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漢代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統一中央集權制發展到關鍵階段,漢武帝即位后一改漢初所奉行的黃老無為政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積極有為的政策?!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僅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更是中國傳統社會政治領域的一項重要決策,反映了“大一統”理念的內在需求。通過四個部分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進行論述,即學界對這一政策真實性的質疑、歷史背景、具體實施和歷史影響。
[關" 鍵" 詞]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中央集權制
引言
在漢武帝即位之時,社會經濟歷經文景之治已有很大的發展。同時,隨著地主階級的持續壯大及其影響力的提高,封建統治者迫切需要從政治和經濟兩個維度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董仲舒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圍繞構建“大一統”的皇權政治體系,對儒學加以理論創新以及改造,并向統治者提出“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漢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傲T黜百家”并非意味著徹底消滅其他各家學派,而是通過官方的政策調整將儒家學說提升至官學的地位,從而取代漢初對私學持放任態度的文教政策。這一轉變使得儒學成為人們進入仕途、實現社會地位提升的主要途徑。其最終目的在于通過儒家學說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從而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大一統”局面,確保政治穩定和社會秩序。
一、學界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真實性產生分歧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以儒學教義為治國之本,實行專制統治的稱謂。學界對此概念的傳統詮釋及定性,主要形成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1]近三十年來,史學家針對該政策中的諸要素和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學界一些學者對該政策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其中代表性人物是趙克堯,他指出,漢武帝并未真正“罷黜百家”,而是對各種學術流派持寬容態度;“獨尊儒術”中的“儒”實際上已非先秦時期的原始儒學,而是經過漢代學者發展的漢儒。此外,漢武帝對儒學的推崇并非始終如一,其尊儒之舉更多是名義上的,缺乏實質性的持續支持。[2]也就是說,漢武帝并未完全摒棄其他學派,而是對各種學說都保持了一定的開放性和寬容度,這與傳統觀點中的“罷黜百家”有所出入。楊生民認為,漢武帝并未采納董仲舒的提議,全面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實際上,漢武帝所實施的學術思想政策是,既推崇儒術又“悉延(引)百端之學”,即廣泛吸納各種學派的精華。[3]
還有部分學者堅持傳統觀點的正確性。蘇鑒誠基于春秋公羊學的視角,對班固以來的傳統見解予以肯定。[4]周桂佃針對漢武帝時期任用非儒學人士而質疑儒術獨尊的觀點,從方法論角度出發,強調了在概括時代思潮或定性個人學術特征時,必須關注主流趨勢。[5]他指出,每個時代都有其主導的思想傾向,每個思想家亦有其基本的思想傾向,應當依據這些主導傾向來界定思想特征,并據此進行定性分析。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背景
秦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長期的混戰局面,以郡縣制和三公九卿為基礎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強化了中央集權,真正實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理想。由于秦朝崇尚嚴刑峻法,導致社會矛盾加劇,使得秦朝二世而亡。西漢建立以后,吸收了秦朝短祚的教訓。如果說新興地主階級在奪權時實行法治還有積極意義的話,那么鞏固地主階級政權就失之于偏蔽。[6]因此,武帝推行了“獨尊儒術”政策,這恰恰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非漢武帝一時興起的決定。自漢初以來,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和戰亂,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需要一個能夠穩定社會秩序、維護中央集權的理論體系,并且這一時期漢朝已經成為一個強大而富庶的帝國。漢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擴張和改革的措施,如開拓邊疆、修筑長城、設置郡縣、改革貨幣、設立國子監等。這些措施使得漢朝的國力空前強盛,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財政困難、民間疾苦、外患頻繁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漢武帝急切需要一種完整而深厚的哲學思想來維護他政權的權威性和合法性。
從思想文化的角度來看,儒家思想在漢代經歷了董仲舒的改造,產生了“天人感應”等理論,為儒學的實施提供了系統的、具有終極意義的理論依據。[7]經過數十年穩定發展,至漢武帝時期,黃老之學已不能滿足需求,統治者需要維護統治秩序的人才,社會現狀需要適應發展的新思想,因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和董仲舒的新儒家哲學體系應運而生。這些新思想融合了黃老之學和其他思想,適應了大一統封建集權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從而迅速取代黃老之學,成為社會政治的指導思想。
綜上所述,秦漢時期,“獨尊儒術”是社會歷史演進的必然產物,政治的統一催生了對思想學術統一的需求。儒學只有通過不斷調整其學術特質和內涵,才能符合現實社會的要求,從而得到統治者的認可。
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具體實施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是漢武帝在大一統背景下為了鞏固統治、維護社會穩定而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并且這一政策的具體實施方式和措施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漢武帝通過推崇儒家思想,使其成為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這一政策不僅限于理論上的推崇,而是深入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政治層面來看,漢武帝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以此來鞏固其統治地位。這一政策的實施,不僅僅是對儒家學說的推崇,更是一種政治策略,旨在通過儒家的仁政和禮樂教化來維護封建王朝的政治穩定。[8]儒家通過教育引導民眾遵守“禮”,以建立一個穩定和諧的政治及社會結構。借助禮樂的熏陶與教化之力,儒家將個人道德修養與政治秩序相結合。儒家文化認為,個人的道德修養是社會秩序的基礎,家庭倫理具有政治意義。儒家通過強化家庭倫理觀念,巧妙地將這些家庭倫理映射到政治倫理之中。家庭成員在家庭中養成的忠誠、孝順、和睦等品德,被延伸到政治領域,成為臣民對君主的忠誠、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對政治秩序的維護。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孕育出了家國一體的獨特社會結構。這種家國一體的封建社會結構扎根于中國社會的土壤之中,其影響范圍廣、程度深,貫穿于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
西漢王朝通過選舉制度作為推廣儒學的主要手段,吸引士子誦經向儒,并躬行踐履。同時,西漢王朝還通過選舉制以儒學的標準激勵法吏的升遷,以促使吏階層的儒化改造。[9]在這樣的雙重作用下,儒學思想逐漸傳播并深入社會各個層面,儒士階層逐漸成為王朝政治的組織基礎,從而確立了古代社會的基本模式。漢代科舉科目繁多,如賢良方正、孝廉等。賢良方正非常設科目,在遇到自然災害或異常現象時,由皇帝頒布詔書,以擴大舉薦范圍。孝廉科的選舉更側重于中下層官吏的薦舉,“孝”為立身之本,“廉”為從政準則。賢良方正科在朝廷和社會上層推行儒學,孝廉科則在基層和社會普及儒學,兩者共同構成了全社會推行儒學的完整體系。
