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文化出海,像一艘艘小船,漂洋過海而去,船上載著我們引以為豪的作品,想在彼岸找到知音。
后來的文化出海,像旗艦領著船隊,規模逐漸壯大,航程逐漸延長,無遠弗屆,無所畏懼。
如今的文化出海,不僅僅是船只出發、代表作出發,更是作品背后的情感出發、價值觀出發,我們既派出船只,也搭建平臺,一程程駛入“深海區”……
2024年最重要的“文化出海”代表性事件,當數“春節申遺成功”——2024年12月4日,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聯合國假日”升級為“非遺”,與春節相關的民俗活動已經走進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約20個國家將春節列入該國整體或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

春節,不但是全球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海外人群同享共慶——巴西里約州有“中國新年紀念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鼓勵學校和教育機構舉辦活動宣揚春節文化傳統,巴拿馬舉辦“歡樂春節”慶祝活動,倫敦地標特拉法加廣場舉辦年味濃濃的春節游行,泰國曼谷的唐人街和商業區到處可見舞龍舞獅,新加坡車水馬龍的街頭也早已掛起了紅燈籠,馬來西亞吉隆坡用無人機展示蛇年主題圖案,喜迎2025年的到來……年畫,廟會,賞燈,寫楹聯,鬧元宵,伴隨“非遺春節”一同出海的,還有豐富的中國傳統賀歲習俗。
春節的申遺成功,不但“有利于增進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同時也能“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更多的中國色彩”。
在海外,“春節”不僅僅是中國的一個符號,更是代表了背后豐富的文化寓意和祝福。而從單純的符號輸出,轉向文化寓意的表達,這也是近年來“文化出海”駛向“深海區”的一個重要變化。
與春節之火同時發生的,還有漢服之熱。
亞馬遜上一搜漢服,從幾十美元到上千美元,從唐代漢服到宋制、明制,應有盡有。不僅各大時裝周上有身著漢服的模特,民間也毫不遜色于T臺——洛杉磯的漢服快閃店開業首日排隊超過3小時,熱門社區Reddit上聚集著一群中國漢服的海外粉絲,熱烈討論漢服的材料區別和挑選技巧。Tiktok上的漢服換裝視頻,點擊過百萬的不在少數,我們的“國民頂流”馬面裙也火到了海外,年輕人不分國籍,都迷上了這條“開春第一裙”。
漢服的火熱,帶動了發簪、團扇等配飾品的興起,中國傳統少數民族服飾也開始被海外了解。在2024春夏米蘭時裝周上,中國云南楚雄以“流光彝彩、美美與共”為主題,發布了40套綴飾彝繡元素的時尚服飾,將中國傳統的彝族刺繡工藝與意大利面料相結合,展示了獨特的中國民族風和東方美學魅力。

“頭戴鳳翅紫金冠,身穿黃金鎖子甲,腳踏藕絲步云履,手拿如意金箍棒。”
在中國火了快500年的齊天大圣孫悟空,2024年又在全球翻起了筋斗云。
2024年8月20日,由游戲科學研發的3A大作《黑神話:悟空》,上線3小時,游戲平臺Steam最高同時在線人數突破140萬。上線10小時,全平臺總銷量超450萬份,銷售額突破15億元,實現了首日回本。值得一提的是,游戲的海外銷量占比約為30%,超出預期。而Steam平臺同時在線峰值的210萬人里,海外占比更是高達65%。
外媒評價它為“重新定義東方魔幻”——英國《衛報》、彭博社、法新社等都進行了大幅報道。外國玩家更是無可救藥地迷上了這只猴子,他們一手捧著外語版《西游記》惡補背景知識,一手捏著鼠標等待游戲下載進度條拉滿。這樣的場面讓人不由得想起20多年前講述中美文化差異的電影《刮痧》里,老外愣是不明白這只猴子到底哪里吸引人——現在他們明白了。
《黑神話:悟空》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俯拾即是:小到一只“葫蘆”,土地廟上香,陜北說書,大到宮殿廟宇,名勝古跡實景掃描——五臺山的佛光寺、南禪寺、金閣寺,以及晉城的青蓮寺、陵川西溪二仙廟、澤州玉皇廟……不但帶動了山西文旅,也在向世人驗證:用世界級的水準講一個中國故事,是真的能得到全世界的首肯。
那段時間,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美國出席華盛頓中國文化節致辭時也談到《黑神話:悟空》的火熱出圈,他說:“當400多年前的文學經典遇上現代游戲‘黑科技’,全球玩家超過300萬,共享一本‘賽博’真經。有的玩家特意選擇中文版進行游戲,因為‘中文語音演繹能讓我更沉浸在中國神話世界’。有的玩家為了更好理解游戲設定和故事背景,特地找來《西游記》原著‘補課’,還萌生了實地打卡游戲同款場景的想法。這些說明,各國民眾都很喜歡悟空身上樂觀勇敢、伸張正義、不畏強暴的優秀品質,為中華文化底蘊豐厚、多姿多彩的獨特魅力著迷、上癮,對推動文化交流合作、文明互學互鑒有著發自內心的渴望和呼喚。”他更呼吁,大家玩過游戲,讀過《西游記》之后,還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東游行’。”
在2024年TGA(The Game Awards,游戲界的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黑神話:悟空》榮獲“最佳動作游戲”與“玩家之聲”兩個獎項。但它遠不是中國游戲出海的全部——網易出品的《燕云十六聲》也曾受到TGA盛贊——這款游戲以“十六聲”比喻中華文明,中式武俠中的點穴、太極、千斤墜、獅吼功、喚鳥術等招式隱現其中,中華傳統的舞樂百戲、絲竹雅韻也讓人沉醉。

