于大部分群眾而言,僅有能力購買中小型機械,購買大型、新型農業機械的能力依然欠缺。
二是農機結構不合理。小中型機械偏多,大型、新型機械偏少,農機發展不均衡。
三是農機服務組織與農機大戶發展受制約。全區大型、新型農業機械主要分布在農機服務組織與農機大戶,作業能力逐年提高,然而難以相互組成大型農機服務隊開展跨地區農機作業服務,農業機械的效能未得到充分發揮。再是很多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沒有存放農機設備的倉庫,導致大部分農機露天存放,使用年限縮短。
四是糧食烘干存在短板。近年來全區糧食產量約4×105t,但烘干能力在1.4×105t,按總產量60%計量,烘干缺口8×104t。烘干設施資金投入大,一臺200t/d糧食烘干機械裝備至少30余萬元,如果是成套的烘干建設再加上烘干配套場地建設等更是達到幾百萬的資金投入,而單臺烘干機補貼資金僅6萬元到12萬元,成套設備補貼最高不能超過60萬元,資金需求大,補貼資金少。烘干廠房用地困難。由于烘干設施建設用地需建在距離村莊較遠的位置,并需土地成方連片。但限于政策規定,具體實際操作中審批手續困難重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食烘干機械的推廣和使用。
三、建議及訴求
一是加快環保、智能化復合型機械推廣進程。積極爭取農機推廣工作經費,做好農機推廣示范工作。引進適合當地的環保、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并將其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不斷調整優化農機結構,強化推廣示范效應。開好新機械、新技術現場演示會,讓群眾最直觀、最真實地體會到機械發展的好處,加快農機化推廣進程。
二是加快農機轉型升級。積極爭取農機補貼資金,加大新型機械的補貼力度,促進新型機械的使用。
三是加強農機服務組織培訓。通過組織開展農機技術培訓班等方式,培養“全能型”理事長和農機能手,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提高農機服務組織配套服務能力,使其為農機化發展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農機裝備和服務,提高農機具使用效率。
四是重視烘干設施建設。通過“政府資金扶持+社會資金引入”方式發展烘干設備,對建設糧食烘干設備的企業除農機購置補貼外,給予二次財政扶持。加強部門協作,成立包括金融、土地、供電、城建、鄉鎮等部門參與的領導小組,對新建糧食烘干企業和農戶,統籌做好金融貸款、用電、用地、建設等協調,解決用戶籌資難、用電難、用地難、建房難等問題,為糧食烘干設施建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