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春時節,許多患者口唇或人中周圍出現一粒粒的小水皰,過兩天水皰破了,還有疼痛或燒灼感。有的患者認為,小水皰是因為過年期間吃了熱性的食物如橘子、牛羊肉、桂圓、大蒜等引起的,有的患者認為是喝了中藥造成的,還有不少患者詢問醫生:“飲食是不是太補?我這都上火啦!”
那么,這些小水皰真的是食物、藥物造成的“上火”嗎?為什么會在這個季節大量患者出現類似癥狀呢?
事實上,現在是病毒的活躍期,“大鬼小鬼全出洞”了,“小鬼”如單純皰疹病毒、帶狀皰疹病毒、輪狀病毒等;“大鬼”如禽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其實,這種發生在口唇周圍所謂的上火,是一種叫單純皰疹病毒這個“小鬼”造成的,醫學上稱作“唇皰疹”,是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人類是這種單純皰疹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
這種病毒存在于患者或健康帶菌者的水皰皰液、唾液及糞便中,會在人群中傳播,直接接觸患者的患病部位、毛巾等可能造成傳染,也可以通過被污染的餐具傳染。一般來說,病毒會經呼吸道、口腔、生殖器黏膜以及破損皮膚進入人體內,之后不一定馬上發病,而可能潛伏在正常黏膜、血液、唾液及感覺神經節細胞內。一旦機體免疫力由于各種原因下降,病毒就會趁機作亂,導致發病。唇皰疹主要依靠它的臨床表現來診斷,一般會自行破掉,然后結痂愈合,不會留下后遺癥。但是,如果皰疹情況特別嚴重,面積很大,時間很長(一般一周會痊愈),可以外用抗病毒藥阿昔洛韋乳膏局部涂敷,一日數次,或口服阿昔洛韋、板藍根等抗病毒藥物。
唇皰疹的發生,是源于抵抗力的下降,因此,除了發病期間多飲水、多休息、服用維生素C 之外,病后也應積極調理身體,增強抵抗力,這樣才能讓“大鬼小鬼”敬而遠之。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