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文本解讀洞察人性,有助于同學們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下面以課文《雷雨》為例,探討如何在文本解讀中洞察人性。
一、《雷雨》中主要人物簡析
在《雷雨》這篇課文中,人物關系復雜,人性也十分復雜。本文主要對其中周樸園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并通過文本解讀對其人性進行更為全面的洞察分析。在《雷雨》中,周樸園與封建階級有著很深刻的聯系,他一出場就給人一種世故、偽善的印象。在文中,他對自己的妻子有嚴格的控制欲,讓妻子絕對服從自己,在他讓妻子喝下藥的那一刻,讀者們就能夠明顯感覺到他的所作所為中充滿著封建思想,并且在意自身的威嚴。同時,他對工人軟硬兼施,冷酷無情,賺的每一分錢都可以說是工人的血汗錢,每一分錢都沾滿工人階級的血。魯大海是周樸園的兒子,但是對于周樸園來說,親情遠不及利益,他賺的錢都是昧良心的錢,他是自私和無情的。但是這樣冷酷無情的人卻經常在家中念經打坐,由此就可以看出其矛盾的本性。在文中交代了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想念,讓人看到了他的真情,但是當魯侍萍出現的時候,他又害怕她的出現會打破自己大家庭的秩序,又露出了丑陋的嘴臉,無論是言行舉止還是內心活動,再一次揭露了他矛盾的人性。
從周樸園的人物形象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他受到資產階級的教育,但是其骨子里還是封建階級的思想。通過他對工人、妻子、兒子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自私和無情,但是對外人他又會表現出虛偽的道德,在與不同人的交往中,可以看出其矛盾的人物形象。社會環境的復雜、階級禮教的束縛,對于其人性有著很大的影響。周樸園的人物形象雖然滿是惡,但也有真誠的一面,這就需要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洞察其全面的人性。
二、在《雷雨》文本中洞察人性
(一)以人物形象為基礎
在任何文本閱讀的過程中,要想真正了解人物的形象,只靠人物文字描寫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對文本中人物的各方面描寫進行解讀、推敲,通過其一言一行了解人物內心的善與惡。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建立人物形象的基礎,最基本是要從中理解人性。《雷雨》被選入語文課本已經有很多年,其人物形象豐富,同學們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文本中真正了解人物是十分重要的。普遍來說,提到《雷雨》這篇課文時,同學們基本都知道這是一個經典劇本,也對其中的人物形象有了解,但是大多數同學并沒有真正了解人物的人性。因此,同學們不僅要通過文本了解人物的基本形象,更要去認真閱讀文本,從人物形象中理解人物本性,在心中建立起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從而對人物、人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和解讀。好人并不絕對是好人,壞人也不絕對壞,在《雷雨》文章理解的過程中,必須掌握辯證的觀點,從人物形象中理解人性、尊重人性,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二)以文本為載體
通過對文本的通讀認識人物的形象只是對人物的初步認識,要想真正洞察人性,還需要對文本詳細解讀。在學習《雷雨》這篇課文時,可以就文本中的內容自我提問,有助于發現其中的本質。周樸園是《雷雨》中的經典人物之一,同學們都認識這個人物,但是沒有真正洞察其人性。周樸園的“我要我的舊雨衣”,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可能一帶而過,這時可以自我提問:為什么周樸園要舊雨衣呢?都說衣服是新的好,他為什么說出這樣奇怪的話呢?這樣同學們就可以透過文本對人物的內心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思考。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同學們學會通過對文本的詳細解讀去洞察人物本性是最重要的,掌握了這個能力才是語文學習的關鍵。通過對分析、理解能力的培養,同學們會在之后的文章閱讀、學習中掌握這個能力,善于發現問題,通過自身的觀察、理解去洞察人性。同學們可以通過反復閱讀文本,從文本角度出發,對周樸園這個人物進行判斷。例如,同學們第一反應——周樸園是一個壞人。但在反復的閱讀中,從周樸園的語言、習慣、神態等,逐漸發現周樸園這一人物的復雜性,不能簡單以好壞來區分,人物的復雜性較為普遍。
人物的本性不是絕對的,同學們通過對《雷雨》的詳細解讀就可以得出這一結論。在文本描寫中,周樸園多年來都沒有忘記與魯侍萍相處的細節,因此有些同學會認為周樸園這個人物還是有重情重義的優點的。但也有同學通過文本閱讀發現周樸園對魯侍萍忽然嚴厲地喊道“你來干什么”,在讀到這一句時,就會覺得有些難以理解,本以為是破鏡重圓,但這里卻感覺到周樸園翻臉不認人。從文本中可見前面的深情和后面的無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么前面的深情就不是真的了嗎?還是原本的判斷出現了錯誤呢?人性本身就是如此的復雜,通過對前后文本的反復琢磨、詳細解讀,最終會得出一個觀點:周樸園這個人物本身是自私的,但他對魯侍萍的懷念并不全是假的,正因為如此,才會在他身上出現這么多矛盾的細節,也正是通過其矛盾的本性,反映出人物本性的復雜。通過對文本的詳細解讀,同學們對于人性會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
(三)探究本質,推敲洞察人性
在學習《雷雨》這樣的經典課文過程中,通過對文本的詳細解讀,同學們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經過對文本的反復推敲,看到人物的本質和更加全面的人性。在對周樸園這一人物進行分析推敲的過程中,同學們要真正對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從而更加透徹地理解人物,更加全面地認識人性,并在現實生活中深化對情感的理解。在以往學習課文《雷雨》的過程中,為了應對考試,有的同學對人物和人性的分析經常會流于表面,直接用好壞來衡量,為人物貼上一個標簽。比如在閱讀《雷雨》第二幕時,當通過文本感受到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時,同學們通常會根據之前的固有判斷,將周樸園對于魯侍萍的感情直接貼上一個虛偽的標簽,認為周樸園不會真正擁有愛情,也不會真正真誠待人,但其實作家曹禺曾經說過,周樸園對于魯侍萍的懷念可能是真的。在對文本不斷推敲、對人物不斷深入認識后,我們可能就會發現,周樸園的懷念應該是真的,雖然周樸園的人性中壞的一面更多,但并不代表他的情感全部都是假的,也不應該貶低他好的一面。通過對文本的推敲和解讀,同學們也會掌握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真正洞察人性,從而在現實世界當中,更好地了解現實,認清人性。
綜上所述,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必須學會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解讀,從而全面深刻地了解人物、認識人性,進而認識現實世界人物的復雜性,豐富思想和情感。