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英國哈羅公學,校園暴力頻發。一天,一個壯碩的大男生霸氣地叫住一個新生:“過來!掏出你的手帕,為大哥擦擦皮鞋!”新生慍怒地說:“你自己沒有手帕沒有手嗎?”大男生嗷的一聲一把揪住新生,旋即按倒在地,一陣雨點般的拳頭無所顧忌地落在了新生瘦瘦的脊背上。新生倔犟地一聲不哼。
往來的同學或圍觀,或起哄,或悄悄躲開。只有一個清瘦的小男生沖上前,帶著哭腔大聲問道:“你究竟要打到什么時候?為什么這樣毆打新同學?”大男生吼道:“你活得不耐煩了嗎?”小男生毫不畏懼,雙眼涌滿淚水盯住大男生,“不管你還要打幾下?讓我替他承受一半的拳頭行不行?”大男生怔住了,羞愧地停了手。
奇怪的是,從此,校園反抗暴力的聲音開始響亮,幫助弱者的善舉開始增多,而那挨打的新生和挺身而出的男生則成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毆打的新生深感善良的可貴,這次經歷讓他銘感終生,發展成一種對家國世事的悲憫情懷,成長為英國的大政治家,他就是英國現代警察制度的創始人羅伯特·比爾。而見義勇為的小男生,則是揚名世界的大詩人拜倫。
這就是善良的穿透力對人生的審美穿透。(據甘教國際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