這些年來逐漸興起的短劇、短視頻,更是一路出海、鬧海——九州文化旗下的App“99TV”“ShortMax”,在全球覆蓋了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下載量有一個多億,微短劇每天趕著拍都來不及供應旺盛的需求。
最近,一款米哈游出品的抽卡游戲《絕區零》在日本和韓國App Store暢銷榜上分別占領了冠亞軍寶座——制作人李振宇在游戲中打造了一個充滿懷舊復古元素的“新艾利都”,融入自己的童年記憶:“和朋友在街機廳玩耍,在VHS商店討論電影,或在CD店分享音樂。”或許是東亞孩子的童年有所相似吧,這款游戲在日韓極受歡迎。和《黑神話:悟空》一樣,打動玩家的不只是游戲的精彩畫面與機制,也是游戲背后所蘊含的與“天命人”或“平凡人”的情感共鳴。
今年賀歲檔,《哪吒之魔童鬧海》真算是在海外鬧了個翻天覆地——它一舉打破全球動畫電影票房紀錄,目前已經排上了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第七的位置,并仍在向前方發力。海外上映時,它也引發多國民眾排隊搶票,競相一睹真容,還有奧斯卡獎評委表示一定要把自己那一票投給它。
其實由光線出品的另一部動畫片《深海》,去年也獲得了奧斯卡獎的入選資格,代表中國出征。《哪吒2》中最后那一場讓人印象深刻的“洪流大戰”里運用到的“粒子水墨”技術,早先就是《深海》團隊開發的。《深海》當時也登陸了北美院線,票房不俗,“爛番茄”網站的新鮮度超過80分,叫好又叫座。就連好萊塢頂級特效公司都對其獨創的“粒子水墨”技術進行了調研。
國內觀眾愛看的連續劇,出了海也一樣被追捧——騰訊視頻和Disney+達成戰略合作后,騰訊出品的《慶余年2》也在Disney+流媒體平臺同步播出,引發全球追劇潮。劇中有一個“范閑殿前斗詩”片段,范閑對著朝堂上一眾帝王將相,將醉未醉地,從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一直背到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國內播出時就引發了中國觀眾的詩詞血脈覺醒,到了海外也在TikTok上引起不少對“中國詩”的討論。
優酷白夜劇場熱播的懸疑劇《新生》,登上流媒體平臺Netflix后,很快就超過了霸榜多日的韓劇《眼淚女王》成為日冠。中國的古裝、仙俠劇,由于服化道精美,細節豐富,一直都廣受海外觀眾歡迎;而現代懸疑劇因為節奏緊湊、情節高能,也是出海的大贏家。
這些年來逐漸興起的短劇、短視頻,更是一路出海、鬧海——九州文化旗下的App“99TV”“ShortMax”,在全球覆蓋了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下載量有一個多億,微短劇每天趕著拍都來不及供應旺盛的需求。幸好在AI加持下,翻譯效率大大提升,人工智能幫助推波助瀾,文化出海也更加順風順水。
去年年底,“網紅鼻祖”李子柒復出,新片5小時點擊破億。而在海外,她的人氣也一直居高不下,過千萬點擊的視頻比比皆是。
年初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因為TikTok在美國被禁,自稱“TikTok難民”的海外網民開始大舉“移民”小紅書,使得小紅書一度登頂美區App Store免費榜首位。大批“TikTok難民”的涌入,也開啟了小紅書“英語角”的新功能——外國人在小紅書學上了中文,請中國網友幫忙起個中文名字,互相交流養寵物的經驗,還有中外漢服博主互相切磋……
出海的不僅是文化,也有平臺,這就好像在茫茫大海中有了自己的立足點,吸引大小船只靠攏,也有了一個依托。而“移民”小紅書之舉,又給了中外網友一次意想不到的“賽博對賬”機會——大家一對賬,才發現曾經對彼此的刻板印象,原來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