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去社區圖書館看書,偶遇一個非遺展,主題是烙畫,又名燙畫,或者火筆畫,即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由于與火相關,畫面的色彩,借用一個流行詞來形容就是:美拉德。深深淺淺的土褐色,呈現出層次豐富的視覺效果。創作烙畫,火候和力度都要把握好,如同黑白水墨畫,韻味是通過深淺交錯的層次變化體現出來的。
展出的烙畫內容圍繞上海老建筑及上世紀80年代老上海生活圖景。懷舊的畫面,勾起諸多往事的回想。比如有一張叫《交通崗亭》,畫面上的崗亭,高高地立在馬路中央。上世紀80年代,還沒實現智能交通信號燈,在車流量比較大的交通路口,是由交警手動控制紅綠燈的啟停來疏導交通。所以,當時的交通崗亭設置得很高,為了開闊視角,便于交通瞭望,交警上班執勤時就需爬上這樣的交通崗亭。如今的“00后”應該都沒見過這樣的交通崗亭吧。
弄堂,上海的經線和緯線。弄堂雖窄,但“螺螄殼里做道場”。弄堂里也沒有秘密,張家長李家短,一舉一動,盡收眼皮底下。弄堂是煙火人間,密布小小的老虎灶、糖果店、裁縫鋪,孩子們聚在一起開心地玩著“滾鐵圈”、跳繩、捉迷藏……不像如今的高樓大廈,房門一關,鄰居間可能老死不相往來。
面對這些泛黃的烙畫,思緒飛回兒時,共同記憶被喚醒。看完烙畫展,我發了一則朋友圈,好友回復:“我媽有把芭蕉扇上也有烙畫。”原來,烙畫可在宣紙、樹皮、葫蘆、竹片、絲絹、蒲扇等等不同的材料上烙制,姿態各異,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