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歷大年初二,在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曹江鎮華坑村“年例林”,每個家庭三五成組,大人揮鍬、小孩扶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棵棵新栽種的樹迎風挺立。今年春節,廣東茂名大興“做年例,齊種樹”新風,為傳統年例增添了一層綠色底色。村民們紛紛表示:“希望這樣的活動每年都搞,不僅美化村莊環境,又造福子孫后代!”
茂名市開春種樹,增添一片片新綠;韶關市、云浮市也全域聯動開展了義務植樹活動……多擺幾桌酒菜,不如多種幾棵樹;不比菜式比種樹,以樹傳情更深遠。如今,廣東正大力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積極唱響“我為廣東種棵樹”主旋律,根據不同的群體,組織開展“我為家鄉種棵樹”“新春植樹”“我為娘家種棵樹”等多種形式的植樹活動,讓越來越多的群眾自發參與到植樹活動中去。
巍巍南嶺,郁郁青山。在廣東這片熱土上,“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如同生生不息的綠色火種,歷經歲月淬煉,始終閃耀著時代光芒。上世紀70年代,廣東肇慶市懷集縣響應“綠化祖國”的號召,于1974年3月在全省率先成立藍鐘人民公社林業采育場,并于同年秋后發動“岳山萬人造林大會戰”,經過1974年冬的“岳山造林大會戰”和1975年秋冬的“溫泉林場大會戰”,共投入人力2.5萬余人,完成高標準造林3.5萬畝,統稱“岳山造林大會戰”。岳山人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下,創造了把荒山變成萬畝林海的奇跡,孕育了“忠誠奉獻、艱苦創業、團結奮斗、久久為功”的“岳山造林”光榮傳統。
廣東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我們要用心體悟、好好學習,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良傳統,以滿腔熱情、百倍干勁投身到新時代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新實踐中,再接再厲,再立新功,用實際行動把廣東建設得更加美麗。”
在粵西北的青山綠水間,肇慶市懷集縣岳山林場的樹木亭亭如蓋。這片由50年前萬人大會戰種下的“功勛林”,如今蒼翠挺拔,見證著一代代肇慶人接續奮斗的綠色足跡。“‘岳山造林’是肇慶大規模植樹造林的開端,賡續‘岳山造林’光榮傳統,肇慶一直有著種樹為民的意識傳承,這里有著清晰的脈絡。”肇慶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岳山造林”緣起于解決群眾之憂,成功于激發群眾之力,長治于保障群眾之益。面對過度砍伐導致水土流失、糧食低產等生態生產生活問題,群眾反映強烈,岳山人就下決心造林修復;面對選種育樹等難題,岳山人就翻山越嶺向老林農請教,摸索出撩壕墾地種杉速生豐產的科學方法,攻克了杉木嫁接偏冠等種植難題,建立起杉樹優良品種庫;面對群眾造林標準不一,岳山人就把造林規格要求編成了簡單易懂的《撩壕墾地曲》進行傳唱,實現了90%以上的種植成活率;面對木材轉運后形成巨大差價,而群眾得益微薄、建房用材困難等問題,岳山人就從自己入手,推動砍伐指標管理、木材檢查站撤并、搞活轉運流通、引導林下經營等環節改革,做到還權還利于民。
正是切切實實把生態工程辦成民心工程,才使“岳山造林”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持久的內生動力。在后續的實踐中,肇慶全市以更大的力度和創新的方式,不斷促進綠化為民利民靠民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初,肇慶大力實行“三大改革”,建立家庭承包山林生產方式,實行開放型、多渠道經營、等價交換的林副產品流通方式,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科學混交的立體林業,讓群眾各顯神通,一部分農民通過勤勞耕山、科學種養、辦“小山莊”等逐步富裕起來。
2000年起,肇慶全市全面實施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制度,使群眾保護林木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幅提高。2010年以來全市生態公益林面積增加近100萬畝。2008年,肇慶市率先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建設生態文明鎮村走在廣東省前列。
進入新時代,肇慶進一步把發揮林業綜合效益與鄉村振興戰略相融合,打造美麗宜居森林鎮村,建設森林城鎮19個、森林鄉村121個,讓越來越多的鄉親享受生態美的同時捧上了“生態飯碗”。


綠美建設部署以后,肇慶統籌開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城鄉三級綠化美化示范體系創建,通過認種認養、捐資代植、捐資代養、冠名養護等方式,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綠美肇慶生態建設,在全省率先推動“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項目落地,建設“機關林”“巾幗林”“青年林”等主題林1500余片,發動100多家企業捐資造林,開展植樹活動近6000場次。肇慶全市通過“互聯網+義務植樹”等方式積極擴大群眾參與,義務植樹參加人數突破20萬人次,人民群眾支持參與綠美建設的責任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岳山造林”光榮傳統激勵肇慶全市各地接續努力,推動肇慶“綠色版圖”不斷拓展提質,全市森林面積1584萬畝,森林蓄積量達626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41.25%到“七五”時期的60.12%,再到目前已超過70%,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森林面積最大、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城市,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等榮譽稱號。
從“岳山造林”到綠美肇慶,造福人民是不變的初心。
2025年1月25日,端州區龜頂山森林公園及河長制公園正式開園啟用,肇慶市民又添一處好去處,同時也為肇慶繪就“綠富同興”實景圖添上濃重一筆。肇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愛軍表示,將以推進一批森林公園、美麗河岸等生態項目建設為小切口,牽引帶動綠美肇慶生態建設向縱深推進,繪就“開門見綠、推窗見園、青綠環城、碧水映峽”的綠美肇慶多彩畫卷。
