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如今是大家心生向往的地方。
熱門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中,一眾明星帶著觀眾領略了北京城郊密云的青山綠水,浙江桐廬縣合嶺村的竹林清雅,湖南湘西苗族村落翁草村的世外秘境,云南西雙版納景洪市勐罕鎮的南國風情……屏幕之外,精致鄉村也成為不少游客度假的首選目的地,一趟愉悅的鄉村游,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得以享受片刻的寧靜,游客從鄉村尋找到各自的田園夢境。
文旅服務成熟的美麗鄉村在滿足城市游客需求的同時,也讓留在鄉村的人們實現了家門口的就業和增收致富,發展文旅產業成為不少地方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
全國兩會,鄉村振興一直是熱議話題之一。而鄉村振興的話題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農民富起來。
2024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同比實際增長6.3%,比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快1.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到2.34:1。鄉村富民產業持續壯大,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不斷完善,農村改革縱深推進,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有效拓展。
農民如何增收,相關政策已經提前謀劃。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2025年“三農”工作作出系統部署。2025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出臺的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2024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同比實際增長6.3%,比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快1.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到2.34:1。
2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中央財辦、中央農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但要繼續保持較快的增收勢頭也面臨不小的困難和壓力。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著重從經營凈收入和工資性收入這兩個方面入手,部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一是著力發展富民產業。要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因地制宜發展適合家庭經營的庭院經濟、林下經濟、民宿經濟等,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讓農民群眾挑上致富的“金扁擔”。
二是著力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增收。要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增強幫扶車間就業吸納能力,確保脫貧人口的務工規模和收入穩中有增。文件強調要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擴大以工代賑項目實施規模,在重點工程項目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增收。
為了讓農民的錢包鼓起來,各地正在因地制宜探索多元產業發展之路,通過產業振興,給留在鄉村的人們提供更多的收入渠道。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閔行區浦錦街道蘆勝村黨總支書記張義民今年準備帶兩份建議參會。一份建議題為《關于加強鄉村產業促進法立法的建議》,另一份題為《關于出臺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實施細則的建議》。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要靠產業,各地要各展其長,走適合自己的振興道路。”張義民說。2024年夏天,蘆勝村引進了第五家農業合作社,新穎的運行模式為蘆勝村帶來了人氣和流量。蘆勝村原本已有4家農業合作社,為了避免同質化,第五家農業合作社被取名為親田坊,以農耕文化學前教育和親子采摘為主。合作社推出的“一米菜園”,吸引了很多親子家庭前往體驗農耕文化。
各地基于自身的條件和特色,正在探索產業富農的新模式。
曾經代表著貧窮、落后、封閉的鄉村,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系列舉措中早已改變了模樣:鄉村基礎設施得到完善,農民有了更多元的收入來源,鄉村文化精神生活逐漸豐富。交通的便捷和鄉村風貌的改變,為更多產業落地鄉村提供了條件。
云南省普洱市被譽為“中國咖啡之都”,但如果咖農的收入僅僅依靠種植和銷售咖啡鮮果,那么咖農獲得的利潤低,收入也容易受到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近年來,當地依托豐富的咖啡資源和獨特的咖啡文化,積極推進咖啡與旅游的深度融合,通過打造咖啡莊園、咖啡主題街區和咖啡文化集市等,為游客提供從咖啡種植、采摘到品鑒的全鏈條體驗,也為當地咖農增收找到了新渠道。
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是野生亞洲象在普洱的棲息地之一。大象咖啡精品莊園位于六順鎮南邦河村,游客幸運的話,就有機會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眺望遠處山林里覓食棲息的野生亞洲象群。
“咖旅+”的多元業態帶熱了普洱旅游經濟。據統計,2025年春節假期,普洱市共接待游客325.12萬人次,同比增長13.71%;實現旅游花費34.37億元,同比增長13.21%。
2024年夏天,普洱市思茅區白沙坡村 “美麗星村”開始運營。白沙坡村原本是傳統的咖啡種植村,為了增加咖農收入,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創業、就業,在滬滇協作機制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以咖啡為主題、農文旅一體化的鄉村振興示范村誕生,“美麗星村·咖啡文化體驗中心”在村子里落成。
“美麗星村”通過建設基礎設施、引入文旅產業,將傳統的農業村莊改造成了文旅+農業的新型村莊。新產業帶來的就業崗位,共吸納了17名本地村民就業,其中12人為白沙坡本村村民。還有6名大學生及返鄉青年也回到了家鄉參與建設發展。

白沙坡村村民沐曉虹之前主要的經濟來源是家中的80畝咖啡地,現在她除了繼續料理咖啡地,還在村里搞民宿工作。沐曉虹的家由于地理位置優越被選址為燒烤店,將成為村內第一個夜間業態。她期待著未來全家一起創業,進一步參與到旅游業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壯大縣域富民產業,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更要注重縣域產業發展在穩定就業、帶動增收中的作用。
備受關注的“中央一號文件”,包含著重要的政策信息。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了縣域富民產業在鄉村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
縣域經濟近年來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2024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23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的“千億縣”,數量從9個增至59個,GDP總量達到9.6萬億元,占全國比重達到7.6%。但從全國來看,縣域產業整體上競爭力還不夠強,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特色不鮮明,人才隊伍建設尚不完善。因此,要大力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近年來,縣域經濟的魅力已經初現,以縣為單位打造特色產業已經有了先行者。
貴州榕江,“村超”熱度不減,2024年榕江縣累計接待游客946.18萬人次,同比增長24.3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8.03億元,同比增長28.64%。榕江文旅產業迎來爆發式的發展,2024年新增文化旅游市場主體1850家,其中新增餐飲業市場主體1179家,縣城區餐飲行業市場主體營業收入14.16億元。多家品質酒店和15家精品民宿建成運營,全縣床位數從5958個增長至11000多個。全縣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達7.08億元,同比增長13.4%。
“村超”不僅帶來了游客,也帶來了投資。榕江縣新引進23個項目落地,新增產業到位資金14.15億元。
和榕江類似,“村BA”“村晚”“村咖”等“村字號”IP與多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縣城捆綁在一起,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嘗鮮,這些成功的例子給縣域經濟發展帶來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
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高強表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鄉村產業發展的核心場景由“鄉村”拓展至“縣域”,意味著鄉村產業鏈和基礎設施的布局不再局限于單一鄉村,而是以縣域為單元進行統籌規劃,整合城鄉資源,形成更具規模效應的產業體系,凸顯了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思路。
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可以破解城鄉要素流動和農民增收壓力兩大難題。高強認為,一方面,有利于實現向上承接大中城市的產業轉移,向下輻射帶動鄉村發展,促進各類要素有效整合、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可吸引城市資本、技術下鄉,同時為農民提供本地化就業,緩解人口外流與空心化問題。
因此,壯大縣域富民產業,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更要注重縣域產業發展在穩定就業、帶動增收中的作用。
“農業農村部門將從四方面繼續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陳邦勛說,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上下功夫,積極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加力抓好農產品加工、農業企業培育、農業品牌塑造等延鏈強鏈措施;在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上下功夫,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商、文化體驗等;在提升農民就業創業質量上下功夫,加大農村創業培訓和支持力度,以創業促就業、促增收;在提高財產性收入上下功夫,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建設,讓農民分享更多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