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全國兩會,我國的科學“基建”和基礎研究發展藍圖將更加清晰,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將更趨強化,基礎研究的“冷板凳”將持續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熱動能”,最終實現科技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2025全國兩會,加強“基礎研究”成為熱議話題和關注焦點之一。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推進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國家實驗室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增強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輻射帶動能力。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曾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他還明確指出,“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鼓勵自由探索,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
202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的戰略部署引發廣泛關注。其中,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等內容,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要點,也是2025年中國經濟著力點之一。緊接著,2025 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建立科技強國建設任務落實推進機制,大力加強基礎研究。
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迫切需要我們全面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科學,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努力提出原創基礎理論、掌握底層技術原理,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
這些明確的信號,是我國把握科技創新規律的一個新認識,也凸顯出我國當前發展階段對基礎研究這個源頭活水“總開關”的更大需求。
所謂基礎研究,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事物與作用和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規律的科學。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和源頭,是創新發展的底蘊和后勁。
眾多重大的技術突破和產業變革,追根溯源都離不開基礎科學研究的積累。例如,電磁學理論的發展為現代電力工業和電子技術奠定了基礎;量子力學的研究成果催生了半導體技術,進而推動了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基因編輯技術CRISPR源于對細菌免疫機制的基礎研究。
科學 “基建”,即支撐科學研究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包括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數據共享平臺、科研儀器網絡等多個方面,是基礎研究的物質保障和協同創新的載體。這些設施如同科技大廈的基石,是支撐基礎研究前沿突破的關鍵平臺,標志著一個國家原始創新能力的高低。
沒有雄厚的基礎研究就不可能實現科技的跨越式發展,更不可能真正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基礎研究引領著世界科技進步,歷史上科技革命都是建立在基礎研究的突破之上。基礎研究一旦取得成果往往都是顛覆性的,將極大地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方式,進而引起產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各國都在基礎研究領域加大投入,搶占科技制高點。一個國家的基礎研究水平,直接決定了其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和潛力。只有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領先優勢,才能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實現自主可控,進而推動整個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
基礎研究被定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根本原因在于其是創新鏈的起點,比如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算法依賴數學和腦科學的理論突破。基礎研究也是國際競爭的核心,全球科技博弈從“技術卡脖子”轉向“源頭卡腦子”,唯有夯實基礎研究才能掌握主動權。其更是新質生產力的引擎,“人工智能+”行動和未來產業培育,均需以基礎研究突破為前提。
當前,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范式深入發展,學科前沿交叉融合不斷推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國際科技競爭聚焦制高點和基礎前沿,從科學發現、技術發明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的周期明顯縮短。
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迫切需要我們全面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科學,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努力提出原創基礎理論、掌握底層技術原理,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基礎研究擺在重要位置。我國在科學 “基建” 和基礎研究方面持續加大投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
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穩步增長,達到36130億元,比上年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基礎研究投入實現較快增長。從2012年的498.8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24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重從2012年的4.8%增長到2024年的6.91%,已連續6年超過6%。
作為全國三大國際科創中心之一,上海2024年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11%左右,高于全國6.91%的水平。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也正圍繞“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主線,加快向“強功能”躍升。廣東省去年就科技創新出臺條例,明確省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投入基礎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探索基礎研究“穩定支持+長周期考核”,在物理、化學、地球科學等領域組建的第一批5家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將連續五年獲得每年800萬元的支持。
通過持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明顯加強前瞻性、戰略性、引領性“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國家實驗室組建運行,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完成,我國已形成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目前,公開渠道可知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超250家。而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也更加重視長周期、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和學科建設,科技領軍企業更加重視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


此外,我國布局建設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科學裝置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此為牽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一批重大原創成果不斷產出。
2024年底,位于貴州大山深處的“中國天眼”傳來好消息,這臺世界上最大的500 米單口徑、最靈敏的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發現脈沖星數量超過1000顆,包括許多新的毫秒脈沖星和脈沖星雙星,極大提高了我國在國際射電天文領域的話語權。
此外,先進阿秒激光設施(西安部分)建設正式啟動,我國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在天津驗收并投入運行;在廣東江門地下700米深處,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主體也全部建成。而在安徽合肥科學島上,“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正在進行新一輪實驗,驗證未來聚變實驗堆高效運行的可能性。
位于東莞松山湖畔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運行開放以來,已完成1700多項用戶實驗課題,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磁性量子材料等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從粵港澳大灣區到上海張江科學城,再到北京懷柔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正成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原始創新策源地。截至2024年11月,我國已布局建設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建和運行的大科學裝置超過60個,部分設施綜合水平邁入全球第一方陣。
在科研信息化基礎平臺建設上,我國正不斷推進高性能計算、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科研領域的應用,打造了一批功能強大的科研信息化平臺,為科研人員提供了高效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國家科學數據中心整合了海量的科學數據,涵蓋了多個學科領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源,有力地支持了科研工作的開展。國家生物種質和實驗材料資源庫保存了大量的生物種質和實驗材料,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提供了關鍵的研究素材。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第11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在衡量基礎研究水平的2024年自然指數排名中,排名前十的全球高校與科研機構有7個來自我國。其中,中國科學院連續12年位列全球高校與科研機構首位,體系化、建制化優勢凸顯。2024年,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和南京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為我國建設科學中心、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國在加強基礎研究和科學 “基建” 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未來,需要持續加大投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強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有力的舉措,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和科學 “基建” 不斷取得新突破,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而諸多專家學者也都提出過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通過全國兩會,我國的科學“基建”和基礎研究發展藍圖將更加清晰,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將更趨強化,基礎研究的“冷板凳”將持續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熱動能”,最終實現科技強國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