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要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倡導‘有好事、來種樹’,豐富全民義務植樹形式,打造綠意盎然的美好環境,讓美麗廣東更加可觀可感可及。”2025年廣東省兩會上,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
“省政府工作報告的名詞解釋,第一個就是‘岳山造林’,開會的代表委員第一時間就分享了這個消息,我們聽后很振奮,這對懷集是非常大的鼓舞和激勵!”廣東省懷集縣委書記于曉軍對《民生周刊》記者說:“去年是‘岳山造林大會戰’50周年,作為‘岳山造林’光榮傳統的發源地,懷集縣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大力傳承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懷集樣板’。”
“岳山造林”光榮傳統的來歷是怎樣的?懷集在“綠美廣東”建設中作了哪些努力和貢獻?懷集怎樣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和建強肇慶市域副中心?
圍繞這些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對話懷集縣委書記于曉軍。
民生周刊: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們要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倡導“有好事、來種樹”,豐富全民義務植樹形式,打造綠意盎然的美好環境,讓美麗廣東更加可觀可感可及。你對廣東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和部署,有怎樣的理解和認識?
于曉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扎實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綠色日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新時代新征程,廣東生態文明建設面臨新的更高要求,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倡導“有好事、來種樹”,就是要帶領全省人民堅持不懈抓好造林綠化工作,持之以恒推進美麗廣東建設,打造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示范和窗口。
民生周刊:請介紹一下“岳山造林”光榮傳統的來歷?
于曉軍:岳山林場位于肇慶市懷集縣藍鐘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里的山林曾被大規模砍伐開墾,生態破壞嚴重,自然災害頻發,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巨大影響。
1974年,懷集縣委、縣政府在黨中央及廣東省委的號召下,作出“抓好林業發展,做好‘林’字文章”的工作部署,發動全縣干部群眾開展造林綠化大行動。
1974年10月,藍鐘公社(岳山林場前身)以青年民兵為骨干,從各公社發動1萬余名社員,組織開展岳山造林會戰。各公社青年民兵和干部群眾在荒山上搭起簡易窩棚,分片安營扎寨,每天早出晚歸、奮戰荒山,掀起了墾地造林熱潮,經過連續3個多月的艱苦奮戰,1.5萬余畝的連片荒山重新披上了綠裝。
為鞏固造林成效,1975年9月,懷集縣組織1.5萬名黨員干部和青年民兵到岳山沿線開展第二輪造林會戰,連片更新造林2萬多畝。
至此,兩個“戰區”連成一片,總造林面積達3.5萬畝,史稱“岳山造林大會戰”。
1974年4月懷集縣藍鐘公社辦起廣東省第一個“林業采育場”,同年10月岳山保護站(岳山林場的前身)成立,為此后創建三岳省級自然保護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岳山造林大會戰”引起了廣東省領導的高度關注。1979年2月,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同志專程到懷集岳山林場調研,當他登上岳山山頂,親眼看到萬畝林海的壯觀景象時,連聲贊嘆,對“岳山造林大會戰”的歷程與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勉勵地方領導和林場職工“要繼續努力,開發、利用、保護好岳山林業資源,更好地發揮山區林業優勢,把采育場建設好、管理好”。
在下山時,習仲勛同志親自為三株懷集“藍鐘杉”除草、松土、培土,勉勵當地干部群眾護好林、用好林。
198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在懷集縣召開全省林業工作會議,進一步宣傳推廣懷集縣“岳山造林”的先進經驗。
1987年3月,習仲勛同志再次來到懷集考察。在懷集微粒板廠調研期間,習仲勛同志對懷集縣充分利用林業資源優勢,發展林業加工業,加快山區經濟發展的做法再次給予充分肯定,提出了“合理砍伐,永續利用,綠化荒山,青山常在”的指示要求,為懷集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民生周刊:“忠誠奉獻、艱苦創業、團結奮斗、久久為功”—對“岳山造林”光榮傳統的這十六個字,怎么理解其內涵和意義?