此外,太學的建立也是獨尊儒術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不僅提供了學習儒學的場所,也使得儒學教育制度化。此后,儒學成為學子普遍修習之科目,經書成為入仕的重要途徑,儒士不斷涌入各級官僚機構,這標志著我國文官制度的正式確立。文官制度的確立,意味著儒士們開始在政壇上扮演主要角色,他們不僅在政治舞臺上發揮著核心作用,而且在文化傳承、社會教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儒士們通過太學等教育機構,將儒家思想和文化知識傳播至社會各個層面,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太學的設立不僅推動了儒學的普及和發展,也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對漢代法律體系和政治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在國家治理中的主導地位,使得儒家思想成為指導法律制定和執行的核心理念。相關的法律條文逐漸傾向于儒家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例如,通過強調孝道、忠誠等儒家核心價值觀,來強化法律的社會功能和道德約束力。通過將儒家的道德規范與法律制度相結合,形成了“禮法并用”的治國模式,這種模式強調以德治國、以禮教化,輔以刑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嚴苛的法治帶來的社會矛盾。
總的來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具體實施涉及多個方面,包括政治、教育、法律等。這一政策的核心目的是通過儒家思想來統一思想文化,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社會和諧。
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歷史影響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武帝時期的政治措施。這項政策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促進了國家的安定與發展、專制制度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也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首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對后世的中國政治、教育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政治角度來看,這一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正統地位,使得儒家學說逐步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這種思想不僅影響了漢代的政治決策,而且對后續歷代王朝的政治理念和治國方略產生了持續的影響。在教育方面,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太學是儒學獨尊政策的重要體現,太學的教育內容和人才培養目標均受到儒學的主導。這標志著儒家教育體系的正式建立,并且這種教育體系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教育模式。通過太學等官方教育機構的設立,儒家經典的學習和傳播得到了加強,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儒學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10]儒家所宣揚的思想觀念,包括仁愛、禮義、孝道等,以及其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都具有普遍適用的價值。這些思想觀念經過長時間的傳播和實踐,已經深入人心,并轉化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再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促進了文化的統一。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中國存在多種思想流派,它們在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都有其獨特的觀點和主張,這種思想多元性雖然促進了學術的繁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的分裂和文化的不統一。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確立了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學說成為國家的官方意識形態。這一舉措加強了文化的統一性,使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導力量。儒家思想強調“禮儀之邦”,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尊卑有序等觀念,這些觀念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也有其局限性,其一, 壓制了人們思想的自由。這一政策限制了人們的思想自由,使得學術和思想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下,只有儒學被推崇為官方學說,其他學派如道家、墨家、法家等被邊緣化甚至禁止。這種對思想的單一化推廣,剝奪了人們選擇和學習不同學派思想的權利,導致思想領域的單調和僵化。這種政策使整個社會的學術氛圍變得相對封閉,缺乏創新和多樣性。其二,導致了社會發展的停滯。儒家思想強調“尊卑有序”,注重維護社會的等級和秩序,這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然而,這也導致了社會的保守性和對變革的抵觸。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社會很難出現根本性的變革和進步。在單一學派的獨尊政策下,人們難以形成多元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社會發展的停滯。
參考文獻:
[1]郭炳潔.近三十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研究綜述[J].史學月刊,2015(8):105-112.
[2]趙克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辯[J].社會科學,1987(12):70-73.
[3]楊生民.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新探:兼論漢武帝“尊儒術”與悉延(引)百端之學[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6-11.
[4]蘇鑒誠.漢武帝“獨尊儒術”考實[J].中國哲學史研究,1985(1).
[5]周桂鈿.漢武帝是否獨尊儒術?:兼論思想方法諸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2):33-38,109-110.
[6]唐麗娟,鄒建達.論漢王朝獨尊儒術的形成及社會意義[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3):37-41.
[7]代云.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周秦之變”背景下秦皇漢武統一意識形態的嘗試[J].南都學壇,2010,30(5):17-22.
[8]王元,侯天保.儒學意識形態化的理論切入點和實踐展開路徑[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7,30(3):159-164.
[9]張曉淮,何根梅.論西漢王朝“獨尊儒術”的具體實施[J].池州師專學報,2022(2):76-78.
[10]張傳燧.漢代“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文化學審視:中國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7,19(1):22-27.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作者簡介:王玉清(2001—),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先秦秦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