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如何決戰決勝,在新征程上展現新擔當新作為?各省份亮出“任務書”,吹響“沖鋒號”。
看目標,有謀略。從經濟大省廣東,在去年14萬億元的高基數上確定今年目標“5%左右”,到遼寧“穩住一產、挺住二產、發力三產”,提出“增長5%以上”,再到西藏“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增長7%以上、力爭達到8%”……
看行動,見方法。從浙江支持杭州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注重“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到河南糾正行業壟斷等不公平做法,致力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再到云南推廣園區共建、園中園等模式,以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從中,我們讀到各地貫徹落實“全國一盤棋”意識,讀到各地把握戰略定位、發揮自身優勢、以一域服務全局的創造性實踐。
“找準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這是各地發展實踐的深層邏輯,是共同下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盤大棋的戰略考量。
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龍頭,上海今年預期目標明確為“5%左右”。
對地方來說,做到各展其長,關鍵就在于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實際,發揮自身優勢。
安徽今年提出“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宣示“要勇挑大梁,‘跳起來摘桃子’”“贏得更多‘刮目相看’”。
江蘇2025年布局新質生產力急需學科專業、建設創新聯合體,將催生更多增長點;依托北部灣,深化與東盟務實合作,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展海洋經濟強產業行動……廣西以預期增長5%左右的節拍,唱響發展的“協奏曲”。
黨中央看問題,都是從大處著眼,一個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比如,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湖北主動融入全國創新鏈,存儲芯片、空芯光纖、心肌旋切等技術世界領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成渝把握雙城經濟圈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滿弦開工、實干開局,我們定能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摘自《人民日報》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