2025年,肇慶市將以打造典型示范為牽引,聚焦“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建設,帶動綠美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整體提升,推出一批省市綠美示范樣板,新建5個山地公園、郊野公園示范點,積極打造懷集縣“三鎮七村”綠美示范帶,建設省級森林城鎮2個、森林鄉村6個、古樹公園1個。圍繞交通干道、河流水系等自然地理單位,統籌山上山下、城里鎮里、村內村外,一體推進林分優化提升和縣鎮村綠化,完成林分優化13萬畝,森林撫育15.13萬畝,打造集中連片森林景觀斑塊1000畝以上12個,完成新增植綠94.8萬株。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謀劃的交匯點,廣東將大力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錨定“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初見成效”目標,開啟新征程。
2024年,廣東以“岳山造林”50周年為契機,開展系列紀念活動,制作匯聚親歷者訪談內容的《為了那片綠水青山》《岳山造林口述史》等視頻,以及編輯出版報告文學《肇綠南粵—岳山大造林紀實》《綠色豐碑》等書籍,并在全省林業系統、中小學校、社區廣泛開展主題宣講。
傳承光榮傳統需付諸實踐。
2024年,廣東扎實推進“六大行動”,綠美步伐堅定有力。全省超額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15.91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07.44萬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在粵北山區,昔日的馬尾松純林正被紅錐、木荷、閩楠等鄉土闊葉樹種取代,混交林比例進一步提升,森林碳匯能力顯著增強。韶關丹霞山、清遠南嶺等生態屏障區,通過無人機監測、AI病蟲害預警系統等科技手段,實現森林資源精準管護,“空中護林員”成為守護青山的新力量。
城鄉綠化同步發力。廣東以“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牽引,過去一年推動38個森林城鎮、163個森林鄉村、52個綠美古樹鄉村拔地而起。廣州市黃埔區逕下村打造科創引領、產業集聚、良田成片、生態綠美一體化的示范點;韶關市湞江區奎塘村以古樹為核心打造古樹公園示范點。全省城鄉綠化種植苗木2300多萬株,超額完成計劃量一倍,“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南粵大地新常態。
打造國字號品牌,構筑生態保護新高地,廣東生態保護邁向更高層次。嶺南國家公園設立和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如火如荼,環國家公園的連南萬山朝王、乳源西京古道國家石漠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群日益成型。華南國家植物園遷地保育活體植物1.22萬種,云溪、云蘿植物園建成開放,三級植物園遷地保護體系全國首創。
紅樹林保護成為國際標桿。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揭牌,惠東考洲洋萬畝紅樹林示范區通過驗收,湛江、陽江等地推廣“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實現生態保護與水產養殖雙贏。目前,廣東省紅樹林總面積達1.14萬公頃,碳匯交易額不斷創下新高,生態價值轉化路徑越走越寬。
古樹名木實現有效保護。廣東健全古樹名木保護制度體系,激發古樹名木價值活力,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落實日常巡護管護責任,創新實施綠美廣東古樹認捐項目,匯集更強大的古樹名木保護力量。2024年,全省85561株古樹名木全部完成電子圖文檔案,實現“一樹一碼”和“一張圖”信息動態化管理,建成古樹公園31個,搶救復壯古樹名木2433株,古樹名木保護實現關鍵躍升。
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綠色發展內生動力。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廣州、韶關、茂名等地開展“三權分置”試點,探索林地經營權流轉、林下經濟規模經營等新模式。梅州平遠縣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油茶、林下藥材等產業,帶動農戶增收。2024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超9300億元,油茶、竹業、森林康養等特色產業產值增長提速。
公益林補償機制持續優化。廣東連續17年提高省級以上公益林補償標準,2024年達平均47元/畝,省級財政投入資金量全國第一。韶關乳源、清遠連南等生態脆弱區,通過“公益林+碳匯交易”“公益林+生態旅游”等模式,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幸福靠山”。
全民共建共享,書寫綠色文明新篇章。廣東以“互聯網+義務植樹”為抓手,創新推出“古樹認捐”“有喜事來種樹”等品牌活動。2024年,全省開展義務植樹2.45萬場次,建設青年林、巾幗林等主題林1532片。在佛山市順風島隔離苗圃,市民通過手機小程序“云認養”珍貴樹種,實時查看樹木生長情況,科技讓愛綠護綠觸手可及。
文化賦能提升生態認同。發布《廣東省南粵紅綠徑發展規劃》,將紅色資源與綠色生態深度融合,打造主題教育線路、建設文化驛站。在惠州羅浮山東江縱隊紀念館,游客既能重溫革命歷史,又能漫步森林步道體驗自然之美;在肇慶鼎湖山,青少年通過VR技術“穿越”到岳山造林現場,感受老一輩務林人的奮斗歷程。
2025年,廣東將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00萬畝,高標準提升相對連片面積1000畝以上、3000畝以上、5000畝以上的森林斑塊分別為150、100、50個,持續做好縣鎮村綠化,建設古樹公園、森林城鎮、森林鄉村、綠美古樹鄉村和紅色鄉村共250個,加快推進珠三角環灣綠帶規劃建設,高水平打造“國字號”綠色生態名片。
五十載風雨兼程,半世紀綠色傳承。“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已成為廣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不竭動力。新時代的廣東,正以更大的魄力、更實的舉措、更優的機制,讓這一光榮傳統在綠美生態建設中煥發新光彩,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廣東智慧和廣東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