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醫保局發布新規,明確“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這一話題迅速登上熱搜,引發公眾對AI 醫療邊界的熱議。
“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之所以引起熱議,是因為AI 實在太“火”了。似乎人人都生怕被這波人工智能新浪潮落下。在如此氛圍下,此時出現一個疑似“與人們唱反調”的新規,涉及的還是大眾普遍關心的醫療領域,自然就引人關注了。
然而,這恐怕只是一次信息差造成的“誤會”。事實上,此次新規的實際內容并沒有那般“針鋒相對”。其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定點零售藥店管理,“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只是其中關于“互聯網醫院須按規定接入省醫保電子處方中心并進行電子處方流轉”的一小部分。而這一部分也不“新”——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22 年發布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中,就有多處對人工智能使用的限制規定。且細看這則禁令,更多的是對國家規定的重申與細化,目的在于規范保護患者的權益,并防止不法分子利用AI 技術以假亂真鉆空子。
退一步來說,即便人工智能的臨床診斷水平已與真人醫生相差無幾,也不能直接取代專業醫生開處方。且不說AI 診斷的結果是結合大數據得來的,并不能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倘若引發醫療事故,責任主體也將難以界定。說到底,禁用AI 開處方,是規范AI 技術——讓其始終在安全可控的框架下為人所用,而非越界主導。
越是全面開花,越要小心謹慎。科技的進步始終伴隨倫理的拷問。技術可以無限接近人,卻永遠無法取代人。技術可以賦能,但生命的重量終究需由人性的溫度與專業的責任來承載。唯有在創新中恪守底線,在規范中釋放潛力,方能讓AI 真正成為“醫者仁心”的延伸,而非冰冷的替代者。(摘自《廣州日報》2.25陳文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