于曉軍:數萬平凡的岳山造林人懷著“誓把荒山變林海,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決心,在書寫岳山造林奇跡的火熱實踐中,用青春與汗水澆注了內涵豐富、歷久彌新的“岳山造林”光榮傳統。
一是忠誠奉獻的政治品格。50年前,數以萬計的黨員干部、青年民兵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舉著紅旗、扛起鋤頭,邁著堅實的步伐從懷集各處向岳山集結,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下,高質量完成了3.5萬畝的造林任務,創造了將貧瘠荒山變成萬畝林海的人間奇跡。
岳山造林人沒有伸手向國家要錢要物,而是自備生產工具,主動出工出力,自帶口糧、自建窩棚、自搭爐灶,吃住在山頭,憑著“苦干加巧干、覺悟加義務、鋤頭加窩頭”,硬是在延綿荒山上筑起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以忠誠和奉獻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是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岳山位于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交界處,距離懷集縣城60多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岳山最高峰海拔1200多米,山高路陡、地勢險峻,自然環境十分惡劣。
岳山造林人發揚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在吃不飽、穿不暖和山高、石多、土硬的艱苦條件下,以“任務不完成,誓不下岳山”的決心意志,憑著一雙手鑿硬土、破巨石,白天忙種樹、夜宿草窩邊,渴了喝山溝水、餓了啃干糧,舍身忘我投入到植樹造林大會戰中,打贏了一場場艱苦卓絕的岳山造林攻堅戰。
三是團結奮斗的務實作風。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在“岳山造林大會戰”中,各級黨組織始終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各級黨員干部身先士卒,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全縣上萬名熱血青年、民兵踴躍報名,奔赴岳山安營扎寨,開展熱火朝天的造林大會戰,書寫了一個個“團結成鋼,頑強拼搏,手拿五尺銀鋤,身背水壺午餐”的動人故事。
岳山造林人舍小家為大家,社與社、隊與隊、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互相支援,唱響“千軍萬馬戰岳山,岳山乖乖聽安排”的岳山戰歌,涌現出了許多父送子、妻送夫、兄弟姐妹齊赴岳山的生動場面。
四是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要想做“乘涼者”,首先當“種樹者”。岳山造林人自覺把個人前途命運與綠色發展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以愚公移山般的堅毅和滴水穿石般的韌勁,前赴后繼、接續奮斗。岳山林場自建立以來,共經歷了5任林場長,他們和廣大林場職工扎根林場、以場為家、守護山林,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干就是23年。
從荒山植樹到育林護林,從建立林場到成立自然保護區,從供應原木材料到提供生態產品,一批批、一代代岳山造林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追求,“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著一年干”,不斷進行著這一綠色發展的接力賽,書寫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動實踐。
民生周刊:半個世紀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懷集大力傳承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采取了哪些主要舉措,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
于曉軍:目前,懷集縣森林面積393.2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4.82%。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懷集縣多措并舉。一是以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厚植綠美生態家底。堅持宜改則改、宜撫則撫、宜封則封原則,深入開展優化林分、改善林相工作,調整優化樹種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和森林蓄積量,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和增強森林碳匯能力。2024年,全縣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9.22萬畝(包括林分優化2.95萬畝、新造林撫育2.43萬畝、森林撫育3.84萬畝)。
二是以林業產業帶動綠美經濟效益提升。2024年,全縣新增特色林業產業種植面積9000畝,其中油茶4500畝,麻竹筍、春砂仁、澳洲堅果等4500畝。同時,積極培育發展林業產業經營主體和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去年成功獲評市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3個。
三是以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擦亮綠美生態底色。2024年,全縣開展義務植樹活動450多場,種植秋楓、樟樹、紅錐、陰香等闊葉樹種逾20萬株。
四是林業金融產品創新實現新突破。創新“林權+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碳匯保險”融資服務模式,以林權為基礎,推進綠色信貸和綠色保險融合發展,實現廣東省首筆“林權碳匯保險”融資業務,2024年,全縣涉林貸款發放約6000萬元。
民生周刊:既要生態美,又要百姓富。懷集在綠色高質量發展方面,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于曉軍:懷集縣積極探索“生態+”發展模式,培育壯大綠色產業,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億元。

懷集被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四大糧食應急保障中心主要承載區之一,“懷集味道”區域公用品牌入選中國首屆縣域品牌賽二十強,在第四屆中國蔬菜品牌大會上榮獲“2024年度最具影響力蔬菜區域公用品牌”,全縣擁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累計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6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3個。
懷集作為唯一被寫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縣級城市,被賦予高水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的重任。
截至目前,懷集縣集散基地累計完成投資42.2億元,入駐并投產運營企業38家,實現產值超53億元。
充分發揮絲苗米、蔬菜、生豬等5個省級產業園紐帶作用,延伸產業鏈,通過“公司+合作社”“公司+農戶”等運行機制,促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戶增收。
通過整合馬寧水沿岸的崗坪鎮、馬寧鎮、藍鐘鎮土地,打造1萬多畝懷集縣“嶺南蔬菜之鄉”產業示范帶,去年以來統籌安排1.5億元資金投入示范帶建設。
目前,懷集縣共有供港出口備案基地8個、出口備案加工廠9個、省菜籃子基地7個,擁有廣東省最多的縣級供港蔬菜基地,集散基地交易博覽中心日交易量約1200噸。
懷集縣每日經集散基地農產品出口服務平臺輸送到香港、深圳、東莞、惠州等粵港澳大灣區各大城市的蔬菜約50噸,其中懷集本地生產蔬菜約30噸、廣西等大西南地區產銷合作蔬菜約20噸。
民生周刊:為傳承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懷集去年成功推出了“一臺劇”“一本書”,請介紹一下。
于曉軍:“一臺劇”是指“岳山造林大會戰”50周年大型情景敘事演出。2024年11月28日,肇慶市委、市政府和懷集縣委、縣政府共同舉辦《綠美之路—“岳山造林大會戰”50周年大型情景敘事》公益演出。
演出分為序曲“綠之回想”,主體篇章“綠的呼喚”“綠色春風”“綠水青山”,以及結尾“綠美廣東”部分,通過大型舞蹈、情景劇、詩朗誦,巧妙融合短視頻、歌舞節目、情景講述等多元藝術形式,全面展現了“岳山造林大會戰”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全方位、立體式地呈現了“岳山造林”的宏偉實踐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豐碩成果,引領觀眾回憶追溯50年前“岳山造林大會戰”激情歲月。
一本書是指《肇綠南粵—岳山大造林紀實》。肇慶市委宣傳部、懷集縣委宣傳部委托著名作家、廣東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許鋒深入采訪當年參與“岳山造林”的親歷者與見證者,創作了長篇報告文學《肇綠南粵—岳山大造林紀實》一書。
這本書取材于真實人物、真實事件,歷經7個多月的精心打磨,突出探尋綠美廣東“岳山造林”光榮傳統,生動、真實講述了岳山造林感人故事,反映了“岳山造林大會戰”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催人奮進的精神鍛造史,書寫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廣東故事,講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南粵實踐。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把懷集這片熱土保護好、發展好,讓“綠水青山”永續成為""懷集人民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