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環保界工作了18年,一直記得一句哲言:“廢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由此話引申開去:無用之物如果放到恰當的地方,就可以成為有用之物。比如無用的話——廢話。
照理來說,廢話既不能果腹,又不能御寒,還要多費口舌,揮霍唾沫,何苦來!但心理學家發現:當一個人不開心時,是不想說廢話的;只有在心情愉悅時,才會廢話連篇。因此,你在和人相處時,既要有傾聽他說廢話的肚量,又要有激發他說廢話的能量。
賢如魯迅先生,在與許廣平戀愛時,兩人的書信來往結集而成的《兩地書》,內容多為瑣事,魯迅自稱“是些平凡的東西”。像“此刻是12點,卻很靜,和上海大不相同。我不知乖姑(魯迅對許廣平的昵稱)睡了沒有,我覺得她一定還未睡著,以為我正在大談三年來的經歷了。其實并未大談,我現在只望乖姑要乖,保養自己,我也當平心和氣,度過預定的時光,不使小刺猬(魯迅對許廣平的另一昵稱)憂慮。”此類文字,俯拾皆是。這些婆婆媽媽的話,哪里像他那惜墨如金、鞭辟入里的文字。但恰恰在這些“廢話連篇”的情書中,顯示了魯迅是個柔情似水的“暖男”,其中自有市井的煙火氣,足以讓人回味經年。
(摘自《新民晚報》潘志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